完全学分制条件下推进社团课程化体系建设的研究

本文由 第一 公 文网 收集 整 理公文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推进社团课程化体系建设的研究
&bsp;

内容摘要
&bsp;&bsp;&bsp;本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了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在概括分析我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社团课程化体系建设的功能,指出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良好载体。同时,通过对我校社团在学分制教学体系下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分析,深入探讨了社团课程化体系的实施途径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社团课程化体系操作办法。
主题词
完全学分制&bsp;社团&bsp;课程化体系&bsp;素质拓展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现在正在处在大变革的时期,教育如何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了当前教育工作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为适应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与国际现代化教育接轨,交通大学正尝试着实行完全“学分制”,实行“四选”即选时、选师、选课、选科,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也给老师一定的压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学分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如班级概念淡化使得许多活动无法开展,校园的许多文化活动从班级中不断退出,而学生社团和学生社区因为其聚集方式的灵活性,使得经常性的活动成为可能。
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依据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的群众性组织。随着我校积极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我校的学生社团也全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校注册的学生社团已经达到26个,跃居上海高校首位。今天的交大社团,将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凝聚、锐意改革和勇于创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和花卉协会被评为“上海市明星社团”,三个代表实践团被评为“上海市明星社团”等。社团正在逐步成为青年学生励志成才的基地、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沟通师生的桥梁。
学生社团也正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作用愈来愈突出,特别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能力的不断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事实证明,社团建设的规范与否、全面与否是学校素质教育完善程度的标尺。也由于具备这种优势和特点,社团成为所有想发展自己综合素质的学生的向往之地。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我校社团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我校社团主要有“理论学习类”、“社会科学类”、“学术科技类”、“志愿服务类”、“文学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和“综合类”,几乎包含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何使社团的活动组织更严密,使社团的活动更贴合素质教育要求,使社团的建设更符合学生的需要,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社团活动的硬件支撑不足
相当一部分社团缺乏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必要器材。一方面,我们的教学硬件设施有一定的富裕,部分被闲置。另一方面,我们社团活动对此又有着迫切的需要。资源配置的不对称严重制约着社团的发展。据我们调查,目前有超过80%的社团负责人对社团活动场所持的态度并不乐观。
2、社团活动的软件保障欠缺
目前,社团普遍存在财力不足的问题。许多社团的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据我们了解,一般一个社团每学期的现金流量维持在000元人民币左右,经济上的窘迫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同时,目前拥有专兼职指导教师的社团数量只有不足40%,社团普遍缺乏应有的指导力量。
3、社团活动的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现象仍是十分明显的。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却没有章程,社团的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还需加强。上海交通大学社团联合会成立近一年来,在规范社团制度上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新成立的数十个社团规章制度健全,同时对所有社团的活动都进行了质量跟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社团课程化体系的基本功能
作为一个松散的学生机构,社团的灵活机动性大于授课;但约束力却远不及课堂。未来的大学教育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四选”——“选科、选课、选时、选师”的普及,将使班级的概念大大淡化,未来的大学生将更多地生活在社团中。社团也将不再仅仅是第二课堂,而将进入未来教学的主流,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基地,越来越侧重于“教学、育人”的功能。所以,在社团机制中引进“学分制”,将选修课与社团活动组合起来,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社团发展的必经之路。
、课程化使社团组织构架得到改善
传统意义上的社团对于会员是不具备任何约束性的,所有会员的参加都是出于自愿而非强迫的,换句话说,就是来去自由,不参加活动也不会有人追究责任。这是社团给予会员的权利,使会员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到充分掌握时间的自由,可这种“福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协会开展活动的困难,甚至会导致社团活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或满负荷运行。而学生缺席导致的重复教学太多次,增加了指导老师的负担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种在任何社团都十分普遍的尴尬在实现了课程化后消失不见。课程化给了会员一种约束,学校关于旷课的条款规定和学分又给了他们一个不得不来的理由。表面上这似乎损害了会员的自由,但其实课程化将原本被占用的课外时间归还给了学生,而且如此形成的稳定人数正是规律的开展活动的基础,再加上教务处所安排的固定时间与固定地点,较高的组织纪律性使得每次常规活动的开展都异常顺利,进一步保证了会员的真正利益。
2、课程化使社团能争取到更多的外部资源
课程化以后,社团的活动划归为教学活动,这样,许多光凭社团不易解决的问题就能通过学校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大多数社团每次活动都要浪费大把时间寻觅适合的地点或约定俗成的占用某间教室。这样既不方便,又给其他需要自修的同学添麻烦。可一旦将社团活动课程化了以后,学校会因其为教学活动而自动给予教室安排,为每次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在经费、政策等方方面面,学校都更易给予直接支持。
3、课程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据了解,许多学生不参加社团并不是因为毫无爱好,而只是觉得在课业如此繁忙的同时参加社团得不偿失,所以放弃了机会。而课程化后对参加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的措施正好对症下药的解开了这些同学的心结,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目前,学校为了配合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定期举办人文讲座,以不达标者扣学积分为条件限制每人每学期听讲座一定要达到8次以上。每逢人文讲座举办之时,校园里万人空巷,大家都在菁菁堂挤来挤去,其中不乏真正对此感兴趣之人,可也不能保证没有为了“交差”奔忙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举办人文讲座的初衷已经被歪曲成了一种强制行为,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而社团的课程化似乎向我们指明了另一条道路。若社团课程化建设走上轨道,一定会对学生素质的教育起到莫大的裨益。同学们因为兴趣爱好参与社团活动,还能够因此获得相应学分,这对我校的素质教育将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社团课程化体系的实施途径
、完全学分制条件
学分制是衡量某一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的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要素就是衡量某一教学过程的计量单位,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一定量的学分已达到获得学位的要求。我校实行的完全学分制,采用了全面选课的操作办法,经过一年试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的完全学分制采用了三层学分体系:第一层公共必修课,第二层专业必修课,第三层公共选修课。必修课的选课主要体现了师生互选的灵活性,而公共选修课较以前实行学年学分制时的文化素质选修课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公共选修课的覆盖范围更广,不仅仅包括了以往部分专业的必修课和制定选修课,还根据学生的现实兴趣爱好开设了一大批课程。
2、社团建设条件
在三层学分体系中,学生社团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一部分优秀的社团活动被吸收为吸收成为第三层选修课的组分。这些社团活动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一是社团活动周期性节律性较强。我校较多社团的活动原来并不是那么特别有规律的,在活动的总量上还不达不到成为一项严格的教学活动的要求。当然,一些体育类、文艺类社团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定期开展活动,在活动的规模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些活动显然就可以将其上升到教学活动的层面上来,通过一些必要的措施,使之纳入课程化体系。比如,我校体育类社团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基本上每周都会有一定量的训练活动,显然这些社团活动具有纳入课程化体系的可能。
二是社团活动总体水平较高。我校社团活动在绝对数量上是庞大的,要求这些社团活动水平都比较高显然也不是科学,不切合实际的。那么,纳入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就必须是我校社团活动的精品。目前,我校有相当一部分社团活动就比较成功地纳入了这个体系。一般来说,纳入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都是有专兼职老师指导的,同时又比较切合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发展方向。比较突出的代表就是插花协会,该协会以美育为目标,组织经常性的插花观摩活动,目前已经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学生对这类活动的心理认同较大。纳入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应当对我校社团活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才能对其他社团的发展实现政策上的导向作用,促使它们也提高自己的水平,尽快纳入课程化体系,取得自身的更大发展。目前已经纳入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都是深受广大青年学生欢迎的,在长期的活动中对于提升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校的计算机协会发展势头良好,一次招新最多有多达3000学生报名,该协会也积极抓住这个优势,为普及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提高计算机水平等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
3、选修课模式的不足
社团课程化体系如果仅仅通过将社团活动改成选修课,这种发展模式虽然比较稳妥,符合一般教育工作者的思维,但是研究认为这种增长方式存在两各方面显著不足。&bsp;
一是评价体系不对称。为了保持现有教学体系实现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平稳过渡,维持现有教学评价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只能借助正常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社团活动进行评价。而现有的这套评价体系发展了很长时间,很成熟,但对社团活动这一评价对象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我们觉得这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团活动内在的特点和规律性,似乎给社团活动一种求全责备的意味。
二是覆盖面不够广泛。虽然,我校社团活动中可以或可能上升为第三层选修课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这条思路的可以预期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大的,甚至无法覆盖我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团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各类政治学术性的活动。
4、社团课程化体系的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经多方科学论证,我们探索了一条实现社团课程化体系的新思路,并将在近期投入实施。主要就是,从现有的学分体系中划拨一定的学分由社团联合会支配。这些学分主要是向那些短期无法纳入社团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服务。这种方式,既兼顾了课程化体系的发展方向,又切合我校社团工作的实际。通过双管齐下,有效实现了社团课程化体系的整体推进。操作程序主要分四步骤。
首先,由社团联合会根据社团活动的质量,确立一个可以参与学分制评价的社团目录。我们在确立这个社团目录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对于社团发展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对那些志愿服务类、思想政治类的活动给予了必要的政策倾斜。
其次,纳入上述目录的社团,自愿向社团联合会申请参与学分体系考核,并由社团联合会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
第三,社团联合会对于通过资格审查的社团的活动进行第三方评价,并对其成员的参与进行考勤记录。
最后,在期末学分结算时,由社团联合会出具教务系统承认的学生社团活动学分证明,最终计入学生成绩大表。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严格把握学分评价的科学性
社团课程化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如何对学生的学分进行评价。我们觉得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处理得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学分的信度和效度,甚至会挫伤学生、教师的积极性。在实现我们的评价体系时,我们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依托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社团活动进行严格考核,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获得的学分和通过正常教学活动获得的学分等值。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建立社团目录,对社团活动进行考核,确保划拨的专项学分也是有足够的说服力的。这些方式最终要实现一个目的:社团学分和教学学分完全等值,这样才可以顺利实现社团课程化体系,避免“劣分”驱逐“良分”的异常情况出现。
(二)积极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范例
由于社团课程化体系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工程,是为了适应大学生素质拓展而实施的远见之举,因此缺乏可以借鉴的范例。我们课题组成员也对香港、台湾等地的高校的社团活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觉得其中的可比性和相关系数不大。但是,由于我校社团发展的起点高、基础厚,依托社团联合会又建立了一套全面科学的社团管理制度,因此说进行社团课程化体系建设的内外部条件都是具备的,课程化体系建设也将会对社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bsp;

本文由 第一 公 文网 收集 整 理公文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9 21:26:39
上一篇:对基层民行检察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基层党组织在社区自治中的作用探讨
网友评论《完全学分制条件下推进社团课程化体系建设的研究》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