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时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本文由第一 公文网 收 集 整理来源

流行时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走访,了解了大学生对流行时尚的选择判断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态度。在对流行时尚的现象和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后,依照获取的结论和启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主体、发展手段、主要内容等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流行时尚 大学生
&bsp;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目的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文化领域受到了来自欧美、日韩、港台等地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得流行文化在喜欢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内得以盛行。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都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进大学生德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基于此,我们认为,对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的流行文化与社会时尚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大学生对流行文化和社会时尚的选择判断,以此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对于共青团了解青年、团结青年、引导青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辨析
从学理上讲,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通俗地说,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时尚的传播、普及和发展依靠的主要手段是流行,时尚与流行实际上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离开了流行,时尚便不会成为时尚,时尚是流行的必然结果;离开了时尚,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得以流行,因而流行也就不会发生。正是由干时尚与流行的关系如此密切,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对这两个概念往往是混用的,在英语中这两上词实际上都写成fsh,所以研究中将流行文化和社会时尚统称为流行时尚。
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综合而成。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校园环境中一种直观的文化,它直接展现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是学校教育活动有章、有序和有效开展的管理形式;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资源。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法。我们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方法总结出了9项代表流行时尚的现象,并设计了调研问卷,然后走访高校,开展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样本来自8所高校,其中3所一本院校,4所二本院校,所专科院校,在地域分布上既有地处市区的也有座落于郊区的。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

二、大学生对流行时尚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态度
(一)对流行时尚普遍认可,持欢迎态度
在调研过程中,被调查者欣然接受了我们的调查问卷,问卷的回收率高达99%,这说明大学生普遍认可流行时尚,非常愿意就关心的流行时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在流行时尚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性
从性别上看,女生比男生对流行时尚更感兴趣。调查发现,女生对于追求流行时尚的花费高于男生,还有些女生甚至甘愿将生活费用中的大部分用于追随流行时尚。在流行时尚的7个现象的选择上,女生累加的百分比为488%,高出男生06个百分点。在拇指一族手机应用方面女生比男生高出7个百分点,男生则在网络游戏方面比女生高出3个百分点。我们还可以发现女生用在追星和哈韩哈日两项上的消费,均比男生高出近0个百分点。
从年级层来看,高年级(由于调研中,存在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差别,而且本科四年级和研究生的人数较少,所以在统计中将三年级以上的统称为高年级)和一年级学生对流行时尚更感兴趣。这是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学业压力比较大,而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成为主力军,对流行时尚的关注不如带着高中生痕迹的新生和具有更加独立思维能力的高年级学生。
从地域上看,上海学生更愿意将每月生活费中相对更高的比例用于追随流行时尚。这是因为上海学生生长在这座走在流行时尚前沿的国际大都市,会有更多接触到时尚资讯的机会,从小耳濡目染而成。调查还发现排在上海地区之后的依次是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也充分说明了经济发展程度与流行时尚的关系。
(三)对流行时尚的选择有理性的追求
在追求流行时尚原因的选择中,“新鲜事物的不断产生”占62%,“性格上的张扬”占43%,“明星效应”带来的盲目跟风仅占26%。而且大学生并不是所有的流行时尚都照单全收。在选择最不欣赏的流行时尚时,哈日、哈韩占88%,纹身占64%,恐怖文化占54%。而被问及不欣赏的原因时,选择“内容不健康,无益身心发展”的占48%之多,认为“不符合学生形象”的占34%。可见,在认知流行时尚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此还是有一定的自制力,能够对众多鱼龙混杂的流行时尚元素进行理性的判断与选择。
(四)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很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在调查中,仅仅有%的同学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很满意”,59%的同学认为“一般”,选择“差强人意”和“不太满意”的占40%,甚至有的同学还特别了补充“很差”,“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认同的校园文化”等意见。因此,在高校校园内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流行时尚正在向校园的进军,一些流行时尚元素还与具有青春活力、高尚纯情的校园文化格格不入,而一味保守、缺乏创意的校园文化建设又难以被追求流行时尚的大学生所认可。
(五)关注流行时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在流行时尚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方面,49%的大学生认为流行时尚将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仅有6%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影响,%的大学生选择不清楚,说明大学生非常希望流行时尚能激活校园文化。

三、流行时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及对策
流行时尚的存在是必然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社会发展的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体现时代特征的流行时尚。某些流行时虽有消极的一方面,但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某一时尚会带来社会负效应就把它一棍子打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必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值得大学生追求的东西。对此,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决不能忽视流行时尚的存在,决不能坐视大学生普遍欢迎流行时尚的事实。相反,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吸收流行时尚的精华,激活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流行时尚,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他们的修养和鉴赏能力,使其能自觉分辨善恶、先进与落后,跟着主流文化走,创造健康活泼的流行时尚。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高校在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运用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指导文化建设,又要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强大思想武器教育、武装广大师生员工,使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和方法,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抵御各种非马列主义文化思潮的能力和自觉性,用先进理论统领思想文化阵地。
在经济多样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趋向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一元化思想指导,与坚持多元化并存并不矛盾。因为,坚持了前者就是保障了后者;否定了后者,前者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与理论依据;否定了前者,就只会演变成为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混乱与斗争。在坚持一元化思想指引下,校园文化的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则可以多种多样、百花齐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整个校园生活丰富浪漫,充满文化气息。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
流行是青年人创造的,要充分重视青年本身在时尚的制造与流行中的地位和作用。青年人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和急切地追求,这就决定了青年人对时尚比中老年群体有着更好的“天赋”。青年人总是最先打破社会沉闷的局面,不断制造并掀起阵阵流行时尚。
在高校,广大青年学生是德育的对象,更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一厢情愿地凭教育者的臆断,而不是去了解、研究学生的思想、心理,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就难以达到对学生灵魂的塑造,无法使其自主地把文化“内化”为自己的品德、学识和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而自2004年流行的“超级女声”,策划者正是因为充分研究了青年人主体性的诉求才获得了传媒上的成功——活动从海选到PK,从“想唱就唱”到“支持谁,就留下谁”,从短信决定到大众评审,无不把青年人作为演唱活动的主角和主体。由此,高校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保守思想,发展青年个性,通过人文讲座、社会实践、学术科技、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和谐校园氛围,给学生打造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也唯有此,大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上要体现时代特征,借鉴流行时尚的有益成果
流行时尚尽管有糟粕,但还是有许多先进的基因,在教育和影响着人们。其实传统文化中的“大雅之堂”,也是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形成的,现在的古典诗词、民歌,在当时也曾被排斥。同样80年代的喇叭裤、90年代的染发也曾倍受争议,但现在早已被社会所接受。
体现时代特征,用时尚的手法来讲述过去的故事,在好莱坞大行其道。讲授诺贝尔奖得主、博弈论缔造者、数学奇才纳什故事的《美丽心灵》,反映英法百年战争中为奥尔良解放而牺牲的民族英雄《贞德》,以及现在热播的青春励志韩剧《大长今》,都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抛弃那种只知发通知、开大会、挂条幅、写标语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不是那么曲高和寡,而是离他们那么近,那么紧。当然,目前很多地区和部门为此做了大量的尝试,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入选了中学读本,周杰伦的《蜗牛》被收入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罗大佑歌曲《现象七十二变》入选新版《大学语文》。目前,团中央组织开展的感动短信大赛也同样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这些尝试有利于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倡导高雅文化,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
借鉴各类文化的成果,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并不是放弃高雅文化。相反,高校要始终在引导流行文化中坚持倡导高雅文化,在追求趣味性时不断强化知识性和思想性。流行时尚,作为一种“快餐文化”,适合普通民众的一般文化需求,它具有易记易学、生产快、传播快、时尚性强、娱乐性强的特点。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流行文化以其快捷多样的风格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需要。但这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两种误解:一是误认为当今走红的时尚文化才是主流文化,而忽略了历史的深刻的人文氛围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认为流行的时尚文化才是释放生命力的新文化。
其实,人类的发展是精神、理性、思想、感觉的统一,是一个整合性整体,时尚化的生命感受具有年轻人喜好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的、最好的价值存在。而且流行时尚,对于有着浓厚文化积淀、承担文化建设继往开来重任的大学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让严肃、高雅的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引领校园文化的先进方向。
(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时刻关注传媒的动向
流行时尚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流行时尚的兴起与媒体的渲染也有非常大的关系。大学生对所热衷的流行时尚的认识,很大部分是源自于直观的时尚画面或动感的艺术题材,超奢华的广告宣传,往往最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走进资讯时代,传播媒介为时尚的广泛与迅速传播提供了条件,一些不负责任的传媒对西方、港澳台等消极颓废的东西的传播很容易把大学生引上歧途。如前段时间,有位在日本呆了两年的学者,在国外没看到日本卡通片《蜡笔小新》和《樱桃小丸子》,但回国后却发现在中国竟成了时尚。这是日本国民认为日本的青少年不应受这种教育,而一些不负责任、受利益驱动的媒体却大量引进,丝毫没有考虑到负效应。
因此,除了媒体要加强自律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决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切忌闭关自守,把整个校园禁锢起来,排斥社会流行时尚。这样不但不能阻止流行时尚侵入校园,学生反而会变本加厉地表现出对社会流行时尚的向往与好奇。高校只有关注媒体,才能很好地了解流行时尚的热点,才能正确分析、评估大学生价值取向,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校园文化建设。
(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大学精神,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凸现高校特色
大学精神源于一所大学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导学校走向、塑造学校品格的立校之本。这种精神品格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熏陶的结果会在师生的价值观、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上反映出来。大学生接受精神熏陶所形成的精神动力,不仅会对他的学习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的生活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产生影响。
但就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来看,相当一部分高校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这对利用校园文化熏陶、培养学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校要正确处理大学精神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提炼大学精神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里充满先进文化氛围和探索真理的理想追求,通过理想精神的浸润,师生之间的交流、感悟,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熏陶,优美的校园风光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激发青年学子潜心向上、报效祖国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崭新观念和文化面貌。

本文由第一 公文网 收 集 整理来源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8 13:55:57
上一篇:师德案例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下一篇:培养中专生适应能力的初探
网友评论《流行时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