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与判断

本文由 第 一公文网 收集 整 理来源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与判断

团市委学校部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不断推进,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热,并呈现持续升温状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研和实地走访,分析了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和判断标准,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流行文化 选择

&bsp;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热并呈现持续升温状态。从客观上讲,大学生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而主观上则存在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不断需求,这使得流行文化以一种强大的诱发力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与判断,也将深刻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走向。

本课题对异军突起和蓬勃发展的流行文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通过调查从中分析了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和判断标准,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二)概念辨析

流行文化,又称为普及文化或大众文化,是指现代社会中盛行的、吸引一般大众或最为一般大众所喜爱和热烈追随的人类行为的结果或意识。其主要功能是娱乐,也可以用来指单个的文化产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形象。形象由服装、发型、饰品等表现构成,这是流行文化作用于社会人群的外在体现。

2、语言。语言是特定群体形成最重要的符号,流行文化中的概念、价值等通过它都能找到最完整的表达。

3、行为方式。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偶像崇拜、网游等。

4、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社会人群对客观对象的效用、作用和意义的认可和判断。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7份,有效率为94%。问卷调查的对象涵盖了部分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的本专科学生,其中男生24人,占527%;女生26人,占473%。

二、对大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流行文化形式

(一)网络文化的持续热潮显示大学生的交流意识

网络文化是人们在网络信息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我们调查发现,网络文化在所有流行文化形式中对大学生影响最为巨大,有的大学生认为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据调查显示,高校学生上网群体在全体网民中占2%,高校上网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0%递增到现在的95%以上。上海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达到30万,443%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为0—20小时,每周上网5—0小时的占297%,204%的同学每周上网20小时以上,其余的同学每周上网5小时以下。

从上网内容来看,大学生网民在交友聊天、看新闻、查找信息、收发邮件、下载软件或资料、网络游戏、跟帖灌水和网络影视等任务项选择中,前三者的比率较高,其中网络聊天是同学们上网的首选,比例高达83%。大学生在网络人际交往中还形成了特殊的网络流行语,不少用字母、数字代替汉字的新名词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从上网时间上看,网络游戏、交友聊天和查找信息超过其他任务项,居于前三位。而大学生上网场所选择依次是在网吧(348%)、宿舍(295%)、学校(252%)、其他(48%)。在选择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中有86%的同学把上网场所选在网吧。一个接受访问的大学生说:“到网吧玩游戏,才能感受到对手的存在,而不是一个人的独脚戏。”

手机短信则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延伸。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手机拥有率已超过90%,短信成为大学生主要而便捷的沟通方式。短信之所以流行,首先由于发短信价格比较低,一般来说不超过0元/条,其次短信联系便捷实用,此外短信还让大学生将一些不方便用语言表达的话变成了文字,并且能够保存下来。有人将手机称为“第五媒体”,那短信文化就是其最主要的传播内容。

(二)平民文化的一夜崛起显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忽如一夜春风来”,一首被业界人士认为是垃圾的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让网络歌手杨臣刚一夜间火了,几张毫无美感的照片让芙蓉姐姐一夜间红了,一段##体验的告白让木子美成为最受追捧的“博客”,几个普普通通的爱唱歌的“超级女声”更是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这其中有着相同的本质,那就是平民文化的崛起。

平民文化也被称为草根文化,有人还称之为“低俗”文化,即“门槛低、通俗”的合称。从《幸运52》到《开心辞典》,从《挑战主持人》到《绝对挑战》,从《梦想中国》到《星光大道》,在这些央视收视率排在前面的王牌节目中,我们不难看到一种共性——那就是都有平民参与其中,并且取代明星成为节目的主角,这恰恰能够更好地印证“平民主导娱乐”的新主张。在我们的调查中看到,大学生认为平民文化的崛起是流行文化的“风向标”。

在平民文化的崛起过程中,大学生始终是作为主要的参与者,同时也是重要的推进者。从网络歌曲、博客、“超女”这三个被认为是平民文化崛起的代表来看,网络歌曲的创作者往往是大学生,《大学自习室》就是其中的杰作,而《丁香花》本身就是一首校园民谣;“博客”的代表芙蓉姐姐本是一个游荡在清华北大校园周边地带、号称以考研为业的“校漂族”,但因为清华、北大学生在校园BBS的强大宣传攻势下一举成为网络明星;“超女”更不用说,前三强选手都是高校在读大学生。调查中发现,有75%的大学生表示关注或了解“超级女声”,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这档节目。不可否认,平民文化取代精英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走向是一致的,它的崛起意味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三)外来文化的广受追捧显示大学生的开放意识

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当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有人说,现在的青少年是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穿着耐克、看着哈里·波特长大的。外来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图书影视文化、节日文化、快餐文化、服饰文化等多个文化领域,并且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追捧。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吃过洋快餐;在对运动品牌的知晓度中,耐克和阿迪达斯高居前两位;在节日文化调查中,选择过情人节的大学生占到了54%以上,而选择过圣诞节的达到了72%;有242%的同学坚持名牌服饰才是他们的最终选择,而这些名牌大都来自国外。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外来文化的来源主体也在发生改变。上世纪九十年代,外来文化主要发源于欧美,而新世纪以来韩日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在不断增强,形成了独特的“哈韩”、“哈日”一族。其中韩国与中国同受儒家文化熏陶,大学生对于“韩流”更加容易接受。据调查,看过或了解韩剧《大长今》的大学生达到78%,而近期在央视播放的韩剧《加油!金顺》也广受大学生欢迎。近几年跆拳道协会在高校的流行和普及也是“韩流”对大学生活影响增强的有力明证。外来文化的广受追捧反映出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在不断增强。

(四)社团文化的日益繁荣显示大学生的归属意识

高校社团是指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社团在高校中的繁荣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社团文化。截止2004年6月,上海高校的学生社团共有276个,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社会实践、文娱体育、兴趣爱好、志愿服务、综合七类,比较2000年5月份统计数量72个,增加了80%。根据调查显示,有超过40%的大学生是或者曾经是社团成员,而参加过社团活动的大学生达到了743%。从社团类别的角度分析,文艺、体育等传统意义上的社团依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而一些有较强专业背景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瞩目。此外,一种新型的网上社团也正在悄然兴起,占总数的5%。

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上是一种“圈子文化”。它指的是社会阶层内部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所形成的文化,也被称为“小众文化”,如高校中的“国际标准舞协会”、“欧洲电影俱乐部”、“DV爱好者协会”等等,他们围绕这些兴趣爱好形成一个个“小圈子”,有各自的活动地点和交流模式,构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社团文化的日益繁荣显示出大学生强烈的归属意识。

如果扩展开来,还有一些“圈子文化”不是以社团组织形式存在的,但是也具有了社团文化的模式。如一些大学生在节假日共同出行,节伴做一回“驴族”;还有的大学生进行一些刺激的极限运动,包括滑板、攀岩、蹦极、野外生存、越野等等,这些也形成了一种“圈子文化”,圈子外的人是很难进入其中的。流行文化中以社团文化为代表的“小众化”板块,虽然参与人数并不庞大,但却是更大范围内的大众流行文化策源地,其影响力不可忽视。

三、大学生选择流行文化的特征表现

(一)大学生对流行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流行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85%和335%的同学分别表示“非常乐衷”或“比较乐衷”追求流行文化。其中,4%的大学生反映自己身边有很多追随流行文化的人,他们会根据流行趋势的不同购买不同的衣服、饰品,调整发型和发色,甚至是改变自己的爱好。调研中,一位姓全的同学告诉我们,她的室友是个非常胆小的女生,却因为极限运动的流行而报名参加野外探险活动。经历此次活动后,室友不仅胆大了,遇事也更为冷静。

(二)大学生的流行文化选择体现群体性

从性别上看,男女生对流行文化的关注点各不相同。调查发现,女生在手机短信应用方面比男生高出7个百分点,男生则在网络游戏方面比女生高出3个百分点;从年级来看,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对流行文化更感兴趣,这主要是由学业压力和思维方式造成的;从地域上看,上海生源大学生愿意将每月生活费中相对更高的比例用于追求流行文化,排在上海之后的依次是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大学生,这也充分说明了经济发展程度与流行文化消费的关系。

(三)大学生的流行文化选择趋向多元化

从调研中看出,基本每种流行文化形式都受一定数量大学生欢迎,大学生的流行文化选择已经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来源更加丰富,文化样式更加多元,传播速度更加快捷,流行周期更加短暂,流行文化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

(四)大学生的流行文化选择具有包容性

调查显示,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不了解或者不接受某种流行文化形式,但是也不会表示反对。一位姓徐的同学说,他自己不会接受hphp这项活动,但是别的同学参与其中,他也不会排斥。同时,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接受态度也是可变的。有的同学表示,以前不能接受“嘻哈”这种穿着风格,但是现在换个角度去看它,觉得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有的同学表示,自己选择某种流行文化形式只是为了了解它,而不表示就认同它。

四、大学生选择流行文化的判断标准

(一)流行文化是否具有时代性

大学生喜爱的流行文化多为新颖且时代性强的文化内容,这从侧面展现出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精神面貌。从韩剧《大长今》的流行可以看出,正是大长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合了时代发展内涵,从而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流行文化是否具有实用性

大学生喜爱的流行文化往往可以满足某一方面需求,当然,青少年最大的需求就是娱乐。调查显示,当问及“上网的主要目的(多选)”时,有50%的大学生选择了“娱乐”;中青网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过重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使不少青少年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上网成了他们消遣娱乐、缓解压力的方式。

(三)流行文化是否体现个性特征

目前高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自我意识空前膨胀的一代,时刻希望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独生子女倾向影响了对流行文化的判断。因此,大学生所追求的流行文化也希望体现个性,展现风采,达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效果。

(四)流行文化是否符合审美需求

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这体现在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中。例如,前两年大行其道的网络游戏《反恐精英》在大学生中已不再流行,时下最为热门的是一款名叫《魔兽世界》的网络游戏。同济大学材料学院的赵同学说:“相比较《反恐精英》的暴力和血腥,《魔兽世界》的画面更为唯美和精致,在故事情节上也更为丰富和多元。”可见,大学生选择流行文化不再只是单纯从娱乐角度出发,对流行文化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五)流行文化是否衍生物质产品

目前,大学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流行文化的精神和心理暗示作用,更需要实在的、可以触摸的物质产品来进一步满足其爱好。比如,大学生普遍喜爱的“超女”栏目,从音像杂志到书籍、海报等,衍生了大量的物质文化产品,而这些大大刺激了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和消费欲望。

五、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混淆流行文化与先进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流行文化以其快捷多变的风格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需要。有的大学生认为,流行文化既然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那么它就是一种先进文化,就应该大力弘扬。其实,这种看法混淆了流行文化与先进文化的概念,是不正确的。流行文化本身形成时间较短,还没有足够的时间经过社会的检验。只有经过不断检验,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还有的大学生认为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互相矛盾、互相制约,这种观念也是不正确的。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只是具有了各自的形式,而文化本身是相通的。比如民乐可以看作是一种传统文化,往往曲高和寡;但在歌坛流行的女子十二乐坊采用了流行的组合元素,民乐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此外,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也是可以转化的。例如宋词在当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宋代则是流行于民间的音乐歌词。

(二)对流行文化的选择缺乏理性思考

流行文化中包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但也包括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糟粕。部分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缺乏理性思考,往往不加以选择地吸收,尤其是对外来文化全盘接纳,盲目西化。同时,舆论的过度自由、缺乏引导致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出现偏差。例如日本漫画渗透的是“好莱坞新暴力美学的卡通诠释”,美国hphp则表达对“自由、无拘无束”的西方精神向往,但是如果不结合实际,一味接受,则会将自身引至错误的道路上去。目前不少大学生选择的流行文化呈现幼稚化倾向,“幼稚”是当前大学生流行文化现象中一种看似反常的心理特征,尤其体现在《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日本卡通片畅销一时,在大学生中具有相当大的市场;还有一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因过分迷恋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虚度了美好的青春年华。这些反映出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不愿长大”的心理需求以及满足于虚拟世界的成功而忽视了对流行文化的理性思考。

(三)大学生日常消费盲目跟着流行“跑”

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大学生的消费。流行和消费天然结合,越时尚、越流行的文化产品,其商业价值含量就越高。而对一些大学生来说则是消费跟着流行“跑”,为了面子而盲目消费。调研表明,国内大学生经济的主要来源是父母,而在国外,孩子16岁后父母就不再是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一些大学生没有尝过赚钱的辛苦,却享受着金钱带来的满足感,什么流行就买什么,甚至媲美于白领阶层的消费水准。目前这类消费因为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存在有上扬趋势。

六、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了解大学生的主观需求,共同关心大学生成长

第一,要主动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了解大学生的主观需求。今年流行的“超级女声”,策划者正是因为充分研究了青年人主体性的诉求才获得了传媒上的成功——活动从海选到PK,从“想唱就唱”到“支持谁,就留下谁”,从短信决定到大众评审,无不把青年人作为活动的主角和主体。

第二,大学生群体的观念形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尤其是传媒应该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地表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流行文化,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主观需求,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对所热衷的流行文化的认识,很大部分是源自于直观的时尚画面或动感的艺术题材。走进资讯时代,传播媒介为流行文化的广泛与迅速传播提供了条件,一些不负责任的传媒对消极颓废的文化传播很容易把大学生引上歧途。如日本卡通片《蜡笔小新》和《樱桃小丸子》,日本国民认为日本的青少年不应受这种教育,而一些不负责任、受利益驱动的国内媒体却大量引进,丝毫没有考虑到负面效应。

(二)借鉴流行文化有益成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第一,要借鉴流行文化的有益成果,让流行文化为我服务。在美国大受好评的《美丽心灵》,以及现在热播的青春励志片《大长今》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都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目前有关部门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尝试,努力弘扬流行文化中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走进了课堂,周杰伦的《蜗牛》被收入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罗大佑歌曲《现象七十二变》入选新版《大学语文》,团中央组织开展的感动短信大赛也同样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这些尝试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在调查中,一个接受访问的大学生说:“我平时主要娱乐就是去上网。在网吧泡上一天顶多只花十几元,比在其他地方自在多了;其他娱乐项目费用较高,我们消费不起。”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流行文化也是从自身需要和可能出发的,而这也反映了我们提供给大学生的文化选择还不够丰富,一些文化项目由于没有从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和可能出发而远离大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更是极为有限。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现高校文化特色

第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保守思想,发展青年个性,通过人文讲座、社会实践、学术科技、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从多方面营造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和谐校园氛围,给学生打造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弘扬高雅文化的主旋律,让高雅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在追求趣味性时不断强化知识性和思想性,努力使高校校园文化成为大众文化中的精英文化。

第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自身特点,凸现文化特色。高校要正确处理大学精神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提炼大学精神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理想精神的浸润、师生之间的交流、优美的校园风光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激发大学生潜心向上,报效祖国的热情,培养大学生浓厚的文化底蕴。

(金梅、张漪、李子、孔得懿、陈立俊、李文亮、

范正飞、邓丹萍、钱晨、乐明明、魏俊璟)

领导点评

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成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各种文化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把它上升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战略高度,不断提高文化育人的水平,不断拓展文化育人的渠道和空间,营造更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该调研报告详尽地分析了流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和判断情况,从校园流行文化这个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为我们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一步加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团市委副书记 徐枫

&bsp;本文由 第 一公文网 收集 整 理来源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8 13:56:07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研究
下一篇:学英语it用法研究论文
网友评论《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选择与判断》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