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困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本文 由 第一公文 网 收集 整 理公文

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困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中国社会的转型对社会道德带来多方位的冲击,包括道德榜样的消解,学校唯智教育对道德教育的异化,大学生观念变迁引起的价值断裂,以及现代性道德观照下道德追索的失根,这使得道德榜样教育日渐式微,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短板。探索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摆脱道德榜样教育弱效的羁绊,使其常用常新,历久弥坚。

【关键词】大学生&bsp;道德榜样&bsp;道德榜样教育&bsp;困境

道德榜样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道德教育中常用常新的教育方法。在高校,通过对道德榜样所体现的优良道德品质的感知和践行,能够把高深的教育原理和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毋庸讳言,在相对封闭和一元的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道德榜样教育模式已经无力承担引导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重任。曾经的榜样教育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榜样的力量似乎不再无穷,榜样教育也出现危机,陷入困境。新时期,需要在探究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有效途径,走出道德榜样教育弱效的羁绊,使其常用常新,历久弥坚。

一、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对道德榜样的消解

市场经济淡化道德光环。以市场经济的兴起为契机,我国开始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法制、平等、效率等思想带来了人的独立意识、效率意识、平等观念,体现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个体全面发展的实现。但另一方面,社会很容易滋生经济至上的观念,把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政治、道德问题,并且把这种唯经济发展的法则泛化到社会其他领域,人成了“经济人”,市场经济中的逐利原则成为人与社会在一切活动中的通则。当“经济人”无孔不入,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甚至占据一部分的灵魂时,“道德人”就会被挤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失去躯壳的“游魂”。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物质的日益丰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人们开始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寻找感官的刺激与兴奋,“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成为部分人的口头禅。“善性道德观为所谓快乐道德观、消费道德观所取代。”①从而使道德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感官的享乐,所谓的节俭、奉献等美德成为人们追求快乐的障碍,道德的光环被弗洛伊德主义所消解。道德榜样在光鲜亮丽的偶像和珠光宝气的成功人士面前显得矮小,人们的眼光聚集在市场经济的镁光灯闪烁的“快乐”中,道德榜样成了市场经济大潮中被淹没的“匆匆过客”。“人的本质被商品化导致了道德精神的缺位,这是公众对道德榜样失去效仿动力的根源”。②

2信息网络化挑战教育模式。传统的道德榜样教育由于学习者生活空间和范围的限制、信息渠道的单一,其效果不容易受到干扰,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悦纳道德榜样,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同时,传统的道德榜样教育一般都是由政府部门主导,教育机构实施的过程,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信息网络化时代,网络社会的进入者是以平等的个体进入,个体以平等的身份通过互动交流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且其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得学习者获得道德榜样的资源渠道丰富,角度多样。由于网络信息传播中真假难辨、是非混淆,大学生在自主获取信息时缺乏引导,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常常感性胜于理性,道德认知处于“平面化”和“碎片化”的状态,容易使学生的价值观模糊不清,道德判断混沌。道德榜样被多元价值所解构,道德榜样教育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容易被淹没于网络多变、快速、多样的信息里。传统的教育模式经受着严峻考验。

3价值多元化弱化教育效果。从时代发展来看,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体现着个体独立追求的进步,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同时,价值多元化也容易使人们陷入价值迷茫、冲突中,容易走进道德相对主义的藩篱,出现去道德化倾向,从而使道德榜样教育走入困境。从后一点来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消解着传统单一的道德榜样类型,使得道德榜样教育面临教学资源合法性的危机,道德榜样所具有的“德性”禀赋被不同的人赋予不同的道德内涵。比如,个人主义者看重榜样的能力,集体主义者看重榜样的社会贡献,功利主义者看重榜样的社会成就。道德榜样身上的某些品质为某些人所学,道德榜样被不同的价值取向解体甚至抛弃。当然,具体的道德榜样不再是“高大全”式的完美主义理想的化身,道德榜样更加人性化,这是一种进步。但同时,道德榜样的道德价值一旦被分解、割裂,就弱化了道德榜样的说服力、吸引力,也造成了学习者在内化过程中的困难。

(二)学校唯智教育对道德榜样教育的异化

大学道德教育的工具化倾向。“大学旨在寻求真理和人类的进步,它的目的是代表人类品性的精华”。③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的逐利逻辑容易渗透到社会的每个领域,教育也难逃其运。部分高校日益市场化、商业化,向争名遂利方向发展。学生与大学的关系“正逐步演变为消费者与出售昂贵商品和服务的卖主之间的关系。”④&bsp;大学为了追逐更多的利益而热衷于排名和声望的追逐,大学的成果成为一串串数据的堆积:招生人数、就业人数、论文发表数量、科研经费获取数量。在利益的驱动下,大学管理者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通过招收更多的学生和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实现自己发展的需要上,教育变得功利化。道德教育在这种功利性的追求中,成了大学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了形式,教育活动成了“考核指标”。身处如此环境中的学生,目睹着大学对利益的渴望,对名利的热衷,如何又能建构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人格,具备为社会所期许的道德品质呢?

2大学唯智教育理念的误导。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当人们走出了对“上帝”的顶礼膜拜后,科学便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高校中,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失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无论在观念上、制度上、还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都是以科学技术为中心,自然科学的逻辑成为大学教育的主导教育思想。“在教育结构、教育内容等方面独重自然科学,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⑤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教育成为一种知识的教育,主要目的在于道德知识的记忆,道德课程的开设只是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科学结构,而关于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意义的追问,便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中。高德胜把这样的道德教育称为“知性德育”,他讲到:“知性德育潜在的根本信念是:道德与科学知识一样是一种外在与人、外在于生活的存在物,是可以像探寻外在的、客观的、对象化的自然知识一样来‘研究’和‘学习’的。”⑥这样的教育把道德从人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出现了鲁洁教授所说的“人学空场”,失去了对人自身价值追寻的作用。道德榜样教育成为学生积累“科学知识”的简单过程,本身的学习过程对个体而言只是对榜样于己的外在认识,而对于自己内在品质的形成则没有丝毫影响。

(三)大学生价值观念变迁中榜样教育的断裂

片面强化自我意识导致与道德榜样的疏离。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相比具有更强的主体意识,个性化倾向突出,更加注重自我需要的满足,自我中心的价值倾向得以凸显。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潜力的挖掘,个性的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注重自我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利益的单方面追求而忽视他人的主观感受和需要。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来衡量一切的思想使得大学生忽视社会和群体的存在价值,忽视道德之于自身的真正价值——利他性。这样,即使选择道德榜样,他们也会选择那些社会地位高,物质成果显著的人物作为榜样,而忽略了道德榜样具有的利他、奉献等对于社会整体发展所具有的美德。无疑,以这样“自我”发展的眼光来审视道德榜样教育,以自我牺牲、无私利人为特征的传统的雷锋式榜样远不如“财富英雄”们更有吸引力;即便是比尔?盖茨们,有的人也只羡慕他们世界首富的光环,而看不到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付出的辛劳。道德与“榜样”出现了分隔,道德在与自我利益的博弈中被迫出局。

2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带来榜样选择的冲突。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流日益频繁、交融不断深化、交锋更加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出现转型。大学生的价值观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地域分化和群体分化非常明显。他们由于地区、家庭经济、学识水平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群体,在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交往方式的影响下,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念、交往方式与生活方式,从而使大学生群体形成了郑永廷所称的诸如“时装族”、“平面人”、“实惠族”、“新文化人”、“新理想派”等群体。⑦不同的群体会选择不同类型的道德榜样,而统一的道德榜样教育在这样的多样性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他们虽然肯定主流宣传的道德榜样的合理性,但并不是都将之作为认识的唯一楷模,对道德榜样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更加强烈。

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适应,但有时也会容易产生价值混乱,主导的价值观与一些错误的价值观相互交织。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变动性大,容易受到多种价值取向、现实社会功利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影响,他们总是在自我价值冲突中摇摆不定。深受价值多样化影响的大学生不再欢迎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的榜样教育,榜样教育成了教育领域的“别里科夫”。

(四)现代性道德困境下道德榜样教育的失根

现代性因包含社会制度结构层面和内在文化心理层面而具有双重意蕴。社会制度机构层面主要以工具理性为原则建构,而心理层面则以感性和感觉为主导。制度结构的工具理性原则使得人们更关注于“是什么”,而忽视了“应该是什么”,从而造成对理想信仰的冲击。内在文化心理层面的感觉化,使得人们用快乐和痛苦的体验来评价道德的善恶价值。以上两个层次的相互纠葛,使得现代性道德危机变得突出,表现为现代人的心性结构的感觉化,而这样的感觉化标准,解构了由传统整体性所提供的超越性价值源泉,使得人们完全沉溺于感官欲望世界的追求。将人生奠基在感觉基础上其实就消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倘若人不能依靠一种比人更高的力量努力去追求某个崇高的目标、并在向目标前进时做到比在感觉经验条件下更充分地实现他自己的话,生活必将丧失一切意义与价值。”⑧

道德榜样作为人类对自身理想道德人格的追求,体现着社会认可的价值文化,代表着人们对优良道德品质的向往,是关于人生存在的意义价值形象化的阐释。道德榜样教育是一个“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所以道德榜样教育必须奠基在对人类超越性价值追求的基础之上才能生根发芽。换言之,在一个工具理性主导,个人追求感觉化的过程中,一切都失去了固定性和恒久性,变得短暂、偶然。人们离开对于自身价值与意义的拷问,“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⑨道德榜样教育便在这样的变换中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居无定所,“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成为道德榜样教育的尴尬处境。

二、创新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创建科学的道德榜样形成机制

道德榜样形成过程要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传统的道德榜样的选择是一种单一、封闭的方式,即自上而下的方式。虽然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不具自发性和自觉性,忽视了学习主体的意愿,体现了单方面的意愿,但也不可忽视这种方式存在的价值。在多元开放的时代,政府部门仍然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导者,需要选择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榜样。在更进一步完善这一模式的基础上,需要发展和健全自下而上的评选机制,对蕴藏于民间社会的道德榜样,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让他们参与进来,选择道德榜样。这就要求树立道德榜样的方法采取自下而上的渠道。通过动员群众,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来实现道德榜样资源的及时发掘。只有学习者自身参与到道德榜样的发掘过程中,树立起来的道德榜样才能为人们所熟悉,所敬仰,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大学生群体有自己独特的群体特色,在进行道德榜样教育过程中要善于使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式的互动。

2道德榜样要能够体现真实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⑩树立的道德榜样必须以真为根基,只有真情实感、诚心诚意才能打动人、感染人。真实性要求道德榜样尽可能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生活在人们周围,其言行能体现人性美德要求的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假大空”式的道德榜样教育是对榜样的“神化”。道德榜样首先是作为普通人而存在,有着凡人的需求和爱恨情感,只有放在立体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榜样能够在平凡中具备伟大品格的不平凡。勇士不是没有泪,只是勇士含泪也在奔跑,英雄不是没有欲望,只是英雄不做欲望的奴隶。

“榜样是先进分子的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⑪道德榜样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道德榜样所体现的榜样人格是特定时期整个社会的道德理想,是个体道德追求的理想人格。道德榜样应该是整个社会主流价值的体现者,能够为社会其他成员提供引领导向作用。这样的道德榜样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对学习者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所以,道德榜样的树立一定要坚持先进性与大众性的统一。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范式,道德榜样是人类普遍道德追求和特定历史道德追求的统一。单一、封闭的社会需要单一稳定的道德榜样,多元开放的社会需要多样大众的道德榜样。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呼唤多样化、多层次的道德榜样,只有和时代脉搏一致,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榜样才能在当下引领道德风范,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

(二)提供良好的社会榜样文化环境

社会正义制度的优先性是道德榜样教育实施的基础。道德榜样身上所体现的道德品质在本质上是利他性的,没有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做保障,这种利他性就会被淹没在利益争夺的洪流中。因此,社会正义的制度构建是道德榜样能够发挥其价值的基础。邓小平深刻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方面。”⑫正义是关于权利义务的对等划分,只有当人们明确了权利和义务的界限时,那些能够不计自己的权利而履行义务甚至能够牺牲自己奉献社会的优良道德行为才能清楚地展示在人们面前,给人以道德上的鼓舞与激励。如果没有公正的制度设计作为前提,美德也就荡然无存。在一个法律制度不健全、公共伦理不发达的社会中,即使人们从事某种崇高的行为,他所体现的美德不但不被人所尊崇,反而会被讥笑为愚蠢迂腐。社会环境的正义性,能够使人们在正确认识权利义务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对更高道德要求的向往和践行,体现社会道德理想和个人道德理想追求的道德榜样才能升出地平线,普照人们德性的心田。

2媒体的正确引导是道德榜样教育成效的关键。“示范的一个特殊优点是它能够借助符号化的榜样媒体,将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知识同时传给很多人”,通过媒体“利用字词和表象所表征的行为的观念,观察者们就能够超越他们所处环境的约束。”⑬可见,媒体对于道德榜样教育的引导作用直接决定了道德榜样教育的方向进而影响其效果。新闻媒体要坚持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价值取向,在注重商业价值的同时发挥人文价值的引导作用,提倡健康向上的生活旨趣。在一些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开辟道德教育专栏,报道道德榜样事迹,宣传道德榜样行为,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学习榜样、崇尚榜样、模仿榜样的良好氛围。比如,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直播“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颁奖晚会,打造精品栏目《感动中国》,新闻联播中“永远的丰碑”对祖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员事迹的播报,以及一些地方台通过讲述百姓故事,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凤凰网播放代课老师的先进事迹。这些媒体的宣传形象、生动、及时,能感动观众或读者,对唤起人们的道德情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榜样权益的有效保护是道德榜样教育持续有效的保障。班杜拉认为,社会上对榜样的奖赏或惩罚,会导致观察者获得替代强化经验,进而影响到观察者强化模仿或抑制行为。要促进学习者对榜样的学习,我们需要建立保障道德榜样权益的有效机制,形成合理的奖赏机制,使道德榜样能够好人有好报,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一次牺牲“铸就”一生清贫的现象。所以,要建立道德榜样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互补机制。既要尊重榜样所获得的荣誉,也要理解榜样平凡不易的一面,他们也有现实人所具有的正当、合理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讽刺打击、贬低榜样的行为予以制止,并从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措施保护榜样。

(三)创新学校道德榜样教育

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原则。大学教育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道德价值取向放在首要位置,以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为本设置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才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使得道德榜样教育的开展水到渠成,避免孤掌难鸣。其次,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高校要改变过去校园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熏陶,为自己未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接受心理,为大学生提供意义的解释框架和寻求意义的基础,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为道德榜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适合的土壤。“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⑭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塑造一元主导、包容多样、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唯此,才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鲜明的方向导航,为道德榜样教育营造良好的主流价值观氛围。另一方面,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规则,高校应该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建立自己的管理制度,不能照搬政治领域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市场领域的利益分配制度。只要这样的制度文化建立起来,道德教育才有了可以依托的制度载体,道德榜样才能免于工具化,学生在这样的制度中才会深刻体验到道德的力量比太阳更灿烂的魅力。

3利用网络平台实施榜样教育。一是建设道德榜样教育相关主题网站。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作平台,在“大学生在线”等校园红色网站中开辟道德榜样专题栏目,运用互联网快捷、方便的优势,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地推出和阐释不同类型的道德榜样。二是建立网络互动机制,使学生和教育者参与其中。开辟榜样教育专题论坛,运用网络平等互动的优势,使学生和教育者在互动中达到共识。可以在教育者和专家学者的个人博客上发表榜样教育相关见解,也可以转帖著名学者对道德榜样的相关评论和深度思考供学生浏览。三是实现网络榜样教育和现实榜样教育的良性互动。各高校可以利用主题网络宣传开展“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校园道德模范评选”、“杰出青年”评选等活动,建立学生广泛参与评选的网络推选模式,实现道德榜样教育的良性互动,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学校教育者热火朝天忙碌,学生冷冷清清旁观的现象。

4注重教育者自身的示范效应。教育者是学生天然的榜样,他们作为“人格化”道德权威,其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巨大。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及其他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员育人的系统工程,学校道德榜样教育不是道德教育课程教师的职责,而是所有教育者的共同责任。教育者自身的示范无疑是道德榜样教育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bsp;

本文 由 第一公文 网 收集 整 理公文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6-09-15 21:19:40
上一篇: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一篇:当前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创新途径
网友评论《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困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