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性化辅导与支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 文由第 一 公 文 网 收 集 整理3

以个性化辅导与支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bsp;

【摘要】高等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同时更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深化教育改革的契机,掌握学生心理适应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对整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做到以个性化辅导与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个性化辅导与支持全面发展
&bsp;

学校是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单位。学校的教育受众为全体学生,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硕果累累。在国家重大战略的驱动下,通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等重点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涌现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

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活力;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造;没有个性发展,人类社会就没有前途。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齐抓共管,才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

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握学生心理适应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对整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做到以个性化辅导与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心理适应现状和特点分析

“90后”是目前高校中的学生主体,他们个性张扬、自信自主、乐于表现、思想开放、生活追求非主流;同时,他们也能清醒认识现实,珍惜成长发展机遇,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生活。但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一)角色转换带来的适应障碍

始入大学,学生容易认为自己是高考的胜利者,自视过高且易满足,亲历大学生活后,大部分学生发现真实的大学生活与高中老师、父母口中当初激励自己的理想化的大学生活差异过大;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相比,自己不再是高中的佼佼者,昔日优势不再,自卑感与焦虑感代替了原有的自豪感与优越感。于是对中学生活的留恋,专业思想的动摇,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

(二)独立与依赖并存

追求独立自主是“90后”鲜明的个性特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是他们所向往的,期盼“我的青春我做主”的生活。但是学习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使他们必须依赖辅导员,同时经济上依赖父母使其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在渴望独立与实际生活中依赖性仍较强的矛盾冲突下,大学生们会产生自我认识的偏差和奋斗目标的缺失。在这种矛盾冲突下,很多学生转向网络世界或影视剧中寻求安慰、寄托,这也是“90后”群体易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的根本原因。

(三)学习与生活压力同在

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和高中截然不同,绝大多数大学新生需要适应独立学习、自主生活的新方式。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也给大学生活的顺利进行增加了难度。此外,部分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更增加了生活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

以上三点揭示了大部分“90后”大学生目前心理的共性,应当作为高校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寻求适当的方式方法,提供学生切实需要的条件,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困惑,找到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道路。

二、引导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袁贵仁指出: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发展机遇和发展难题都前所未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正视、调研、思考、解决。袁贵仁同时强调:在当前教育的新形势下,容易出现各种新的问题,教育管理工作者们需要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新条件,妥善应对新挑战,努力创造新优势,为实现中国的“教育强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有针对性、有特色地做好个性化发展的引导。在个性化发展引导方面有很多关键点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当前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越来越要求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表现欲,必须尊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及个性化发展需求,能够支持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和个性化发展,同时可以提供相应平台以激发学生个人潜能,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成长和成才的自信心,为促进各类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而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需要紧密结合大学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与社会功能,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时代潮流,把握当代青年的发展本质和时代特点,加强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全方位构建适合各类人才成长的育人平台,积极促进大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

(二)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能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学生思想、学业及生活上的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和重视个性化特征的培养与发掘。利用深度辅导、个性化指导等方式对学生的个性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能从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只有把每个学生都放在个性化发展的视野中,才能真正做到全员覆盖,从而体现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和公正性。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坚持大力推进现代高等教育优良制度的创新设计,探索知识传授的方式方法,重视并肯定学生个人发展的多样性、适宜性,充分尊重个人追求和选择的多元化,组织开展多层次、受众广泛的活动,力求不同个性的同学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都能受益,从而确保个性化培养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注重个性化指导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内在的意志和要求,是当代历史条件下新生代、“90后”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环境所决定的,是教育对象个体差异性的必然反映。正确引导和保护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必要途径。

在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放手大胆地管理,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要做到:放中有防,疏中有禁,导中有堵。

(五)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给予的评价、肯定和鼓励。客观、公正、积极的肯定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良性发展。“90后”的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依赖性,采取积极正面的评价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三、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对高教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一)不断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和自身修养

教师不仅是学生心智的启迪者,更是其心灵的塑造者;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言行表里不一,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二)优化自身心理品质,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

教师的心理品质是其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特征,它是一种积极能动地推动教师开展工作的心理动力,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成败。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开展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更是培育创新型人才所必须的条件,也是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途径。

(三)锻炼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

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教师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力和精力关心学生发展,坚持不懈地了解和观察学生、探索教育规律和改进教育方法、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才能克服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观和客观上的困难,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这一切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在具备吃苦耐劳品质的基础上,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保持顽强拼搏的意志力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

此外,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还需做好学校、社会、家庭的协调,力争得到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做好教育的资源链接。

家庭是教育的发源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成功的教育往往从家庭开始。学校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实现,学校的职能举足轻重。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并且奉献于社会,社会有责任、有义务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机制,促进学校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全面发展前提下的人才培养合力。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全面发展并不等同于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是同时、同步进行的,在全面发展中培养特长、在特长发展中夯实基础,二者互为条件,共生共荣。

&bsp;

本 文由第 一 公 文 网 收 集 整理3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6-05-18 14:48:35
上一篇: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怎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一篇:在城市发展中如何传承文化
网友评论《以个性化辅导与支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