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背景下保险扶贫模式研究

【摘要】西南地区是保险扶贫的主战场,探究西南三省保险扶贫模式,有益于西南地区早日脱贫,成功模式的推广对于全国实现小康有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近年来保险扶贫的情况,列举了各省有代表性的保险模式,分析了西南地区保险扶貧模式的异同点,发现在该地区保险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西南三省早日实现脱贫任务应该做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2因地制宜做好保险工作,3创新突破客观限制,加快推进扶贫各项配套政策实现供给侧转变,4建立扶贫指标体系。

【关键词】西南地区保险模式扶贫对策

203年底,习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把精准扶贫作为一种全新扶贫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20年)》、《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6~2020年)》(国发〔205〕74号)等文件多次强调应将更多金融重点服务于我国西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助推转型升级当地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平等和谐。根据2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5〕34号)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会议精神,指出我国应充分发挥保险行业体制机制优势,创新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的思路和途径。

金融扶贫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让精准扶贫的扶持对象享受到金融服务。金融扶贫模式具有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市场化运作机制为主,参与主体多元化,以及循环流动扶贫资金,引导贫困群体发展自我能力的主观能动性等特点。主要表现形式:政府贴息贷款、城市、村镇商业银行、保险和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等不同形式的金融扶贫方式。政府、银行机构金融扶贫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通过发展农业保险、增信保险和小额保险等业务,使得保险业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有益强有力手段。

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产业与风险管控的基本手段,具有经济补偿、融资增信、防损、资金运用等功能。保险与扶贫均以互助互济为基本原则,保险与扶贫具有天然的联系,在扶贫开发上能够有所作为。通过制定特惠农业保险、小额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政策支持产品、资金运用、完善保险扶贫组织体系、因地制宜提供精准扶贫保险、推出保险扶贫模板等,保险行业为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办法,保险扶贫推进了行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保险+可以防止贫困群体因灾因病致贫返贫,从“止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起到优化信贷配置、社会保障完善等作用,保障贫困人口真脱贫真富裕,在我国脱贫攻坚战种开辟出了一条新路。

保险扶贫模式:小额信贷保险:内蒙古科右中旗“贫富捆绑”模式、贵州省雷山县“银保互动”模式;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国家健康保险模式、个人储蓄医保模式以及商业医保模式、厦门模式、扬州模式;农产品“保险+期货”模式、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河北省“阜平模式”,陕西铜川“涉农企业(农户)+保险机构+期货交易所”模式;河北省隆化县“政银保企”扶贫模式;河南“政融保”扶贫模式等等。

本次对西南三省金融扶贫中保险脱贫模式的探究,有利于保险脱贫模式向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的推广,有益于我国解决贫困问题,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相关文献综述

林智勇(207)深入分析“政府+保险”模式发展之路以及我国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唐金成;曹斯蔚(207)分析”保险+期货”模式面临的定价倒挂、基差严重、违约可能性高等七种风险,并给出了在保险扶贫中进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张天明(207)总结阐述了农业财政巨灾指数保险在扶贫中的的作用、实践和成效等。高远卓(207)指出创新金融保险制度是有益于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付晓光(207)认为建立贫困人口医保制度与经办或购买商业保险服务等方式来实现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李鸿敏等(206)在探究河北省”阜平模式”中提出农业保险精准扶贫需要政府针对性的扶持,着重强调农业保险在扶贫中风险把控功能。马向荣(206)认为促进农村小额保险市场文件发展的办法包括:严格界定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的扶贫责任,加大财政应加大支持小额保险,同时要降低保险公司扶贫门槛。谢玉梅等(206)通过研究“贫富捆绑”和“银保互动”小额信贷模式,认为各地应根据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采取不同的资金支持策略,信贷支持的对象应分为有增收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建档立卡以外的有贷款偿还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前者是主要指出对象,后者给予一定的扶贫贴息贷款。

二、西南地区近五年保险保费和保险赔付支出比较

(一)203至207年西南三省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

(二)203至207年西南三省原保险赔付支出情况

(三)207年西南三省保险保费收入、赔付支出情况

从近五年来看,保险保费收入与赔付支出均出现逐年递增趋势。四川省则常年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且远远高于其他两省保险规模,说明四川的保险助力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体量,然后其中贵州与云南两省两项指标仍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保险融入程度很低,保险与当地经济发展仍需要更多契合,云南因为发展旅游业较早,相对于贵州运用保险有一定程度领先。207年各省保险业更是迅猛增长,各种保险也快速推进。纵观几年西南地区保险发展情况,随着国家金融精准扶贫以及开拓保险扶贫这条新路之后,保险已快速渗透到当地经济之中,保险扶贫进入深度实践状态。

三、西南三省代表性保险模式

(一)贵州省

“保险+担保+贷款企业”模式。保险、担保、贷款企业、三方共同分担贷款损失的模式是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全新探索。例如,在解决“黔茶联盟”涉农会员“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时,由“黔茶联盟”为其成员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当贷款企业发生违约时,保险公司、“黔茶联盟”和企业按45:45:的比例共同承担贷款损失。

通过这种模式,使得“黔茶联盟”家会员企业在205年获得融资达2400万元,将风险明确分摊到不同部门,降低了融资门槛,使得各方有信心,引金融活水,助力脱贫工作。

2政、银、保、企“四位一体”运行模式。贵州省黔西南州探索的政、银、保、企“四位一体”运行模式,由农业部门牵头设立“资金池”,遇到风险时由保险公司、银行和“资金池”按7:2:的比例分担风险。以政府为主导控制大方向,控制金融存量,有序安排运行比例,使得政府与市场同时防止贫困户致贫返贫。

3“政府出资+专项扶贫+公司让利+贫困户参与”的模式。贵州省黔西南州开展“好花红”农村扶贫小额保险试点工作,以“政府出资+专项扶贫+公司让利+贫困户参与”的模式,每人每年保费30元,享受2万元意外伤害以及000元意外医疗的风险保障,其中贫困户由财政扶贫资金全额承担。兜底贫困户返贫防线,专项扶贫让保险扶贫更精准,更能切中贫困要害,做到扶贫工作实事求是。

与此同时,贵州还形成了“企业融”、“农户融”、全球首个大数据保险县域等模式,注重政府与市场同时在保险扶贫中的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使保险扶贫更有效率。

206年中国保监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关于在贵州建设“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保监发〔206〕59号),贵州建设全国首个“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助力贵州脱贫致富。重点在产品特色设计、费率“保本微利”、资金运用等方面支持贵州经济建设、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一年多以来,由上图可以看出,各种保险在贵州的参与量迅猛增加,保费收入大幅提升,贵州示范区保险扶贫样本已初见成效。

(二)云南省

“安贷宝”。“安贷宝”主要针对“三农”的保险服务,以定向、精准、特惠、创新“四大特色”实现支农惠农,是一款着重为保障贫困农户需求而设计的小额保险产品。借款农户只需自缴40元保费即可参保,并可获得万元意外伤害保障和万元定期寿险保障。

截至206年年末,“安贷宝”业务已覆盖云南省84个贫困县,覆盖率达高达95%,承保金额32685亿元,惠及4933万人,理赔支出3468万元。目前,“安贷宝”在云南省墨江县龙潭乡进行费率优惠试点。龙潭乡村民只需在当地农信社办理“安贷宝”,村民将获得0%的费率优惠,从而减轻当地村民的经济负担。

該产品不仅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户因为意外伤害、突发疾病后无力偿还贷款而导致因灾因病致贫返贫,同时降低了农信社小额贷款风险,促进农村发展,有益于发挥社会保障功能,形成了保险精准扶贫的长效模式。

2大理“人身+财产”模式。大理“人身+财产”模式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一是对于大理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房屋、室内财产以及年龄在0岁以上的家庭成员在遇到相关风险时能够获得高效迅速的理赔。其中,房屋保险金额40000元;室内财产保险金额8000元;疾病死亡保险金额将按不同年龄划分。例如,如果大理州“挂包帮”帮扶人员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所购买的人身财产组合保险,其起保时间为某日凌晨零时,保单一经生效后,大理州某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医治无效死亡,人保财险公司将迅速进行理赔,6个小时后,就将具体赔款及时送到死者家属手中。

二是该保险组合的保费来源。由大理州挂包干部自愿为挂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每户全部00元的保费,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补足。

从206年9月日至207年6月30日,该保险组合共覆盖大理州贫困户892万户,项目共计理赔838件,承担风险保额6064亿元,已经支付农户赔款金额50887万元。在第一时间进行赔付,能够及时缓解贫困户经济负担,确保贫困户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最大的帮助,同时保费由相关人员帮扶,使得当地贫困户相当于免费参保,不必担心保费问题,重树生活希望,有效防止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灾返贫、因灾更贫的状况,形成政府主导、挂钩干部参与、商业保险运作、贫困户受益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

3“昭通模式”。“昭通模式”也即“政府+医疗保险”模式。昭通市民政局利用民政医疗救助基金贫困户购买补充医疗保险,保险公司为贫困户提供经济补偿和先关专业服务。优惠政策包括:不设起付线,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按乡镇卫生院45%、县级医院40%、市级医院35%、市外就医30%的比例进行赔付,封顶线每人6000元/年;保费由各县民政局从民政医疗救助基金中统一划拨,低保优抚人员无需交费;其中保障范围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可报销范围一致。并且当保险赔付超过保费90%时,超出部分由民政部门承担。年度赔付总额少于当年总保费的90%时,结余部分用于对困难患者或特殊病种患者进行二次补偿,民政医疗救助基金的投保资金更有效率。

该模式自全省推广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果。保险公司累计为全省42万人次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了医疗救助补偿服务,累计赔付资金6亿元。有效提高了医疗帮扶精准度、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贫困群体治疗疾病和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成功探索“保险救助+保险公司+政府”助推健康脱贫的新模式。

近年来,云南省也在全方位运用保险助力扶贫,保险扶贫模式日新月异,比如特色农业保险系列、玉溪“人身意外+大病救助”、“橡胶保险+期货”、“政府出资+企业捐赠”、“政府出资+专项扶贫+保险公司让利+乡村教师参与”等等模式,一步步用保险这个方法打赢云南脱贫攻坚战。

(三)四川省

“政府+银行+意外伤害保险+补偿基金”模式。该模式是政府为贫困户补贴购买保费,保险公司、银行与补偿基金分担贫困户损失。比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中国人保财险县支公司承保机构为,保险费率为2%,并由县级财政保费50%,其中全额补贴借款人购买身意外伤害保险。一旦投保成功,保险、银行和补偿基金按7:5:5的比例分摊风险损失,保险公司年度累计赔付限额为保费总额的50%,业务暂停限额为不良贷款率超过0%。

“政府+银行+意外伤害保险+补偿基金”模式有助于金融业在贫困地区运作,不仅借款人易于借款,而且贷款部门业放心贷款,使金融有活力,有更多资金可用于生产开发,有利于当地早日脱贫。

2惠农保。“惠农保”是面向偏远少数民族农村群众各方面的商业保险组合产品。例如,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凉山州贫困户获得一张将自然灾害、农房损失、意外伤害等方面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的特殊保险保单,投保年龄可以到80岁,可同时购买三份该产品。凉山州各市县政府根据自身财政状况,给予贫困户不同程度的补贴,如给予凉山州西昌市自愿购买该产品的20%的保费补贴,对全市低保、“五保”户所需保费纳入财政全额财政承担。

截至206年中旬,“惠农保”共为463个乡镇的6738万人和95万套农村住房提供了风险保障4490亿元,赔付支出达748万元。“惠农保”作为农业的兜底保障,在方方面面对贫困农户的生产发展进行了全方位保驾护航,自然灾害、农房损失、意外伤害,筑牢防范农户因灾致贫返贫的最后一道防线。

3“扶贫应急保”。“扶贫应急保”是一款全面覆盖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风险的保障模式,内含意外死亡、医疗、大病、农房损失等风险,附加“平安好医生”挂号、线上问诊、线下义诊和快速定损服务。产品为贫困户打开绿色赔付通道,只要在保险责任范围内,从灾后聚焦到伤后应急,赔付最迟周到账。

截至207年0月,“扶贫应急保”已累计承保859户贫困人口,累计提供554万元风险保障,目前已位3户贫困户提供快速赔付,每户赔偿万元。

4“互联网+保险”模式。利用大数据为当地农户提供“保险普惠”、“互联网+销售”、“互联网+理赔”模式,通过人工智能、无人机、农险查勘理赔手机专用APP等科技手段,大大降低了农户参保门槛以及保险公司运营成本。农险服务团队覆盖全部经营区域,同时制定了农险理赔管理制度。例如大灾应急机制,能够确保农险理赔服务团队在2小时内赶往农险火灾地点,提供迅速高效理赔,如今森林火灾险查勘无人机在3天之内便可完成从前最少个月的任务。

该模式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结合高科技,使得参与保险扶贫的各方成本大幅降低,农户易于随时了解保险情况,保险公司赔付更精准更快捷,很好起到“止血”的作用,使得保险与贫困户之间的距离更近,服务更快,贫困户能在最短时间弥补损失。

除此之外,四川省保險扶贫起步较早,保险更为精准到位,“土地流转收入保险”、“政府+银行+保险”模式中的“好牛贷”、四川攀枝花“扶贫保”项目、“精准+特惠”、藏区特色保险等等助力四川早日脱贫。

四、西南地区保险模式的异同点

(一)保险扶贫模式共同点

一是服务方向一致。扶贫帮扶对象主要包括低保户、“五保户”、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典型贫困地区贫困户、有产业可扶植农户,因病因灾致贫户。扶贫的主要方式是在兜好底的基础上,培养农户创业能力,提供就业岗位、培育有潜质的产业发展,既“止血”又“造血”。二是在扶贫过程中更多的是因地制宜,把当地特色运用保险支持保护,同时根据当地具体经济形势,设计保险产品。三是保险主要围绕农业、人身财产、大病医疗等方面与保险产品相组合。四是在扶贫过程中都采取财政补贴、创新保险产品、资金灵活运用、制度激励、公益等方式规避或分散了扶贫中产生的市场风险。五是资金来自政府与保险公司,或直接投入贫困地区,或通过保险直接融资,成立扶贫基金助力扶贫。六是扶贫形式都是保险、政府部门、企业、农户、产业、合作社等主体多元化参与。保险助力扶贫的目的就是让贫困户在保障中生活,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引导、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产业、贫困人口在保障中有信心、有能力、有机会脱贫致富。

(二)保险扶贫模式不同点

一是对于不同的保险扶贫模式,在保险各个环节实施举措的侧重点不同。有的是政府或保险公司全部兜底保费,有的是分不同类型的贫困户进行相应的保费减免;有的是在保额上分担全部损失,有的是在如新农合的基础上对剩余费用进行补偿;有的是通过精准定位技术缩短赔付时间;有的是经过一对一进行精准定点帮扶。二是有的从整个机构完整性出发,政府、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保险等等环环相扣,形成完整性来扶贫;有的结合具体险种分门别类进行保险帮扶;有的根据具体需要在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保险之间组合组成不同的保险扶贫模式。三是面对的限制条件不同,有财政资金不足,有技术不够创新,有山区地势难以提供就业等等问题。四是扶贫效果不同。不同的组合带来的时间与效益是不同的,简单组合运作起来会相对灵活,融入性较强,但面对的风险相对较高;系统性的扶贫模式相对稳定,但是需要要素配合,缺一不可,运作速度较慢,但是只要有强制主导作用的牵头部门存在,例如,政府引导,企业、保险、合作社就会有序发挥作用,其作用也会有效率。五是有的靠政府帮扶,有的靠引导促进自身创业,在只保障脱贫与促进当地靠自身发展之间寻找不同的平衡点来助力脱贫致富。

五、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参保不积极

由于西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理条件恶劣,少数民族聚集,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以原始劳作为生,以维持生计为生活出发点,与外界往来甚少,难以接受保险这种现代金融工具,有较强的排斥性,同时也没有意识利用保险为自己谋福利,导致保险工作在很多深度贫困地区开展难度大,贫困户也缺乏投保积极性。

(二)保险服务跟不上

在保险入驻扶贫工作初期,往往出现“一张保单卖全国”的情况,把卖给城镇居民的保险同样卖给少数民族贫困户,把卖给东部地区的保险同样卖给西南地区的村民,无论产品费率、保障范围、程度都是一模一样。这种保单往往使得保险扶贫名不副实,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成本,缺乏经济效益,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因地制宜,没有把精准二字放在扶贫工作中,没有服务特殊群体需要特色保单的意识,从而造成贫困户与保险相脱离,金融扶贫没有现实意义。

(三)客观环境制约

西南地区很多深度贫困县、村的上级市州同样是基础设施薄弱,体量很小的经济体,政府财政难以兜底贫困户保费,相关龙头企业帮扶能力也欠佳,对保险保费这一快也不愿意承担太多,补贴能力不足,让贫困户没有参保勇气,使得很多政策难落地,难覆盖,贫困问题依旧严重。

(四)贫困监管方式有待提高

对于贫困地区每一户贫困变化跟踪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贫困动态跟踪指标,贫困指标建立过于单一,需要全方位展示贫困变化,需要精准规划,形成一套可以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并且指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动态调整。

六、对策及建议

(一)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通过增设人员,优化扶贫岗位设置等方式,组织各地扶贫部门通过报纸、扶贫政策宣传专栏等一线渠道,采取群众开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保险助推扶贫政策宣讲培训,扶贫特岗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实现保险扶贫家喻户晓。

(二)因地制宜做好保险工作

明确帮扶对象,深入分析收入、技能、资产渠道,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与农村住房财产权。根据当地特色农、林、木、鱼,以及当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人口年龄分布,民族偏好、遗传病,投资意愿等因素等进行精准保险产品设计,在中央统一政策的大方向下,在费率、保额、参保方式、参保品种、参保成本等方面做出详细调研,并根据西南地区特殊人群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倾斜、补助,并在保险扶贫方式上,既可以“止血式”兜底帮扶、也可以根据具体人群的禀赋给予不同的政策引导,从事不同的工作,形成“造血式”扶贫。

(三)创新突破客观限制,加快推进扶贫各项配套政策实现供给側转变

当地政府如果财力不足,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进行破解,政策倾斜,对入驻企业、保险机构进行优惠发展,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突破原生发展结构,出台保险扶贫收优惠政策,重点在产品、费率、资金等领域给予倾斜和支持,通过创新保险帮扶方式,“保险+X”引入经济活水,转换资金用途,可以申报资金补助,可以通过引入险资,利用金融方式,设立帮扶基金,举办公益项目,通过企业培训,多方介入,多方共同努力,换角度解决原始客观限制难题。

(四)建立扶贫指标体系

一是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加快完善专项、行业、社会扶贫的多元协作机制,并拟出专项、行业扶贫责任清单。根据总体目标,明确扶贫办、金融办、保险公司及各相关责任部门精准扶贫的各安排,形成详细的责任清单,包括时间、进度及相关负责板块,避免扶贫任务重叠、界限不清和低效,提高扶贫资源配置与资金使用成效。二是建立多维度的识别贫困系统。建立识别、判断贫困人口综合指标体系,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分层。对已脱贫户同样进行建档立卡,定期、动态监测与评估其生计特征,创建贫困村、贫困户进入、退出与再进入机制,谨防摊指标、造数字、“被脱贫”,对再次返贫群体进行调查,并及时给予相关帮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强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唐金成,曹斯蔚精准扶贫视角的“保险+期货”模式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与经济,207(7):75-8

[2]王雨飞,常璇保险业的精准扶贫[J]中国金融,206(22):22-23

[3]何学松,孔荣普惠金融减缓农村贫困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7,7(3):76-83

[4]庹国柱论农业保险市场的有限竞争[J]保险研究,207(2):-6

[5]李海波关于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的探讨——基于河北模式的讨论[J]农村金融研究,207(5):3-8

[6]郑瑞强,王英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财政研究,206(2):7-24

[7]华阳产业扶贫的罗江实践[J]经济研究参考,206(8):22-22

作者简介:邓桢柱(99-),男,汉族,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硕士三年级,研究方向:金融。

文章来源于:时代金融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5 18:25:09
上一篇:煤炭企业“五维一体”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优良企业文化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网友评论《金融扶贫背景下保险扶贫模式研究》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