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评价体系的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构建了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采用该指标体系和权重对保定市2007~206年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形成近十年来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结合实证检验结论,探讨保定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确立适宜的低碳政策、制定合理的低碳规划、培育新型的低碳产业、打造全民的低碳文化四方面加强低碳城市建设。

【关键词】低碳城市保定市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206年,中国城市的数量已达677个,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6%,预计到2020年将有35亿人迁移城市,城市的经济体量也会大幅度增长,因此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对中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都将做出突出贡献。

低碳城市,指城市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迄今为止,中国已确定42个低碳城市试点,保定市是在2008年月28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的首批“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试点城市之一。进过多年的试点实践,有必要建议一套指标体系评价该市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问题,尝试从制度设计上找到解决方案,以期低碳城市试点获得成功。

二、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955年提出收入分配状况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曲线,称为“库兹涅茨曲线”(Kuztsurv)。后来经过学者大量统计学分析发现,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与收入分配状况的关系也呈倒U型,这种现象被学术届称为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该理论认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碳排放脱钩理论

“脱钩”(Dupl)一词最初起源于物理学领域,学界也称为“解耦”。近年来,世界经合组织(OECD)最初将“脱钩”的概念引入农业政策研究中,并逐渐拓展至资源、环境等研究领域,用来描述打破环境损坏与经济发展链接的过程。具体说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压力(即资源利用)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另一种是环境压力(或资源利用)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甚至有可能随经济增长而减小。前者称为“耦合关系”,后者则为“脱钩关系”。

三、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

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准确性依赖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根据系统性、实用性、层次性和可比性原则,结合文献法、专家打分法的结果设计了评价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为保定市低碳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经济四个子系统,准则层为地区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可吸入颗粒物PM0等2个来自于上述四个子系统的指标,如表所示。

(二)指标权重确定

专家组打分。为确定指标体系中目标层和准则层各指标权重,通过邀请高校、政府等部门参与生态环境与低碳研究管理工作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共发放打分表25份,回收有效打分表2份。

表保定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及权重

依照Lr5级量和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各准则层在判断矩阵中为■,权重为■,各个目标层评价值■;各目标层在判断矩阵中为■,权重为■,则最终城市低碳發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为■。具体如公式①-⑤所示。

2去除无效因素,构造判断矩阵。专家在打分时仅通过个人经验进行判断,难免出现多种要素指向不明确的现象。因此需要剔除专家判断矩阵中的无效因素,将剩余有效因素合成群体判断矩阵T。

3指标量纲与量级处理。由于准则层各指标对目标的贡献有正向(越大越好型)和逆向(越小越好型)之分,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差异性,使得指标具有可比性,文章使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具体做法是:准则层中的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实际数值(=,2,…2)为x,xx和x分别是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标准化(取值范围0-)后指标值设为y。对于正向指标,■;对于逆向指标,■■。

4计算各指标权重。基于上述判断矩阵的建立和数据量纲的处理,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75对矩阵进行计算,得出各个目标层和准则层指标的权重,如表所示。

5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例■,其中■,查表可得RI。当CR<0时,比较矩阵T的一致性是可接受的。经检验,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为00023、00625、0039、0585、00489,均可通过一致性检验。

(三)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实证检验

课题组通过查阅河北统计年鉴、保定市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将2007~206年保定市的各指标体系中涵盖的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然后利用软件YAAHP75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保定市2007~206年十年来低碳城市发展的四个子系统指数和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如表2所示。

表2保定市2007~206年低碳城市发展指数测算结果

由表2的分析结果显示,保定市低碳发展水平指数从2007年的46上升到206年的84,说明保定市低碳发展规划在促进城市低碳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具体来看,低碳环境和低碳经济两个指数随年份增长呈倒U趋势,说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符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理论,但随着近年来污染物治理力度的增强,“边发展边污染”的循环有望打破,实现碳排放脱钩。低碳资源和低碳效率指数逐年稳步上升,显示出保定市作为“低碳城市”试点,在降低能耗和治理污染物排放方面有所作为。

四、问题与建议

(一)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资源分散。保定市企业呈现出散而弱的状况。国家级、省级、市级具规模的企业比例极低。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仍存在着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诸如纺织业、汽车零部件业等企业,这就造成了发展资源的分散和极度浪费,直接影响着保定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2低碳技术落后。中国的低碳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在国内,保定市的新能源产业具有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行业,其制造工艺、装备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汽车和家电行业的零散拆解引起的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也一直是保定十分棘手的问题,仍需攻克许多技术难题。低碳技术研发水平落后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3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保定市工业经济结构矛盾相对突出。近年来,保定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目前呈现出“二三一”格局,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还略高,而轻工业和加工业比重相对较低。可见,目前其经济增长比较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向“三二一”格局不断靠拢。

(二)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的模式选择与对策建议

确立适宜的低碳政策。一是适时出台有关低碳建设的政策。根据国家和省级部门的工作部署,抓准时机出台低碳发展政策方针,如《保定市“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保定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二是理顺低碳政策管理体系。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并监督执行,如制定能耗标准、执行清洁能源补贴标准等;同时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调节各类主体的行为,如发展碳金融市场、有独立的中介机构参与碳基金交易等。三是注意低碳政策的制定应从宏观到微观渐次递进,规则越详细越有利于执行。如详细的家庭垃圾分类指导、水电阶梯收费等等政策由于具体可执行,在促进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大有助益。

2制定合理的低碳规划。合理的城市规划简单说就是对城市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的一类政府公共管理行为。为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应当做到:一是建设紧凑型城市空间发展结构,二是构建绿色公共交通网络,三是提高节能建筑比例,四是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五是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六是增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3培育新兴的低碳产业。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能源生产革命。一是积极推进煤炭去产能,推动煤炭绿色安全开采。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电力,安全发展核能、积極开发风电、大力发展光电等。三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通过改造城乡电网、完善输电主网架、推进输电通道建设等工作提高电力资源传输和使用效率。二是提高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效率,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一是积极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可以通过扩大居民生活用气、拓展产业用气、推进交通燃气和发展燃气热电等方式降低煤炭能源的消耗。二是大力推广利用非化石能源,积极进行电能替代,如对热力管网覆盖范围外的医院、学校、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建筑,推广蓄热式电锅炉、热泵和电蓄冷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实施电代煤,示范推广蓄热电锅炉等新型供暖工程。

4打造全民的低碳文化。一是确定低碳价值理念。如将低碳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积极向广大市民宣传低碳生产、低碳生活等观念。二是将低碳文化融入教育体系。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校园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低碳文化宣讲和宣传活动;定期开展对社区居民、市民群众的低碳知识讲座,使得整个社会朝向低碳城市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李云燕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实施途径[J]宏观经济管理20(03)

[2]朱婧,刘学敏,张昱中国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生态经济207(2)

[3]赵涛,于晨霞,潘辉我国低碳城市发展影响机制研究——基于35个副省级以上城市样本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7(08)

基金项目:20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3045)。

作者简介:严婧(982-),女,汉族,青海西宁人,任职于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文章来源于:时代金融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5 18:25:06
上一篇:基于少数民族县域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下一篇:正确处理安全监督与管理的关系,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督
网友评论《基于评价体系的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研究》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