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数民族县域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科技手段仍相对滞后,出现高增产、高进口、高储备的“三高”现象,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大省同样也存在农业产能过剩,结构欠合理、缺乏名特优品牌、农产品深加工及服务企业发展缓慢的状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金融创新迫在眉捷。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中心,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投入是调整结构投入的主要资金渠道,结构调整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构建农村区域发展金融支持体系十分必要。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而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要依靠农业金融支撑政策的配套,当前,国务院给予了广西沿边金融改革优惠政策,应当充分用好、用活政策,因地制宜的大力发展老、少、边、山和沿海沿边地区的各类金融组织,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深入研究创新金融支农产品研究,有助于少数民族县域金融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和对存在问题的研究,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文献综述

关于财税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关于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研究近年来也在开展。李炜、李锦华(204)认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业金融只有得到财政政策的支持,才能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转化为支持农业发展的现实资金力量;财政支农政策必须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才能实现效应放大,两者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吴少新(206)消除农村融资担保法律障碍,建立土地金融制度及监管体系,明确由政策性土地金融机构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业务,保障土地抵押业务的规范性及农民生存权益。赵晓欢(206)提出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三农”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保障、节能降耗以及生态保护进行区别对待,着重对生态领域以及自主创新领域的改革,运用结构性的对策,进一步加大对要素市场的投入,促进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楼文龙(206)认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有效缓解农村地区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创造条件。窗体底端于铁李万超(206)作为促进合作性金融发展的“市场载体”既可以是新生的合作性金融组织或机构,也可以是依托现有组织或机构的金融产品创新,而后者在现阶段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意义。吴秋红(206)认为在新常态下,重点支持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产业特色鲜明、运行机制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有关专家对农村金融支农领域进行了很多成功探索,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论述和研究不多,本文从这方面加以探讨。

二、少数民族縣域金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亟待更新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资源丰富,但由于社会发展历史的原因,相对欠发达,人才匮乏、观念较为保守,思维落后。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走出去,请进来,打破常规看问题,打破求稳不出错的正绩观,才能弯道超车快速发展,才能根本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发展问题。

(二)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好的政策关键是要落实,各地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政策尚未落实到位或者仅有部分落实,同时也还存在政策没有用足的问题。要避免一阵风或者跟风跑,更要杜绝的是地方政府的长官意志和不良政绩观。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三农”也做出了重要论述。应该乘十九大的东风,抓紧惠农政策的落实。

(三)担保制度亟待完善

民族地区农业企业发展缓慢,因而得不到地方金融机构的青睐,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险制度不落实,金融机构风险大,金融机构只想做“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的事。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贷保险制度和设立由财政支持的农贷基金,接通农业企业、农户与银行最后这一米线。

(四)支农金融机构资本金充足率尚须提高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主导作用,让他们能够解开锁链跳舞;调动商业银行支持调整结构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融通资金支持农业发展。要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绿色产品的开发生产;因地制宜的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有目标的打造一村一品牌,县县有特色的支持模式。

(五)造血功能有待提高

少数民族县域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可以看出差距。详见下图:少数民族县财政收入5年来都在4个亿左右徘徊,增收之弱。工业欠发达,财政欠收,而刚性支出逐年上升,基本处于吃饭财政状态。结论显示民族县域工业欠发达,财政增收乏力。

因此,要想实现农业供给侧的调整,只有拓宽融资渠道,除引进社会资本,加快土地流转外,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就是利用银行贷款。

三、恭城瑶族自治县金融机构面临的困难

(一)县域金融机构力量薄弱

恭城瑶族自治县90年代末期随着金融机构在乡镇网点的减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从恭城瑶族自治县撤销了支行,使得原本金融体系就薄弱的少数民族县,更加削弱。至此,县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即成为主力军平分恭城县金融天下。二十多年来,农商行、农行发挥了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作用,在支持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以后建设银行恢复县支行,近年来国民村镇银行也进入本县。但总体来说,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农商行规模小、资本充足率较低,抗风险能力弱,面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区域蓬勃发展而产生的资金需求,显得力不从心。而县农业银行近十年多来年在信贷投向上,支农资金部分外移它向,使得该县本来就弱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处于负荆前行步履为难,发展缓慢;尤其是种植柑橘的果农在遭遇黄龙病的打击后,缺乏资金支持调整种植结构,出现了土地丢荒,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空巢现象,这都与没有资金支持密切相关。

(二)支持农业领域的贷款比例较低

目前,恭城全县服务农业金融产品比较单一,支农服务渠道较窄,而农户、农业法人贷款需求旺盛。以农业银行恭城县支行为例,据县农业银行202年至206年存贷款数据显示:从下图可以看出,县农行在支持农业法人三年贷款余额不足30万元,205年至206年全年没有发放过农业法人贷款,显见支农资金已经外移它向。

据笔者做的农户贷款需求调查问卷,共发放00份,收回98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农业生产贷款需要的农户为68%,希望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占40%,-3年的占44%。资金需求量在3-5万元的占28%,5-0万元的占25%,0万元以上的占24%。其中认为从银行贷款困难的占29%。有40%的农户是向私人借款。认为向银行借款难的主要原因有:农业收入低,担心无法归还的占55%,缺乏抵押品和担保人的占23%,认为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的占65%,认为贷款政策不透明的占2%,认为贷款利息高难以承受的占34%。农户认为银行应该增加贷款量的占42%,增加信贷品种的占34%,提高流动资金贷款比重的占20%,简化贷款手续占47%。

(三)贷款有效抵押不足,农贷风险较大

由于新型农业主体是在农村贷款,抵押物少且变现困难,再加上农业受市场和自然条件的限制,风险难控制。例如:恭城栗木镇的毛家寨金燕子水果种植基地,负责人陈某是当地农民,自主创业,在栗木镇的毛家寨承包土地种植沙糖柑等各种果树,经过多年经营,现有规模约000亩,总投入约200万元,在农商行有保证贷款400万元。果场经营属于上升期,经营者也有扩大经营的想法,但由于该户没有符合规定的抵押品,且保证人保证资格有限,至使贷款金额不能得到增加,使得果场发展停滞不前。

(四)农村“二权”抵押贷款试点难以推行

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是办理林权贷款手续较为复杂,用于抵押的林木价值评估难度大,信贷员实地调查难。二是林木受自然灾害、火灾风险大。目前恭城县尚未成立林权交易中心,林权处置也存在困难。同时农民住房抵押难度也很大,原因是农村房产尚未明确登记部门,农村房屋处置难,非本村住户又不能购买等。

(五)新办小型微利农业企业会计管理不规范

据了解,全县有水果加工个体农业企业500多家,大多数为手工加工式的作坊,老板经理财务是一人,平时不注重会计资料和会计账务的健全,资金出现困难向银行借款时就出现不能提供账务状况相关资料,银行支持过程中难以把握贷款需求与贷款风险。

四、加大少数民族县域金融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思路

(一)强化宗旨意识,打造“支农发展好银行”的品牌理念

加大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的宣传力度外,对于交通不便的边远村镇,应成立服务三农小分队,走村到户的上门服务,利用展板、宣传折页等宣传本行金融产品,增强农民对银行相关业务的了解,解决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而遇到资金短缺瓶颈。强化宗旨,加大贷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县域金融的宗旨之一就是切实承担起金融支农责任,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重点投放到农业,在“三农”产业中择优支持,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实现涉农信贷总量持续增加,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对三农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創新信贷产品及服务方式,探索服务“三农”新途径

为了加大服务“三农”力度,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情况,积极开展信贷产品创新,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对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的信贷需求优先安排信贷资金,要建立金融品牌效应,因地制宜的打造品牌产品,拓宽服务“三农”各项目渠道,对现有金融产品不断完善更新,更好的服务“三农”客户。

(三)加强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建立“三权”抵押质押流转制度和搭建流转平台,增强农户和农企变现能力,解决变现难问题。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为农业原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建立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和信用登记系统,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四)引导企业开展惠农资金利用的“互联网+公司+农户”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打造互联网销售平台,由政府牵头组织并引导由金融机构贷款给公司,公司指定种植品种,贷款给农户购买种子、肥料,生产,产品出来后由公司包销,形成一个产供销的产业链。由此,一方面减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公司+农户也得到了各自的利益。金融机构要深入调研,制定发展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发展措施,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县域发展龙头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规划,有目标、分步骤地实施发展战略。要加强对于小型微利企业的财务管理,建全完善财务制度和财务档案资料。

(五)坚持因企因户制宜的原则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掌握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资产、负债、抵押、经营效益、发展潜力的经营情况等情况,灵活选择贷款方式及信贷支持方式,提供更好的融资和结算服务。同时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提供有区别的信贷服务和相应的贷款管理方式,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贷款质量,有效防范贷款风险,促进支农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对农户诚信教育,提高农户贷款到期按时偿还的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观念。

参考文献

[]李炜,李锦华用财政杠杆撬动金融支农——专访农业部财务司司长李健华[J]农村工作通讯204(8)

[2]吴少新湖北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金融支持对策探讨[D]武汉金融206(8)

[3]赵晓欢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6(2)

[4]李建林优化广西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经济[J]市场论坛205(7)

[5]李邦熹,王雅鹏以政策性金融提升农业供给侧能力[J]206(4)

[6]楼文龙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金融服务[J]中国金融206(5)

[7]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708

作者简介:郭瀚文(992-),男,广西大学农学院在职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业与区域发展。

指导老师:顾明华(962-),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方向:植物营养和植物逆境胁迫适应机理、农业与区域发展。

文章来源于:时代金融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5 18:25:06
上一篇:云南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评价体系的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研究
网友评论《基于少数民族县域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