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 中国电影十年超越好莱坞

孟德阳

中国电影的纪录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207年,《战狼2》票房近57亿元,同比增幅达67%,208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再破纪录,而整个2月票房最终突破00亿元,单月超北美电影票房成为全球第一,其中博纳影业投资拍摄的《红海行动》票房口碑双丰收,总票房破35亿元列历史票房第二位。

回望过去,从205年中国电影票房的爆发增长,206年突然进入低迷,再到207下半年开始的复苏,奇迹的酝酿可谓一波三折。

相比于狗年春节,鸡年的贺岁档电影无论是在票房还是口碑上,都相差甚远。今年春节,《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三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分别为85、7和52;而去年春节档票房前三位电影《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的评分分别为55、5和38。由此可以看出,电影观众日趋成熟,人们越来越重视口碑效应,优秀的内容是催生今年春节档票房奇迹的核心因素。

不可否认,资本、观众与影视公司都是造就奇迹的重要参与者。

博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电影市场从沸腾到低谷、再回归繁荣,与资本、观众都密切相关,而更重要的,则是中国电影人的执着——“好莱坞的几大电影公司都是华尔街的金融家在背后掌控,中国电影公司靠着一批有理想、有情怀且奋斗在一线的电影人的努力,奋起直追,迎来中国电影黄金0年发展期。”

“0年后呢?”

“十年之后中国就超过好莱坞了嘛。”于冬说。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

85的高分,326亿的票房,无论对于《红海行动》的观众,还是电影的投资方、发行方,乃至中国电影市场,都是好消息,有影评人甚至将《红海》看作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里程碑作品。

于冬介绍说,《红海行动》的导演林超贤堪称“军迷”,痴迷于各种军械和武器,甚至不逊色于一名军事顾问。为了拍摄这部电影,他还经常在香港参加军事课程,拍摄《红海》林导算是发挥到了极致。

实际上,《红海行动》本应在207年上映,由于制作太过庞大,推后到了208年的春节档,开局票房、排片虽不优,正如“局座”张召忠在微博上预测那样,《红海》凭借着良好的口碑,在春节假期的后半段票房一路攀升,最终票房破30亿,上映至今以来,《红海》票房破35亿,成为中国历史票房第二高的电影。

对于博纳影业来说,这部电影延续了其近年来一贯的主旋律与现实题材。在采访中,于冬始终在说,这样的电影才是拍给中国观众的电影——贴近中国人的生活、能够直指人心的电影。他举了一个例子,为什么《星球大战8》的票房却输给了一部小成本的爱情喜剧《前任3》,“脱离现实、虚幻的,这些内容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了。”

更不必说去年《芳华》票房大热。

导演冯小刚曾说,自己的电影拍出来至少有2000万人看。如果再能吸引新的观众,票房一定是成功的。根据猫眼电影的统计,207上半年,超过79%的观影者为“85后”,以年轻人为主,而这与北美电影市场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年轻人占比与观影人群的有着较高的重合度:截至207年6月,0-39岁网民占比数量达72%(CNNIC),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的电影观众,更易于受到互联网文化的影响,甚至通过用户线上的行为偏好以及相关数据,定向为粉丝拍电影。

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前两年资本的狂热与冷却。

于冬曾在204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做出“电影公司未来都要给BAT打工”的判断,引来业内热议,“那一年也成为互联网进入电影产业的元年,从IP孵化、大数据,到流量粉丝推送乃至后端电商售票平台的搭建,他们称之为闭环生态圈。”

一时间,IP的价格被一路炒高,而中国互联网企业进军电影,已成为业内的常识性布局。

205年,在资本、流量与平台的极速扩充当中,中国电影在那一年的票房同比暴增62%,什么概念?“行业内外一篇欢欣鼓舞,资本谈并购重组的、发基金发债的,都在大规模地开动生产,一片繁荣景象。”

与那一年的“双创”热潮裹挟在一起,电影人变成了“产品经理”,想着在接下来的一年票房“赶英超美”,“一股浮躁之风”。

有一个场景,于冬始终记得。205年6月的长春电影节上,主题为“中国电影新力量”。于冬和电影导演曹宝平坐在台下,曹导看着台上一位位电影导演、演员轮番上台推介自己的电影,犹如创业项目的路演一般,转头向于冬“吐槽”道:“于老板,你看这一场推介会像不像卖天桥大力丸的?卖狗皮膏药的?”

于冬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感觉我们是不是被边缘化了,像曹导这样几年才拍一部戏的导演是不是以后就没饭吃了?”他说,“特别是看到凯歌导演在台上和一批流量明星站在一起,喊口号式地推介,对他来讲是多么的不甘?但是没办法。”

而206年,这种浮躁得到了延續,市场也很快予以汇集。从豆瓣平台上看到那一年的国产电影,只有部超过7分的电影,就是博纳影业投资拍摄的《湄公河行动》。

这一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速从62%突然下滑到了37%,倘若不是接近年底临时增加几部进口片的拍档,票房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而电影行业的长袖善舞者仿佛听到了音乐在慢慢停止。

而资本也犹如“电影结束后散场一样”,迅速离开了这个行业,“在喧嚣过后寻找下一个风口去了。”而凭借《湄公河行动》的成功,于冬再次坚定了对主旋律、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方向。

“一部《湄公河行动》达到了将近2亿元的票房,同档期有《爵迹》这样的流量+明星式的IP电影,《湄公河行动》在国庆档期凭借7个月的拍摄加一年多的后期制作,发挥了工匠精神,最终逆袭。”于冬说,“一扫过去荧幕上的浮躁、阴柔之风。”

而《湄公河行动》的导演,也正是《红海行动》的导演林超贤,一以贯之的风格和对电影质量的要求和对于院线电影的坚持,“技术我们可以借鉴,但是情感共鸣是我们需要在国内的荧幕上讲好中国股故事、塑造好中国人物的形象。”全产业链模式

207年,中国电影正是通过内容实现了票房的回暖,同比206年增长35%达到559亿元。统计205、206、207三个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前30电影的口碑可以发现,205年票房TOP30电影豆瓣评分为595,206年更差为546,207年为605。

电影行业回归理性,内容质量与票房呈正相关趋势,流量明星+IP的模式正在失灵。

如果看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资本、技术与内容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奥斯卡颁奖典礼已经举办了90届,美国电影产业也已经从“散兵游勇”走向了巨头垄断。

根据好莱坞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迪士尼、华纳、环球、福克斯、索尼、派拉蒙)207年票房占总票房比率高达804%,其中,迪士尼占比高达24%为“六大”之首,倘若再加上其刚收购的福克斯2%的比率,占比超过30%。然而,从207年影片的数量来看,“六大”发行为79部、非“六大”为46部,影片的头部效应可见一斑。

而这一趋势在国内也正在加速:207年中国排名前十的影片票房达202亿元,占总票房比率36%,而206年,这一数字为3%。

在资本的催动下,近两年,随着电影荧幕数量的增长以及院线向4、5线城市的快速下沉,使得国内观影人群规模、观影次数均得到提升。

相比于北美市场,中国电影公司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中国并没有美国“派拉蒙法案”这种禁止电影公司运营影院条款的限制,可以通过布局制作、发行、院线乃至最终电商销售端打造电影产业的“全产业链”。

与派拉蒙法案之前美国电影产业“五大三小”格局颇为相似,人们用“5大+5小”来概括中国电影公司的格局,其中,“五大”分别指万达、华谊、博纳、光线和乐视,而这5家公司市场份额逐年攀升,207年五大之和份额几乎达到了90%(不含《战狼2》)。

按照目前电影产业链的盈利模式,上游为制片公司,负责内容制作、资金等方面;中游为发行公司,负责推广和拷贝;下游为院线+影院,院线负责排片和影片的管理,而影院负责衍生品销售、电影放映。

因而,一部电影的票房,由上中下游的各家公司分配,通常来讲,影院和院线合计分账净票房(扣除电影专项资金、增值税以及数字代理费还剩总票房的90%左右)的57%、剩余43%归制片方和发行方,发行方通过收取制片方0%作为服务费。

从上述分账比例来看,院线拿的比例要高于制片和发行,相比于北美电影几大电影公司在衍生品上获得的不菲收益,中国单纯的电影制作公司并没有掌控产业链盈利的能力。甚至可以说,优质内容+强势渠道,将是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必然要比拼的两大核心竞争力。

以院线为例,国内“五大”电影公司中,万达、博纳和华谊均在积极布局线下影院。但院线的重资产模式必然对资本有着更为充分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其他四家公司,无论是票房还是发行的市场份额,博纳近5年几乎均保持在“前三”之内,无论电影市场是“大年”还是“小年”,博纳的业绩十分稳定。

于冬告诉《英才》记者,这一核心原因在于博纳是发行出身,这意味着能够通过相对缜密的排片来保证当期票房收入,“比如《红海行动》本来是要放在国庆档,但由于制作规模太大、制作周期长而延后,我们可以立即把《追龙》调整过来。”

这与美国电影公司的模式十分类似,通过发行及早确定周期,也可以和其他公司期间影片错开,分别保证票房,“你永远看不到《变形金刚》与《蜘蛛侠》放在一年。”于冬判断,国内的电影公司也正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关键变量

相比于过去几十年好莱坞发展规律,中美电影产业都在面临着一个新“变量”——互联网。奈飞(Ntflx)市值的暴增与营业收入的连年增长、亚马逊刚进军电影产业就祭出奥斯卡获奖影片,对于传统的巨头来说意味着什么?

反观国内,阿里巴巴、腾讯强大依托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数据挖掘能力,是否能产生下一个奈飞?于冬认为,互联网公司在经历了过去两到三年的调整,已经开始逐步成熟,“还依然对电影产业充满了敬畏”。同时,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也为国内的电影公司带来了互联网的基因。

“互联网可以颠覆售票系统、颠覆宣传和营销模式,但唯一颠覆不了的就是内容产业。”于冬告诉《英才》记者,“当经历了大IP+粉丝模式的失败教训后,发现真正有价值的还是好的内容。”

于冬认为,互联网公司对内容的投资应该并不只是“包养式”的,而是助力的方式。比如,以往影片发行预告片,在影院电影上映前的推广,0亿票房的电影仅能覆盖到300万-400万观众,转化率非常低;而通过互联网,0亿票房的电影在24小时内点击能达到200多亿人次,“这是过去不可想象的到达率”,而且更精准。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的高效,使优质影片的头部效应更加明显,也加速淘汰劣质影片,比如豆瓣历史低分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排片率仅有02%,最终以6万元票房成绩草草收场。

院线的下沉、市场回归优质内容以及互联网推广、传播的高效,使中国电影市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客观条件。于冬判断,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十年之后甚至可能超越好莱坞。

“有一批熱爱电影,有情怀的电影人还奋斗在一线,驱使着中国电影企业尽快壮大,拍出深入中国观众人心的电影。”于冬说,这也是中国电影能够超越好莱坞的核心因素。

相比之下,好莱坞的几大电影公司都在被华尔街的金融家和资本“包养”,“生活好了、也没有创作的源动力”,不敢犯错的他们只能靠拍超级英雄电影的续集来过日子了。

文章来源于:英才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4-26 13:58:42
上一篇: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民办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研究
下一篇:如何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网友评论《于冬 中国电影十年超越好莱坞》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