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面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涵养作用

本文 由 第一 公 文网 收集 整理来源

多层面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涵养作用


价值观培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的两个重要主题。怎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精神特质的内核,怎样让校园文化能够丰富和发挥涵养价值观的功能,是把握价值观培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两个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提出,要“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其中,“涵养”首先是个过程,“价值涵养”包含着价值观培育需要重视“过程教育”的思想。其次,“涵养”是环境育人,“价值涵养”就是要努力培育价值观养分丰富的文化氛围,从而努力做到“全环境育人”。

在实践中,北京大学注重培育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校园文化,以此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长效机制。

一、弘扬教书育人文化,在师生双向互动中促进价值涵养

教书育人既是高校办学应该秉持的核心价值,也是教师履行职责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教书”特别是“育人”的氛围越是深厚,就越是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在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充分发挥教书育人功能的同时,北京大学越来越重视培育教师在课堂以外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的文化氛围。基于学生期待与教师精神互动和教师期待学生思想进步的“双向期待”,北京大学于203年3月创办了“教授茶座”项目。一年多时间里,先后有3位知名教授与600余位同学面对面地谈人生、话理想,从中精心提炼出的教授“微语录”总阅读量超过3?5万人次,展现了很强的辐射力,也受到了校内外师生的共同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参加活动的师生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一次价值思考、内省和互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都乐于自愿参加“教授茶座”。

不仅如此,学校204年创办了“名师大讲堂”,邀请知名专家分别为学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个主题词;205年创办了“新青年·享阅读”沙龙,师生在共读一本好书的过程中交流思想追求进步。与此同时,一些院系也陆续开设了“教授茶话会”和教师“OffHur”、“院长下午茶”、“院长沙龙”等类似项目。这些项目都致力于师生互动,不仅让教书育人的氛围更加浓厚,更让师生乐于且能够互动、在互动中进行价值体验成为一种文化常态。

二、倡导管理育人文化,在多要素联动中促进价值涵养

管理育人是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可以体现在树立价值导向、传递价值内涵和增强价值体验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北京大学尝试将多个管理要素转化为文化要素、探索多要素联动育人。

203年2月,德高望重的杨辛教授捐资设立了北京大学第一个以“品德”命名的奖学金项目——“杨辛荷花品德奖”,同时捐献了珍藏的36件荷花艺术藏品,成立了“立德树人教育基地”。为了更好地发挥该奖学金项目和荷花艺术藏品的育人功能,学校专门组建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社团——“荷风学社”。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学社成员以获得“杨辛荷花品德奖”的同学为主体,他们同时也是“立德树人教育基地”的义务讲解员;学社把研究和传播“荷文化”、崇尚“君子之德”和主修“为己之学”作为活动宗旨,日常活动以“立德树人教育基地”为基本依托并逐步向“莲花池”和“泰山”拓展;杨辛先生亲自担任学社的顾问,为同学们讲解荷文化的精髓、教同学们研习书法,身体力行地参加学社的其他活动。尽管“荷风学社”成立时间不长,但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他们既是奖学金的获得者,也是荷花精神的践行者;既是“荷文化”的研究者,也是荷花品德的传播者。

类似的学生社团还有“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获得者组成的“仲英公益促进协会”,他们与“爱心社”等公益类学生社团一样,成为校内外公益服务领域的一种文化存在。

三、打造实践育人文化,在多种实践体验中促进价值涵养

从982年的“百村调查”开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之一。如今,每年都会有近4000名同学奔赴大江南北、走进村镇社区、深入田间乡野开展社会实践,并且越来越多地使价值体验与学术研究深度融合。其中,“北京大学深入社会实证调研计划——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是一个典型代表。202年以来,每年暑假都会有几百名同学参与这个项目,他们已经走遍了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市区的50个县、450个村,访问了约万户家庭,采集了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大量第一手数据。他们克服了交通的不便利和生活条件的艰苦,在长时间深入认识国情体察社会的同时,真切地体会到了社会责任感的时代需要和价值内涵。

这里,分享一下宋文轩同学的故事。宋文轩同学是北京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203年7月结束在青海的一年支教后,主动申请延长一年,前往条件更为艰苦的玉树地区;他不甘愿在县城教书,主动要求到海拔4000多米的草原牧区小学。教课的同时,他还发起设立了村小的第一笔奖学金,并重新编写了“少数民族语区”语文教学大纲及课程计划。作为全国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以来首位延长服务期的志愿者,宋文轩的故事感动了许多青年人,但他只是北京大学7届27位支教团成员的缩影,只是众多有公益心、有责任感的北大人的一个代表。他们与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和APEC会议志愿者一样,共同成为可持续志愿服务的文化符号。

四、培育网络育人文化,在传播正能量中促进价值涵养

培育符合高校和学生特点的网络育人文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它需要以传统的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为载体,需要善用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不断提高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并在此过程中涵养价值观。204年2月,学校首次评选“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这次评选强调过程重于结果,努力让更多师生从刻苦钻研、创新创业到热心助人、顽强拼搏等各类学生典型候选人的事迹中汲取能量和动力。据统计,候选人的事迹展示总阅读量超过36万人次;点赞投票环节参与人数超过0万人次,并且吸引了社会媒体的关注、形成了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氛围,甚至是一场价值观“风暴”。

与此相对应,学校于204年2月成立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以“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为依托,在北大未名BBS及其官方微博有效运作的基础上开通“北大新青年”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措施连同学生工作部门此前已经上线的微信平台,共同形成了树立多样学生典型、多角度持续传递正能量的新媒体群,也因此成为彰显价值观的文化载体。

以上四个层面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和方向。学校期待这些文化能像“空气”一样弥散在校园内外,全天候全方位地滋养着每一名师生,养智、养心、养德。
&bsp;


&bsp;

本文 由 第一 公 文网 收集 整理来源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6-05-18 14:48:51
上一篇:关于高级女性知识分子退休政策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装傻与示弱在教学中的成功实践
网友评论《多层面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涵养作用》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