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品格简论

宋灏江刘飞

【摘要】各类学校是各种形式教育得以落实的最主要平台,基础教育领域内,一所学校的品格力量往往决定或彰显着这所学校的教育品质。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改理念,通过对学校品格的内涵、形成关键、表现形态以及价值导向和坚守意义的阐释,以期明确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品格的具体所指和本质诉求。

【关键词】学校品格;核心素养;表现形态;价值;坚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7-0568(207)34-002-03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学校是进行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在国家整体战略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说教育是千秋大业,那么学校则是千秋大业的根基。办好一所学校固然有多种因素,但秉持独立而崇高的品格,却是其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一、学校品格的内涵

什么是品格?《现代汉语词典》对其有两个解释:()品性;品行。(2)指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和风格。可以看出品格是有高贵与低俗之分的。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圣洁之所,理应秉持独立而高贵的品格,摒弃低俗,走向崇高。

什么是学校的品格?学校的品格,即学校的品性。国有国格,人有人品。学校立于天地之间,化民成俗,学校理当有自己的独立而高贵的品格。学校的品格,是学校立于天地的支柱,是学校昂然挺立的脊梁,是学校追求真理的灯塔,是学校薪火相传的文化精神,是學子孜孜以求的信仰。学校应该秉持独立而高贵的品格,这种独立而高贵的品格的内涵是指学校所形成的一种办学宗旨、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文化传统,它决定着学校的格局和境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独立而高贵的品格,包括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独立精神、仁爱精神、求是态度、锲而不舍的毅力、国家至上的信念、民族至上的情怀,等等,而这些恰恰又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反之,低俗的品格,包括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媚俗的态度、无责任担当的行为、嫌贫爱富媚官畏权的丑态、缺乏独立精神的从众心理,等等,其中的任何一点都有可能毁掉一个本该享受健康发展的孩子。

可以说这些独立而高贵的品格构成了学校品格的基本内涵。简言之,学校品格一指学校立校的方向——追求真理;二指学校立校的根基——崇尚公正;三指学校立校的原则——担当责任,为国为民。二、学校品格的形成

学校品格的形成与学校的基本功能相关。

学校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活动体系化、正规化的表现。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与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的。在早期社会中,以生产生活的实用型人才为主,春秋时期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包含了伦理、道德、音乐、军事、书写、算术等内容。秦汉以后的学校,内容更加丰富,有农学、法律、医学、算学、天文、历法、宗教等等,教学内容不断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学校的门类不断拓展,有综合性学校,也有专门化学校,有国家掌控的学校,也有地方负责的学校,还有民间的大量私学。

虽然每一个类别的学校等级不同,但是,每一级学校的基本功能都是对应培养所需的人才。评价学校好坏的标准,自然就是以人才质量为参照。人才质量的标准是什么?自古以来皆以“德才兼备”为唯一评价标准。

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这一重大命题的核心都指向学校品格。学校品格的形成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的要求。

“德”的内涵十分丰富,大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大德与私德。大德,是对国家而言的,就是要有国家意识,包含对国家的忠诚,要有大是大非的基本观念,要有社会担当与责任;私德,主要指个人的品行,指做人的修养。在封建时代,自然是“仁义礼智信”那些内容。当然,无论大德与私德,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内涵,但是,其基本指向趋于一致。以当前我国的教育而言,大德与私德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概括,最终归结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上来。

“才”的内涵在今天更为复杂,门类更为广泛,质量要求更为严格,人才规格更为细化。但是,人才的最终目标是趋于“学以致用”“开拓创新”,就是要有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胜任不同的岗位和工作的需要,有推动历史进步的创造力。

德与才,其内在的关系非常紧密,两者相互关联,不能简单分离。德的影响可以决定才的发展,德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往往是驱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比如,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精神力量的学习,往往给你一种强大的精神源泉,让你在学习中明确目标和方向。比如,以独立人格为修炼的学习,就可能让你淡泊名利,把自身的价值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强盛融为一体。德,不仅决定着你成才,而且还决定着“才为谁用”的重大命题。成才,除了有德的力量支撑以外,当然也有成才的自身规律,也就是教育的自身规律。但是,不能因此就割裂德与才的内在联系。重视德,不是要无视培养人才的规律。重视才,必须以德为先行的条件。所以,学校教育中,德与才是时时处处相关联的。“立德树人”,包括“立德”与“树人”两个方面,但是两者绝不是分开的。

《大学》开篇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了学校的核心功能。“明明德”就是明白懂得圣明的大道;“亲民”,就是觉醒他人,开启民智;“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完美的境界。“明明德”“亲民”既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目标,“止于至善”则是学校的终极追求。

学校的品格其实是属于学校的“德”的范畴,就某一个学校而言,则是带有这个学校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用这样的“德”,积极影响“才”的发展。比如,中国的一些著名学校,北京0、清华附小等就是以鲜明的办学理念,指导着学校的发展,指导着教与学,取得卓著业绩的,从而彰显出学校独立而高贵的品格;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学校始终用独立而高贵的品格去引领学校的发展,把这种独立而高贵的品格融于办学的过程中,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之中,才铸就了学校的辉煌。

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使得北大成为著名学府,为国家培养大量杰出人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宗旨,使得清华成为国家的骄傲;张伯苓时代的南开学校,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学校的指南,使得南开名扬四海。还有中国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担负民族救亡时代使命,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创造了中国教育的奇迹。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经亨颐先生提倡“人格教育”,认为学校不是“贩卖知识之商店”“求学为何?学为人而已”,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合格公民。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是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學万学学做真人”作为办学的指导,成为师范教育的楷模;黄埔军校的那副对联,“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昭告着学校的宗旨,形成黄埔精神,因而在民族救亡的抗战史中出现了许多民族英雄。这些学校品格的形成要素主要由学校的办学宗旨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处于的历史环境决定的。三、学校品格的表现形态

学校品格的表现形态一般来说有外显与内隐两种形态。

外显的形态集中表现为某种理念、精神、思想等,进而演化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但是其具体的表达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多以校训、校风等形式出现。

以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为例,最著名的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其一度成为北大的宗旨,也曾经起着校训的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也是北大坚守的传统。正是这样的理念、精神、思想,融入学校每一个细节当中,学校才能显现出勃发的生机活力。这种外显的理念、思想、精神,则又催生出学校的具体的管理制度。例如“教授治教”“民主管理”“评议会”等等。在这样的理念、思想、精神的引导下,不只是形成了制度与规章,最鲜活、最直接的表现是教师与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治学求学精神。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那样的氛围中,当时北大的教师,不仅在学术上坚守独立与科学的精神,铸就了科学、文化的辉煌,在自我的人格塑造方面表现出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的品格,尤其在国家大义面前,崇尚正义,国家至上;无数的学生,不仅刻苦求学,追求真理,而且积极投身民族的救亡和正义的抗争。学校的品格形成“理念—制度—行动”三级的统一,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

内隐的形态是熔铸在学校的一种传统一种文化,是融入学校血液中的,渐渐地形成一种基因。这种基因经过默默地传承,成为一种精神。表面上它是静态的,但是它又通过师生的行动以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静态与动态合一。

学校品格的最终的表现,是所培养的学生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价值,即一种正能量。四、学校品格形成的关键——校长的引领

学校品格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毫无疑问,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品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校长,形式上是官员,是领导者,但是更应该是校长。也就是说官员与校长还有着很大的差别,一名好的官员未必是一名好的校长,一名“坏”的官员也未必不是一名好校长。因为,官员与校长评价标准不同。简单地说,校长的评价如何是以他所领导下的学校的影响力决定的。总体看这所学校在当时与后来对国家与历史的贡献:一方面是对国家与历史的精神贡献,另一方面是人才贡献。更为重要的,学校留给人们的文化传统和美好的记忆,这种传统与记忆变成一种引领人们前进的力量,朝着理想、正义、公平、求是、民主的方向。学校的特点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评价一名校长,有当时的评价,更应该是一种历史的评价。而官员的评价,则往往以更多的行政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社会管理体系的范畴,学校虽然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学校内部的体系与社会管理体系有太多的不同。人们会记住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经亨颐、陶行知……但不一定能记住其生活之地的历任省长、市长或县长。

校长对一所学校的引领,最重要的因素有几点。卓越的办学理念、思想以及在这样的理念、思想之下的管理系统;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精神;尊重教师的人文情怀;关爱学生的仁爱之心;承担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独立高洁的个人品德,等等。反之,学校会堕入低俗,走向庸俗。五、学校品格的价值

学校秉持独立而高贵的品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学校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的道路方向,能够保持长期健康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不是一种短期行为,一所好的学校的形成绝不像建一座大楼那样单一,学校是像万里长城那样的一个巨大的复杂的工程,不是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的工夫就可以达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这个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正确而科学的办学方向和宗旨,只是朝令夕改,修修补补,那么是无法实现学校建设的远大目标的。以北大为例,北大建校有近20年的历史,有过辉煌,有过曲折;有过荣光,也有过屈辱;有过高昂的头颅,也出现过谄媚的面孔;有过坚挺不折的脊梁,也有过无法站立的膝盖;有过为国家民族抗争的“五四”精神,也有过卖国卖友的小人行为;有过对科学的敬畏和不懈追求,也有过学术造假的丑陋行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学校不论何时,都应该坚持高尚,鄙视卑鄙。

第二,为学生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的成长就是学校最为核心的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校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但是,在诸多因素当中,学校独立而高贵的品格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独立而高贵的品格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基础,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的成长依靠的是信念,信念的本质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引领学生成长的信念,应该是人类最为美好信仰和追求,包括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公平正义、爱国主义……

这些信念是学生成长的精神之钙,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昂的头颅,就不会有坚挺的脊梁,就不会有无疆的仁爱,就不会有不竭的动力。

第三,为社会树立起文化丰碑,为人类开凿了精神源泉。一所学校的意义,除了它为社会培养人才这样一个使命之外,其实还有另一个重大的使命,那就是文化使命。有了文化使命,才可能有文化自信。学校秉持了独立而高贵的品格,就可以为社会树立起一座文化的丰碑,这个丰碑是一座灯塔,会为人们点燃希望,照亮前行的路;学校秉持了独立而高贵的品格,它为人类开凿了精神的源泉,这种精神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希望所在。它会使人类学会理性、学会敬畏、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六、学校品格的坚守

面对纷扰的世俗,面对各种诱惑,学校的独立而高贵的品格需要坚守。但如何坚守呢?

第一,保持学校的独立性。独立性的本质就是坚持学校独特的办学规律;坚持学校独立的科学精神;秉持对真理的追求,不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不妥协、不媚俗、不畏权,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二,坚持科学,崇尚真理。学校是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殿堂。《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很好地指出了学校的本质。求真务实,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探求自然。

第三,崇尚高贵,疏离庸俗。知识和真理是高贵的内涵,仁爱之心是学校最纯净的能量,有了仁爱,可以融化坚冰,没有爱的学校是不可以想象的。学校应该疏离庸俗,淡泊名利;如果追求名利,那么学校就成为名利场,就不会培育仰望星空的种子,而是埋下贪腐的根源。

第四,坚持正义,正确对待权力。学校需要物质的支撑,场地、设备、薪金,这些来自于政府的投入或民间的资助,尽管如此,学校应该昂然挺立,理由是你必须坚持正义,不能被权利和资金绑架。有人民拥护一心为民的政府,当然也有腐败的政府。学校应该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维护社会正义。政府出了问题,应该鲜明的批评;政府顺应民众的诉求,学校理当支持。蔡元培先生因为政府问题,几次辞去校长职务,以此抗争,既保持了北大办学的独立性,也彰显了个人的高贵品德。

学校,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始终坚持科学民主的精神,始终奉行学校独立的精神,始终坚守教育的基本规律,不唯上、不凌弱、不媚俗,才能坚守自己的独立品格和高贵的操守。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7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4-6

(编辑:张婕)

文章来源于:新课程研究·上旬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50:01
上一篇:运用问题链培养初中学生物理学科的思维能力
下一篇: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网友评论《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品格简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