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焕发德育魅力

陆萍红

【摘要】德育作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的是学生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和行为的养成,这些方面的训练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源于生活,走进生活,才能使学校的德育教育有血有肉,焕发魅力。本文从内容、形式、体验和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德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如何联系生活开展德育工作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生活;德育;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7-0568(207)34-022-0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实施学校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德育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技巧不同,它是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行为的养成,不能把德育封闭孤立起来,也不能把德育政治化和口号化,而应该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关注和引导儿童的现实生活,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新精神。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行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因此,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让现代德育重新焕发魅力。一、生活内容,汇聚德育的源泉

道德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源泉和基础,以学生生活的时间、空间为线索,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学的、教师所教的,都是生活与学习、心理与成长等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德育内容层次过高的政治化倾向,增加日常生活道德、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保证这些道德理论和规范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而不是空洞的远离实际的空谈。比如母亲节到了,要培养学生孝敬长辈,关心父母的情感,不是光凭老师讲述几个母爱的故事,背诵几句歌颂母亲的名言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了。可以让学生回归生活,观察母亲一天的活动并进行记录,给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陪伴母亲看一次电影,做一次家务……通过生活感受母亲的辛苦,从而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尊重与关爱。其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最终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支配下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可以组织一次体育竞赛,开展一次雏鹰假日活动,让学生知道坚持的力量。同时,我们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生活中潜在的德育内容,用经验弥补理論的缺陷,淡化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易于接受。如教材中讲到目前地球正遭受人类的破坏,环境日益变差,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就可以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让学生行动起来,不乱扔垃圾,提醒父母平时多绿色出行,多参与社区中的环保宣传活动。二、生活形式,插上德育的翅膀

道德教育的过程其实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实现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教育,它避免了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因此,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德育情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游戏娱乐、课堂辩论、模拟操作、动手制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何整理书包,叠衣服等,就可以将课堂布置成一个温馨的家,简单的指导之后,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叠衣服……最后通过小组汇报展示,进一步巩固方法,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劳动的成就感和乐趣。另外,还可以将德育的时间、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和学校特色活动,如学校的圣诞义卖就是一次很好的德育契机,让学生组织并参与义卖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沟通,更了解灾区人民的疾苦。让学生回归家庭,走进社会,在真切的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进而让他们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并获得全面发展。三、生活体验,塑造德育的灵魂

陶行知说过“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师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只有亲自到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才能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但是,如果学生不去参与,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提高,以学生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暑假里,学校德育处和家长一起组织了“贵州行”爱心助学活动,当孩子们来到贵州孩子的家中,没有写字的桌子,没有电视和电脑等家电,特别揪心的是家里多的是盛水的盆子,但水却少得可怜。再到他们的学校一看,校舍简陋,桌椅陈旧,和城市里简直是天壤之别。通过几天的贵州行,孩子们体验了缺水的痛苦,学习的艰苦,从而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道德体验教育的实效,关键取决于学生在体验中对自己、学校、家庭和国家是否产生浓厚的感情。这样的道德教育,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知识与情感、思想与性格、袒露了他们的精神,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接受磨炼,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四、生活评价,把握德育的方向

德育具有理想性,提出较高的德育目标具有激励的作用,但当代中国德育的目标往往过于抽象、空泛、统一,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适当的层次,而且不符合学生和学校德育的实际,很难反映学校德育的个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特色,脱离现实、远离生活,无法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做出客观评价。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评价时不能简单地将被评价者作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应把他们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他们积极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次,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德育的结果,还必须对生活过程进行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和学生的现有表现,还要看到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的发展能力。也就是说,评价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应该是结果与过程并重。比如,学校在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就餐礼仪的养成评价,就可以采取自评、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形式,将学校的评价延伸到家庭,可以每天评价、一周评价、阶段评价相结合,对孩子取得的进步予以不同的奖励。当然,在评价过程中,还得根据个体本身的发展,从生活实践出发,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督促他们品德的形成。

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人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鲜活闪亮、富有魅力。

(编辑:张婕)

文章来源于:新课程研究·上旬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50:17
上一篇:基于科研训练管理平台数据的 统计与分析
下一篇:Arduino助力“跳一跳”
网友评论《回归生活焕发德育魅力》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