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技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

田爱芹张闻敬

【摘要】创新需要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才能把创新的思想转化为现实。我们应在自己的教学中,边学习、边研究,从更高的层次上审视自己已有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问题,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创新;基点;切入点;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G63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7-0568(207)34-0079-02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人类文化传承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创新尤其重要。在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人们也常常关注“亮点”,而这些所谓的“亮点”,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独特的创新之处。教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教师经过理论学习并融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整合的结果,是一种自主性的创造活动。同时,教师的创新不能是随意的,而应该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那么,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呢?对此,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反思。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确定创新的基点

新课程改革中,劳动技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的、跨学科的学习领域。为什么要上这门课?怎样上好这门课,怎样把它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充分体现出探究、合作、实践与创新的精神?这是作为一个专业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要真正理解这些问题的理论内涵,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中,使之内化为自己理论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并切实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是教师进行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二、把握教材,联系生活,探索创新的切入點

在教学中,“用教材去教”,以教材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设计超越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把生活中与教材有关的内容纳入学习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行前瞻性的反思,找到创新的切入点,设计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案。如在《面食制作》这节课中,笔者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了解是:“做馒头”是难点,尤其是揉馒头时,需要把所有的褶皱都揉到馒头底部,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很难把这一技巧学会,而且馒头和大饼在实际生活中买的多、亲手做的少,如果仅仅学习它们的制作,也只是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技能,对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的发掘作用很小。同时,作为初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3岁),生活经验较少,独立性不够,对活动的认识和对事物的理解有限,需要大量生动形象的面食作品作为参考样本,并从创新设计的方法上加以指导,才能引领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针对以上具体问题的分析,笔者的教学设计打破了教材只学习做馒头、擀饼等简单操作的模式,把“和面”这一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点,把设计面食作品作为发挥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要求小组有共同的设计主题,个人围绕主题进行个性化设计,制作自己理想中的面食作品。最后,小组对个人所做面食进行组合,使之成为更新颖、创意更大的整体。为了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更好地指导,笔者课前让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对面食进行了深度研究。在了解面食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同学展示的面食图片当作创新设计的参考样本,用老师从美术课上“拿来”的模仿法、变形法和组合法等设计方法进行面食制作。这节课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在技能形成过程中,还能给学生的创新留有空间,充分地体现了劳动技术课的生成性特征。如:作品展示中,有用22个小巧玲珑的水饺拼成的“寿”字;有各式各样的馒头(带馅的、带枣的、花形的、鸟形的……);有各种小饼组合而成的花糕;还有用面做成的一幅幅含义深刻的作品:如《老鼠逛街》《刺猬一家人》大大小小、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组合成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生活景象;《老鼠偷蛋》的形象逼真,《团团圆圆》的深刻内涵以及《咏鹅》的绿柳、碧水的装饰背景(把面做的鹅放在画有绿柳和碧水的白纸上)让人耳目一新……三、积累经验,参与教育科研,寻找创新的生长点

真正的教育创新来源于教学实践,离不开教师工作经验的积累,更离不开其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学习。一个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有利于寻找创新生长点的途径:

反思总结

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升华,实践转化为理论,具体行为转化为思想,提高理论水平。

2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

尝试运用理论深化对具体事件的认识,通过现象探索本质规律,把外在的理论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3研讨交流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只有同行之间互相切磋才能真正受益,得到提高。

4参与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劳动技术要走出课堂、教室这一狭小的生活空间,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课程资源整合,就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通过课题研究把课堂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理解和体验生活,在对最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和挖掘中,从更高的层次上、更理性地认识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以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接触到更多与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经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和反思,把其中有价值、教育意义大的当作素材性课程资源保留下来,加以综合整理形成新的课程素材,并在此基础上把这些素材进一步完善,形成校本课程。这有利于教师在总体上把握课程结构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同时,通过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还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能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作为教师需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职业追求,需要在实践中保持创新的激情,以经验积累和教育科研为基础,不断寻找创新的生长点,在教学中找到创新的切入点,从而提高创新的境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编辑:张婕)

文章来源于:新课程研究·上旬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50:00
上一篇: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下一篇:叙事学 为写作教学提供导航
网友评论《在劳技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