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

本 文由第 一公文网 收集整 理4

论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
中文摘要

当今的信息社会要求教育必须实行素质化、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和网络化等。在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中,要实现上述要求,就必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改革,完成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bsp;&bsp;&bsp;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发展起来的网络化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教学资源。校园网是实现网络化教学的基础,通过它可以享有Itrt上的丰富教学资源。网络化教学使信息化教育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校园网实施网络化教学,开发出符合各自学校实际情况的网络教学资源,是当前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任务。
本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实践和当前网络化教学的现状,系统的论述当前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开发原则,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应用,以及能够有效提高网络化教学效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服务。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结合国内外网络化教学的发展,介绍当前进行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可能性、紧迫性。第二部分“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提出指导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育思想、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课程观、现代学生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学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各阶段,每一种学习理论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应当以强调学习者内部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二者的结合形成了构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基础,网络化教学应当基于“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第三部分“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及应用”,这一部分概述了网络教学资源的概念、结构、特点、资源建设的模式及现实意义。论述了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的开发原则、环境选择、开发流程等关键问题。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流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即初步分析、设计规划、具体制作、测试评价和修改,并结合我校资源建设实践做了具体介绍。第四部分“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提出目前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网络的定位、网络化教学的有关理论尚未成熟、网络教学资源开发队伍的建设、网络资源的标准化等等。尽管如此,网络化教学仍将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化教学将在个别化教学、继续教育、特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论校园网&bsp;网络化教学&bsp;

Abstrt

Thfrtstytprstrqursthdutrsustlystrssdutrqulty,sbl,lf-l,ddvdulddptthtrthIsuhrtutrythlrppult,rdrthvthbv-tdls,ustusthtprryfrtthly;dpthdutrfrtrhthlfdutldrzt

Thtrthhhsdvlpdthfrtthlydult-duybrtplythstudts’ttvtthutstdltthstudtshsthdutrsursrdtthrdsrsThtshlsthbshvthtrthdthrhdutrsursybydthtrtbysftThtrthsthfrtdutfrtdvlptHtutlzthtshltdvlpthtrthsutdtthtulstutfdffrtshlssbstsfthprstdutlthqus

Ithhpfrsthtrthfft,thtrstfthfrtdut,ththsssysttllydsussdththrs,thruls,thsdthpplthhbdptdtdvlpdprtthtrththprrydddlshlsrdtthfudtlrulsfthdrdutdsdthprststutfthtrththsshlsItsdvddtfurprtsIthfrstprt“trdut”,thrtrtrdudthssty,prbbltyduryfdvlpthtrthshlsutthstutthdbrdIthsdprt,thrtrdsussdththrybsfdvlpthtrthprrydddlshlsItludsthdrdutds,thlrthrsdththdsthrsThdrdutdshflysstfthdsbutdut,th,studts,shlsdtltsThlrthrshvbdvlpdudrthprdsfbhvrs,tvdtrsdstrutvstEhlrthryprvdthspfdudfrthtrthdprrydddlshls,thtvdtrsdstrutvsshuldbphszdThthdsthrshvbdvlpdfrtrthtlr,dthutyfthsthsfrdthdutpttr“thrs-----studts”ThtrthshuldbbsdthspttrThthrdprtsbutdvlpdprtthtrthprrydddlshlsFrst,thrtrtrdudtspt,strut,fturs,pttrs,d,thdsussdthruls,thvrt,dthprssThprsshflysstsffvprts:tllyss,dspl,rtbuld,tstvlutsddsThlstprtsbutthprblshhlthdvlptdthppltprsptThprblsludthlt,sprftthrsrltdtthth,thrrupfpplhrbltfshthrdstdrdzthtrrsurstIsptfllths,thtrthstllprttthbsdutItllplyprttrlthdvduldut,tuusdut,spldutddvlpthstudtsfullslt

Kyrds:MdrEdutlThrs;ShlItrt;Thtrth

正文
论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

第一章前言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表现在:第一、教育的功能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终生教育体系正在形成,以往主要在青少年时代接受教育,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要求人们的教育观念必须改变,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行终生教育;第三、学校教育要走出传统的校内、课堂和书本的局限,面向2世纪,基础教育必须开放教育空间、拓展教育渠道,教育资源高度共享,实行开放式的教育。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我国人口众多,一个国家要想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必须面对这个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要想实现上述要求,教育必须改革,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根基,基础教育改革更为重要,那么如何改革呢?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全新教育环境,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完成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本课题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旨在通过对现在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实际出发,探讨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过程,并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有效地应用于学校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中,最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自主地进行学习,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时间、学习方式,还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在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实现,离不开校园网。校园网是实现网络化教学环境的基础。所谓校园网,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各项管理工作和各类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是一个集相关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于一体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宽带计算机局域网,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日常教学、科研、管理和通讯的综合性网络应用环境。现代的校园网可以通过硬件设备很容易地接入Itrt,能共享Itrt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校园网本身具有运算速度快、资源可共享、网络安全性好等优点。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教学发展很快,很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和研究网络化教学,校园网的建设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制定了各种行动纲领。
在美国,几乎所有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并与Itrt连接,学校和政府部门、大型组织一道,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许多教学、学习、讨论和交流的园地。
在日本,人们积极地借助因特网进行教育革新。早在995年,日本文部省和通产省就联合实施了一项试验研究项目:“00所中小学校联网试验研究”,该项目不仅让试验学校师生了解和学会使用Itrt,而且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现在,这一项目已在全日本范围内实施,产生了巨大的教育效果。
新加坡在2002年就达到每两个学生中至少有一台计算机,所有的幼儿园都拥有电脑,所有学生都可以方便地上因特网。
在我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各种实验目前已经在许多地区广泛开展。2000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为了2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我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作了题为《面向2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在讲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时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推进教育的信息化:一是在学校中普及和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二是推进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三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并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以此为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但是,我国的网络化教学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中小学校虽然已经建立了校园网,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尤其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出现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学校没有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放到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因而由于人的观念、认识和技术能力等方面落后,而使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成了“课本搬家”、“黑板搬家”式的教学软件,使校园网难以在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在现代化观念和理论指导下,开发和建设适应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中小学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第二章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实践都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离开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最终是要失败的。现在,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化教学,正是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而这个实践又是以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而展开的,因此,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对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理论,本章就对此做专题阐述。

2现代教育思想

目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基础教育影响较大、也较直接的现代教育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课程观、现代学生观、现代学校观、现代人才观,具体来说就是:

、现代教育观: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教育不仅是青少年、儿童的事,而且是每个人从生到死持续不断的过程。基础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基础教育要培训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2、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学观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学是师生之间交流信息的互动过程。教师的“讲”变为“导”,学生的“听”变为真正的“学”,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通过教学,获得的是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能得到发挥,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
3、现代课程观:现代课程观强调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将更利于学生的适应性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信息社会,由于信息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知识总量扩充的无限性与传统的教学内容容量的有限性之间、相对稳定的教材与不断更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将日益显著,并成为现代教学体系改革的焦点。现代多媒体技术以人机界面的更加友好和更贴近人们的自然习惯为优势,以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来组织和展示教学内容,因而更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和适应性的培训。
4现代学生观: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相对于教师来讲,学生是客体,相对于学习来讲,学生是主体,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5、现代学校观:全日制学校、面授学校、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有墙的学校,是正规学校;业余学校、远距离教学学校、实行个别化教学学校、无墙的空中学校,也可以是正规学校。现代学校观打破了以往单一的、面对面的集体授课方式,而发展为个别化教学、小组交互学习和集体交互学习等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与结合使用。
6、现代人才观:现代所需的人才是创造型、复合型的人才,不是模仿型、单一型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
总之,传统的教育思想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彻底改变“学校即教育”的狭隘教育观,强调学习社会化,社会化学习的大教育观。应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发出满足现代教育思想要求的校园网教学资源,加大对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营造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学环境,进而培养出符合现代信息社会要求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信息社会的要求。

22学习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根据其发展和变化情况,可分为三种: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60年代末兴起的认知学习理论;80年代末迅速发展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也称为刺激--反应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行为主义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重视对学习者外部行为的研究。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种,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习者灌输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对于一些良构的知识领域来说,例如对事实、概念等的学习,按照行为主义理论进行传统的以线性教授方式为主的学习,具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特点。但另一方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主要的问题,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忘记了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创造性的人。在我国,由于长期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崇拜教师、崇拜权威的思想观念,学习过程中不习惯问“为什么”,也不知道怎样问“为什么”。其结果,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被束缚,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因而也就无从培养人的创造精神。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尤其是斯金纳的强化学说所提供的软件设计原则、交互环节和模式对CAI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对练习型、操作型和游戏型软件的设计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然而,行为主义是在动物行为变化的基础上来解释人的学习,仅仅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中的生理机制而忽视了人类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远远不能揭示人类学习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所以它在指导教学和软件设计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外在的客观因素(环境),也强调学习者内在的主观因素(认知结构),把重点放在两者之间的结合上。认知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认知加工的观点。认知学派认为,人的知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与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过程包括学习态度、心理需求、兴趣、爱好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及过去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与经验),学习过程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外界刺激主动做出、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因而,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对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性加工的主体。认知理论提出的软件设计原则,对处理认知学习内容,尤其是概念和命题的学习给予了极大帮助,在CAI软件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性质的变化(图式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新知识。因此,“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协商”与“会话”是协作学习的主要手段,协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群体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即真正完成意义建构,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对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向他们机械地传授和灌输知识。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较传统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年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全新教学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并已经开始实际应用于指导基于网络的建构主义教学环境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意义建构,这对于非良构知识领域的教学,无疑具备独到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往往忽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有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目前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Itrt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发展,建构主义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经历了学习理论发展的若干阶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完全是以后者替代前者。在各类教学实践中,无论哪一种学习理论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资源建设,其目的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平台环境和资源,它既要让教师实现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又要能够为学生的意义建构提供自主的或协作的环境,所以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应当以强调学习者内部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23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的一门科学。它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规划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并进行教学应用、评价试行结果和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的系统规划过程。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最优化为目的,因此也是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软件设计过程中,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基本理论基础。
在教学设计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模式:一种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另一种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组织、管理和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难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不同,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展开。其优点是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不足之处是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探索,容易偏离甚至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两种教学设计模式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教学设计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更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把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教学设计模式称为“主体—主导”教学设计模
式。网络教学应当基于这种教学设计模式:在整个教学进程中,积极利用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通过以上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变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等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以适应培养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发符合现代教育特点的教学资源,以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必然。

第三章&bsp;&bsp;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与应用

3网络教学资源概述

3网络教学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从广义上说,教学资源是指“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网络教学资源包括基于网络的教育环境、支持系统、教学材料和人员。本文所讨论的“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基于网络的教学材料,即基于互联网运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所谓信息化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系统”,它既包括基于CAI的教学软件,也包括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即网络教学资源,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
&bsp;&bsp;&bsp;网络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教学系统中的信息体系,是实施网络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网络教学服务,便于学生在网上自主地进行学习,便于教师组织网络教学材料,便于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与评测。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应该具备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共享性的特征。科学化是指教学内容要科学、准确;标准化是指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从而保障网络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结构化是指资源结构要合理,从而确保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动态化是指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不断更新与维护,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

32网络教学资源的分类
&bsp;&bsp;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所有网络教学系统支持运行的学习材料。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界定,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各类网络媒体素材、网络题库、试卷、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以及文献资料等。
&bsp;&bsp;&bsp;媒体素材。媒体素材是指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信息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音频类、图形(图像)类、动画类和视频类。
&bsp;&bsp;&bsp;2网络题库。题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测试题目的集合,是在教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因而所有学科的网络题库都应遵循经典测量理论的指导,都要严格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教学模型开发题库管理系统、组织试题。
&bsp;&bsp;&bsp;试题的组织与编写必须以学科的知识点结构为依据,题库建设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学科的知识点结构。在按学科知识点结构组织试题时,还需要注意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例如语文、英语等学科,整个学科知识点之间逻辑性不强,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包括很多知识点;而物理、数学等学科则不同知识点之间有很严密的逻辑性,而且一个知识点往往代表某章或某节的内容,不会包含在其他章节之中。在组织试题时,尤其在设计题库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并适应这种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
&bsp;&bsp;&bsp;3试卷试卷是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bsp;&bsp;4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是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运用媒体信息的整合技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的不同,课件可划分为网络课件和单机运行课件。网络课件应该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够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实现共享:单机运行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bsp;&bsp;&bsp;网络课件库中的软件应该能够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自成体系是指网络课件要涵盖所选定课程或教学单元的所有内容范畴,不能遗漏;独立使用是指网络课件的设计要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设计出适合本单元需要的软件,并能够独立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bsp;&bsp;&bsp;5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呈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通过网络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既要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又要通过网络实施整个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区别于其他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网络课程主要应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支撑环境。
&bsp;&bsp;&bsp;网络课程的设计要基于远程教育的特点,即教师与学习者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因此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要完备,知识的呈现方式要规范、合理,符合本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呈现时,要采用合理、有效的导航方法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注重基本学习环境的设计。
&bsp;&bsp;&bsp;6教学案例库。案例是指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案例库中的案例至少应包含实事描述、相关背景资料、分析与评价、相关应用领域、教学建议等组成部分。
7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某一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指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以及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

33网络教学资源的结构
物理结构:传统的两层结构体系即Clt/Srv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无论是在设计开发还是在应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求Clt端安装相应的软件,<课件>维护复杂,升级困难,这些缺点严重影响了网络的应用。目前随着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向Itrt/Itrt的迁移,WWW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Wb数据库应用即Brs/Srvr(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这种模式也可称为三层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实现了信息从静态发布到动态发布的转变,便于软件的升级与维护。三层WEB结构的模式的优越性如下:在前端浏览器用户方面:

&bsp;&bsp;()统一、易用的浏览器界面;

&bsp;&bsp;&bsp;(2)用户只需学习简单的Wb页面与超链接操作;

&bsp;&bsp;&bsp;(3)可以大大降低学习障碍和培训成本。
在服务器方面:

&bsp;&bsp;&bsp;()用户端不需要特殊的设置与软件安装;

&bsp;&bsp;&bsp;(2)应用软件集中在服务器端开发管理;

&bsp;&bsp;&bsp;(3)减少维护成本,加快连机过程。
&bsp;&bsp;&bsp;2内容结构:传统的书本教材采用层次结构来组织学习材料。依据教学大纲,按章节顺序展开教学。学生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学习,自由度较差。而网络信息的组织为网状结构,该结构具有一个主页,主页能通过链接到其他网页,各网页之间又有许多链接,共同构成一个知识网络。学生可以通过链接自由访问网络上的资源,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bsp;&bsp;&bsp;采用了三层物理结构和网络状内容结构,大大加快了网络资源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网络化教学的发展。

34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模式
当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地区性教学资源库、厂商开发资源库、学校自建资源库、教育互联模式。其中教育互联模式是资源库建设的必然趋势。
由于课程改革的特点——教材一纲多本,变化快,要做到资源的实时更新,只有第三代资源库建库模式能适应,第三代资源库就是“教育互联”的模式。教育互联核心理念是:“教育·互联·共享”,其目标在于实现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共享、交流。
“教育互联”倡导的是资源的有偿共享,“让教师富起来”是“教育互联”的使命,“教育互联”解决了资源合理流动的根本性问题:机制和管理。
“教育互联”实行教育资源集约化开发,打破了国内教育行业资源壁垒、“资源死水”的现状,带动整个国内教育资源的流动共享,营造教育部门、学生、家庭三方互动的平台,建设高度共享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教育大社区。“教育互联”作为教育服务的核心载体,旨在建设互联互通的中国教育大平台,实现全社会教育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人才资源共享、用户资源共享。
第一次解决了资源合理流动的根本性问题:机制和管理,把资源建设落实到共建共享。面向全国骨干教师共建,全国教师学生共享的教育门户网站。
第一次尊重教师的创造力,并提出让教师“富”起来,让教师的知识丰富起来,让教师的沟通渠道丰富起来,让教师的知识转化为财富。调动学校和教师创新资源的积极性,截止到目前,“教育互联”已积累6万条资源记录,200G分类资源,部分教师已经实现资源创新价值,逐渐富起来。
第一次创造性的实现网上资源展示、交易平台。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积累的优秀资源,通过教育互联,可选择有偿或无偿方式让全国教育工作者共享,教师或学校可以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通过教育互联购买一批有助于教学的资源。学校不再用花昂贵的价格购买一次性打包销售的“几百G”所谓“教学资源”,节约的资金通过教育互联平台,支付给原创资源的教师或参与建设的其它机构。

35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实意义
&bsp;&bsp;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数字化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
、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地迈向信息化社会。在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的超媒体化、数字化、高速化等,这些变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信息和知识作为发展经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重要财富的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力,都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环境获取、分析、加工和应用信息,从而能动地改造世界。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世界各国都将教育的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视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国策。
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也正大力推进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例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旨在使全国90%的中小学师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的“校校通”工程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总之,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于网络环境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研究课题。
2、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创造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数字图书馆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信息社会需要创造型的人才素质,我国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在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革新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应当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设计策略、提供指导,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通过自学、协作、探索等方式实现意义建构和能力发展。而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将网络纳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性意识、主体性意识、创造性意识、协作性意识等,从而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得到综合培养和发展。
3、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的学习中。显然,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拥有适合于各学科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就成为其前提和保证。没有相关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而要使教学资源适合各学科教学的需要,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要求,信息技术所创设的资源环境必须是一个蕴涵了丰富资源的多元化和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信息资源的互动性和非线性组织方式,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资源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资源,以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实现,而网络教学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为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和知识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特别适合于他们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因此,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必然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丰富的资源,也就无法建构起理想的教学环境,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32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32开发的原则
开发校园网教学资源是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环境。理论指导实践,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时,要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将设计着眼点放在用户身上开发的软件应突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的思想,体现“网络是为教学服务的工具”的思想,保证网络资源内容的科学合理性、可更新性等要求。因此,开发校园网教学资源同开发其它教学软件一样,需要遵循一定原则。
&bsp;&bsp;&bsp;教学性原则:教学性原则是一切教育软件需要遵守的首要原则。校园网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南国农先生认为:现代教学观强调教与学的辨证统一,教学是师生之间交流信息的互动过程。因此,开发的校园网教学资源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要明确校园网教学资源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网络虽然是一个很快很好很方便的媒体,它的发展可以为教学提供优良手段,但归根到底仍然是一个实现教学的工具,如果过分追求技术,可能做出来的网站很漂亮,但就是教学效果不好。因而,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首先应加强其教学功能。
&bsp;&bsp;&bsp;2控制性原则:在运用校园网教学资源时,老师和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使教师和学生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软件的调试和控制上,因而要求校园网教学资源的操作要简便、灵活、可靠,有良好的导航和操作界面,师生经过简单的训练就可以灵活使用。
&bsp;&bsp;&bsp;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无疑是软件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校园网教学资源中,科学性包括网络资源内容的科学性、网络管理的科学性、网络设备的科学性等方面。当然,艺术性也是科学性的某种体现。良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bsp;&bsp;&bsp;4开放性原则:一方面要保证硬件设备的结构合理与先进性,如硬件可以升级换代,可支持宽带多媒体业务等;另一方面网络资源内容应该可以方便地添加、删减,也就是软件内容的开放性。在网络中要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源的网址,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bsp;&bsp;总之,开发校园网教学资源时,在保证教学性的前提下,还要将科学性、开放性和可控制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本 文由第 一公文网 收集整 理4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8 14:03:04
上一篇: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幼儿园教育管理新举措——集体备课
网友评论《论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