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义务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本 文 由第一 公文 网 收集 整理3  内容提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义务教育历经五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也隐藏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创建和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2004年0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和谐社会将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义务教育历史进程的回顾,对义务教育现存问题的反思,浅析如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义务教育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从新中国诞生的第一天起,共和国就把提高民族素质,普及义务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五十多年过去了,普及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义务教育在曲折中前进。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义务教育在曲折中探索前进。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80%以上。为了实现迅速普及初等教育目标,95年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工农速成学校、业余学校、识字学校等正式纳入学校系统,重点加强工农干部教育、技术教育和小学教育,形成工农速成教育、成人业余教育和正规教育三足鼎立之格局。952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49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高达96%。956年月,面对国内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教育部印发的《十二年教育事业规划纲要》提出,“七年内在全国基本上普及义务教育”。当年9月,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将受教育时间延长为2年。那时,基础教育对于广大农村基本上是免费的,我国的普及义务教育取得了可喜的巨大的进步。964年,毛泽东发表著名的甲辰谈话,对农村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提出批评。在“文革”中,大批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农村学校大量设立,民办教师也大量出现,教育资源由城市流向农村,使大规模的农村教育成为可能,中小学教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976年,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42%。这一时期的义务教育尽管教育质量存在较突出的问题,但它实现了大多数人上学的愿望,为消除文盲半文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义务教育走向法制化。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凸显,义务教育立法成为现实,义务教育和谐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977年,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主管教育工作。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此后,教育问题备受关注。980中共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必须逐步地提高教育投资的比重,改变教育经费过少的状况。”提出“在八十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进而普及初中教育”。982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被写进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985年5月,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在这次会上发表了《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著名讲话。邓小平强调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变成了9年:“现在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来”,明确地提出了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要求“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中小学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定于当年7月日开始实施;将教育经费“两个增长”?写进该法,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义务教育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使我国教育事业从此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义务教育法》的出台,大大推进了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并确定了将“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重要目标。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两基”作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义务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教育经费“两个增长”增加为“三个增长”?,并提出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995年3月,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又以法律的形式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固定下来。997年,党的十五大站在时代和历史高度,把实施“两基”作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提出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2000年底,国家宣布如期实现普九目标,全国平均“普九”人口覆盖率为85%。
  至此,教育规模最大,受教育者最多的义务教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它的普及扩大了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快了我国从贫困走向小康的进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义务教育任重道远
  尽管我国到2000年已经从总体上基本实现“普九”达标,2002年年底,全国实现“两基”的县及县级单位已达2598个,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但各省区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差距很大,发展极不平衡,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短缺一直是束缚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束缚着我国人才战略的实施。虽然教育经费的“两个增长”早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93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到20世纪末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4%的目标至今没有实现。为逐步改变教育投入相对较低的现状,中央于998年出台了“个百分点”政策?,到200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4%,是自989年对此指标进行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这个比率仍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发展中国家应达到的6%的标准。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经费的增长没能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同步,更没有做到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比例不协调。以2000年为例,国家财政收入比995年增长了44%,而对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是029%,这远不能体现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不仅如此,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此后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4年我国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79%,与上年公布的328%相比,减少了049个百分点;我国是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经费培养着占世界近20%的中小学生。同时教育投入内部比例不协调,以“九五”期间为例,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对普通高校拨款增长最快,增幅为558%;对普通高中的拨款增幅为239%;对义务教育的拨款增幅仅为98%,明显低于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增幅。投入不足使我国义务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老百姓也为支撑教育付出了极高的费用。
  教育不公平现象突出。接受教育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教育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贫困的农村地区,在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无法给学龄儿童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据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以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缺口已在000亿元以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的扩大,导致全国农村每年大约有00万左右名儿童不能入学,失学率也居高不下,农村孩子没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城乡教育条件差距较大。一是师资水平相差大,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数据,200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市为983%,农村为96%;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市为923%,农村为847%,学历比例悬殊更大。二是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硬件实施不足和落后等,使城乡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截至2002年,还有372个县没有实现“两基”目标,它们都集中在条件恶劣的西部农村地区。
  素质教育实施不彻底。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尚未得到真正落实,这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未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直接相关。师生关注的掌握多少个知识点,背了多少个概念和公式,考了多少分,这不是义务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全面推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义务教育
  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和谐,义务教育是教育整体工程的基石,全面推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义务教育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义务教育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义务教育。和谐,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培育高素质的人,人与社会是统一的,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和谐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与之相应的和谐教育、和谐的义务教育。首先,保证公民接受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义务教育是教育中的基础,它向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均等的学习、发展机会,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最佳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倡导的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主要体现在这个阶段,教育和谐也是主要体现在这个阶段。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的素质面临着严峻挑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知识结构重心偏低,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使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都具备最起码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目的的义务教育,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具体体现,是解决巨大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转化的最有效途径。义务教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其他阶段教育。和谐义务教育应该是和谐的教育、公平的教育、诚信与法制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有效的教育。这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它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338网。
  政府应担负起构建和谐义务教育的历史重任。全面推进和谐义务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公平公正。面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和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等问题,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担负起历史责任。可喜的是,新一届政府在这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提出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要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05年2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发出《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主要内容:(一)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三)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予奖励性支持。(四)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按照国务院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要求,在今年开学初,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全面免除学杂费。这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瓶颈的根本之策,也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大政策。与此同时,《义务教育法》也在修订之中,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将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更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已经全面启动。这是又一个中长期的教育发展规划,将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谋划发展、规划未来。将体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更好地研究解决关系教育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包括不少与义务教育相关的问题。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如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解决好教育投入;在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如何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等等,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抓质量就是要切实抓好素质教育。作者认为,实施好素质教育,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德育先行,使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眼中无“差生”,让其“天生我才必有用”,彰显学生个性,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教学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义务教育要最大限度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应重新重视国学价值,如单独开设以《三字经》、《曾广贤》等为内容的道德修养课,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伦理的教育。书中的邻里、父子、兄弟、姊妹等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对树立和谐社会道德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要营造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改革和完善选才制度,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使素质教育走向全社会。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四是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年限的长短,是培养人的素质高底的表现。目前许多国家已实现了2年义务教育,朝鲜也实现年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并实践。当前,我国正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且国力已具备,完全可以先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试行“9+3”义务教育,然后再推广,以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
  搞好义务教育,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而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是时代赋予义务教育的使命,也是构建和谐教育根本的目的,只有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人全面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才能真正实现。本 文 由第一 公文 网 收集 整理3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8 14:01:49
上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一篇:谈谈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管理的关系
网友评论《论义务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