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继承”与“推翻”——创新式人才的培养

本 文由第 一 公 文 网 收 集 整理

论“继承”与“推翻”——创新式人才的培养

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曾经说过:人生在于推翻,而不在于继承。我认为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就是让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们要学会去创新。

由于受名人名言的启示,我对人才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首先,创新意识要强烈。

目前,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创新是其主要特征。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原动力——即内力。

只有创新,才能掌握市场竞争优势,也能拥有一定量的社会财富,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好奇心理,使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一个新的发展:即从创新的兴趣爱好到创新的意志品质。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打破或者说是推翻那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挣托那种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绳索,用不断更新的方法去教学生,尊重和热爱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其创新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他们要刻璞见玉,善于引导,着力培养其强烈的探索动机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追根问底,举一反三,凡接触同类事物,要有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解决途径。

其次,思维方法具有科学性、思想性。

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是指人们为取得创新的思维成果所运用的思维方法。它是多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即求异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传统思维,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归纳与演绎法的思维素质的培养。从问题的多端性,可以产生大量的新假设;从问题的伸缩性,可以改变思维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物,正如古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这种感受性思维;从问题的新奇性,去探索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讲的是获取知识要有主动性。

任何人在创新之前,他都应具备一定的能力,这里也包含占有丰富知识的不可缺少的一面,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工具,还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知识含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和限制创造成果,以及其价值的高低,创造活动的成功与否。这是固为创造活动的本质所在,也都是在已有的知识信息的从新组合来进行的,知识越多,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就越多。如,一个不懂得电学原理的人,他就不可能发明有价值的电力设备。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重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发展到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胆的去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新事物,不断争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总之,培养人才的工程量是繁重的、巨大的,正如前人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培养创新人才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转变观念,摆脱或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的束缚,把培养创新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其次,要想培养创新人才,教育工作者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形成创造性的教风和学风;再次,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开展各项教育改革,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观念更新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与运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农远设备的利用以及各种技术的合理处理等。使学生创造情趣得以培养,创新素质得到提高。

本 文由第 一 公 文 网 收 集 整理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9 21:30:15
上一篇:科级领导干部如何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下一篇:着力赶好“三驾马车” 推进我县“三农”工作
网友评论《论“继承”与“推翻”——创新式人才的培养》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