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记念刘和珍君》的“破冰”策略

马延利尹和平

摘要:用打破天窗法推敲《记念刘和珍君》的题目,分别用主问题索解法、提要勾玄法、标志索解法、圈点批注法和语境分析法等方法理清文本脉络,最终实现学习主体与鲁迅杂文之间的成功“破冰”。

关键词:破冰;策略;题目;脉络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之一,一直以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本应该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但在阅读实践中却被许多语文课堂冷处理。究其原因有二:其一,从小学课本开始,鲁迅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身份就被大力宣扬,这种先入为主的引导方式虽让鲁迅之名如雷贯耳,却也令许多学生对其作品敬而远之;其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先生语言的异质性、情感的复杂性更让中学生望尘莫及,望而生畏。于是,部分教师便将此文冷处理,并美其因曰“学情所需”,这显然违背了语文教材编写的初衷。

那么,该如何打破阅读主体与文本之间陌生化、冷漠化的僵局,为之成功“破冰”呢?笔者最近的一次促进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点效果,现将课堂实践总结如下:一、仔细推敲,“破”题目

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中对破题的作用做了形象比喻:“破题者,犹如析薪也,开门也。析薪之后,可以燃起熊熊烈火;开门之后,便可领略殿堂风采。”打开天窗法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基本方法,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关注题目的意识,因为题目在文章中至关重要,它总是或正面或侧面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等。

《记念刘和珍君》标题中“记念”一词,现在写作“纪念”,《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怀念的对象即为“刘和珍”,结合课本注释,已知刘和珍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君”,是对人的尊称,不分性别。学生由此可以初步明确文本写作的目的:鲁迅先生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爱国青年刘和珍。二、宏观把握,“破”脈络

以往解读文本时,教师会依据教学参考的建议让学生自行概括文章思路,结果往往呈现出两种极端:一种是学生成为学习的“搬运工”,借助各类“参考”书迅速搬出教师期待的“正确”答案;另一种则为学生被鲁迅先生的复杂感情和异质性语言震慑,如坠云雾,对思路的总结无从入手。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用启发式教学对学生做了如下指导:

主问题索解法破解第二部分内容。主问题索解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本方法,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笔者先让学生结合对题目的理解用此方法提出首要阅读任务——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范围在哪里;学生由此明白三至五章为“记念”的主体,记叙刘和珍事迹。然后,再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在该部分内概括人物形象,学生概括为:刘和珍是一个具有组织能力、富有反抗精神、远见卓识;坚持正义、勇敢无畏、善良温和和满怀爱国热忱的进步青年。

2提要钩玄法破解第一部分内容。韩愈《进学解》云:“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种读书法就是提要钩玄法,它能让学生迅速概括文章大意,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笔者指导学生速读一、二章,用提要钩玄法勾画出反复出现的句子,学生找出三处:“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教师再指导学生迅速找出与之相对的矛盾语:“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并启发学生“‘反者道之动,有时,矛盾语、反义语与本义句其实是一体两面,均为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情感服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语境分析法探究三次“必要”是针对哪些人的“必要”,为什么“必要”,作者又为什么“无话可说”。学生总结出“必要”的对象有烈士、反动政府、走狗文人、庸人;作者写此文的原因有:其一,沉痛悼念死难烈士,告慰其在天之灵;其二,愤怒抨击反动政府,悲愤痛斥走狗文人;其三,悲哀麻木愚弱的庸人,唤醒国民灵魂。并悟出这一部分交代写作的缘由,同时也感受到鲁迅先生哀心如海,愤怒如海的大悲痛、大愤怒。

3标志索解法破解第三部分内容。标志索解法仍属于提要钩玄法的范畴,它侧重于抓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语言符号,从而破解文章要义。笔者提示学生用这种方法阅读文本六、七章,提炼语言符号,学生提取出两章同时出现“意义”一词。接着,再启发学生用语境分析法探究爱国青年请愿的意义,学生概括意义有三:其一,供无恶意的闲人(庸人)以饭后谈资;其二,给有恶意的闲人(走狗文人)作“流言”的种子;其三,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笔者再次启发学生,作者为什么认为这些意义“很寥寥”,学生提炼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从而悟出鲁迅先生并未像一般人一样肯定请愿的意义,而是总结教训,提醒改进斗争方式,这种鲁迅式的反常规写法,也正是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如果没有教师对文本解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只能在低效的摸索中前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教学的最终指向应该让学生学会怎样去阅读,掌握阅读的策略与方法才是关键。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S[207]GHB2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马延利(978—),男,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文章来源于:语文教学之友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50:09
上一篇:“以言带文”积累文言字词
下一篇:《归去来兮辞》教学三题
网友评论《谈《记念刘和珍君》的“破冰”策略》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