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问题伴学”模式下的语文学案设计

摘要:“问题伴学”模式,是我们在推进新课改过程中的尝试。以“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学案设计与实施为例,说明“问题伴学”模式下的课堂学案设计由四个模块构成,即问题初解模块、问题再解模块、生成问题模块和问题提升模块。

关键词:问题伴学;生成问题;合作学习

“问题伴学”作为一种新模式,是我们在推进新课改过程中的尝试。“问题伴学”的课堂将目光更多的聚向问题,能否设计出有效的问题关键有两点:一是研究课程和教材,设计的问题是关键性问题。二是研究学生,设计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联系学生生活的,有一定问题背景的,难度适宜的。然后,才有基于问题的小组合作,基于问题的互动展示,基于问题的有效评价等。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生问题的螺旋提升过程。现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李瑛创作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文为例,来谈谈课堂教学。一、基于教材,设计初解问题

这首诗语言流转自如,极富抒情性,值得品味。但是诗歌往往因为其语言的抒情性、含蓄性与跳跃性,给学生理解带来障碍。所以,对于这首诗作,我希望学生去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能尝试运用一些朗诵技巧进行朗诵,从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选择了结合诗句分析“树”的形象和尝试融入感情、运用技巧进行朗诵这两种形式。

学案的第一模块“问题初解”中,就预设了“结合文本思考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诗歌来理解诗歌中的形象。然后由组长组织的小课堂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合作是建立在独立思考之后的合作,是基于问题的合作,是由小老师组织的有序合作。独立思考不等于教师没有作为,对预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必须要讲,还要教导学生如何合作,如何展示。

基于教材,设置有效问题,为有效课堂的起点。我们需要学生在对教材的研读中,逐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为深度合作创设必备的前提。二、基于同伴,设计再解问题

这一环节的创生点是小组内展示,是课堂生态的重要外显形式。小组内互动是一人主持,提出问题让大家讲。只有如此,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才会参与,才不会出现无事可做的人。

学案的第二模块“问题再解”中,问题设计为“预习时要求大家力求字正腔圆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独立思考这是一棵怎样的树,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以你们喜欢的方式再把诗歌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各小组在各自阵地上由组长主持、组员围听的方式进行。朗读时,有的采取轮流读,有的分角色读,有的齐读,各式各样,形式丰富。读完之后如有容易读错的字就板书在各自阵地的白板上,组长再以小课堂的方式组织组员朗读纠正。交流独立学习所得也是在组长担任小老师组织的小课堂中进行互动问答。

课堂上,学生先能够做到大胆又自信地表达,通过不断地学习又能够完整、準确又有深度地表达,同时又能通过围听拉近距离从而促进倾听习惯的养成,通过互动式的展示从而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三、基于智慧,预设生成问题

只有产生疑问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或是在变换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导致的问题(由教师在课前预设,在学案设计上隐藏,由多媒体揭示),或是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出来的问题,或是相互碰撞中产生的新问题(以上两点学案设计上留白,课堂上现场生成,再由学生自行记录,因人而异),这些问题的产生基于师生的智慧。

在此学案的第三模块“问题生成”中,教师预设的问题为:“第节表现这棵树对美好充满向往,可是这一段后三行表现的也是美好吗?”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此问题果然成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转折点,教学实录如下:

师:哪个小组来先给大家展示展示你们组的学习所得?

小组展示甲同学(在阵地展示、全班围听):同学们,我们组想和大家讲的是诗歌第节和第节。下面,让我们看第节。请看这里(手指阵地白板上小组活动时写下的句子: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我是长在黄河岸边的一棵树,我是长在长城脚下的一棵树;我能讲许多许多的故事,我能唱许多许多支歌),“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一句与题目相同,满含着骄傲之情。接下来,2、3两句中,我们要注意“黄河”“长城”这两个词,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偏偏用这两个词呢?

乙同学:对,诗人笔下的这棵树再也不想看见这些,表现了这棵树对美好充满向往,表明了它纯洁、善良的心灵。我要讲的就这么多,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师:大家都没有要补充的?那我有话要说。刚才乙同学说第节表现这棵树对美好充满向往,可是这一段后三行是美好吗?

众生答:不是。

师:我们刚才分析了后三行写出现实中人们常会遭遇的贫穷、饥饿、疾病、痛苦,所以由此总结出这棵树对美好充满向往是不妥当的。是的,这棵树不想再看到人们遭受苦难,那么,它拥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爱心。

生:热爱人民。

师:对,所以,这里我们看出这棵树是一棵善良的、有爱心的、热爱人民的树更妥当。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棵博爱之树的心声。

生齐读第小节。

师:请大家回到各自的位置,我们总结一下,刚才甲同学代表小组给我们分享了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啊?

(根据学生答案板书:爱国、经历丰富、热爱人民)

多元展示,升华认知意识,是有效课堂的关键。我们应该跟进学生的探究问题情况,为学生创设多元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乐于讲述故事,锻炼表达能力;让学生乐于表演,持续其阅读的热情;让学生乐于续写,使读写有机结合,共促整体认知意识的提升。四、基于拓展,设计提升问题

课堂要有深度,不能让学生总是在浅水里戏闹。课堂表面的热闹一定要伴随着思维的深度碰撞。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预设部分重点拓展问题或情境,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作用,使课堂丰富而不单调。

学案设计第四模块“问题提升”中,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和一次模拟写作,课堂实录如下:

师问: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

(生对照板书齐说)

师:这么一棵集众多美好品质于一身的不平凡的树,难怪诗人咏叹“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让我们用朗读来体会诗人的自豪之情吧。每个小组可以挑选最喜欢的一两个小节准备一下,注意语速语调、表情动作,5分钟后展示。

(小组活动)

师:刚才我看到有两个组合并了,组成了一个小小朗诵队,给我们展示一下好吗?

(小组展示:融情诵读诗歌第二部分)

(配乐:《远方的寂静》)

师:看来,同学们读《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首诗,不仅读懂了一棵树,更读懂了一颗自豪、伟大的心。让我们也试着做做小诗人吧。请你课后尝试借鉴本诗的写法,以“我骄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云、一只蜜蜂、一头牛……)”为题写一首诗。

课堂上优生常有吃不饱的情况,所以问题提升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部分问题,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提升也可以在练习中体现出来。

总而言之,“问题伴学”模式下的课堂由四个模块构成,即问题初解、问题再解、生成问题和问题提升,各个模块不是孤立存在的,上课犹如打仗,一切都在于随机应变。问题伴学激趣、启思、激情,引领学生开展深度合作,让不同层次的中学生手持个性的彩带,飞舞于素养提升的语文世界。

参考文献:

[]黎雪芬要关注拓展式教学的过程[J]中学语文教学,2005,(7)

[2]王凌红亦唱亦画说语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2)

作者简介:佘晓芹(98—),女,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合作学习和问题伴学。

文章来源于:语文教学之友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50:08
上一篇:“感兴”: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式
下一篇:“以言带文”积累文言字词
网友评论《例谈“问题伴学”模式下的语文学案设计》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