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原理训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分析

潘家保孙铜生喻全余王静平

摘要:针对新形势下国家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创造学原理训练的新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分析了创造学的发展及趋势,指出了现阶段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将创造学原理训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得出一种新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分析及探索,旨在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创造学原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674-9324(208)7-007-03

一、引言

20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5]32号)[]。从国家的战略层面,再一次强调了创新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更是一次对国人创新、创业的号召。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更是我国企业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核心力量,对其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工科院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工科院校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创新或创造并不是杂乱无章、全凭臆想,和传统学科一样,创新或创造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创造学是一门学科,是教会人如何进行创造,让不会创造的人学会创造,让会创造的人能够更出色地创造[2]。

人人都有创造能力,人人都有创造机会,但并非人人都有创造成果。之所以没有取得创造性成果,这中间可能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但不可否认创造者的创造才能没有高水平地发挥出来。大学生思维活跃,优秀的想法很多,对大学生进行创造学原理训练,教会他们如何进行更好地创造,其创新能力必将有更大的提高[3,4]。

二、创造学的发展及趋势

(一)创造学的发展

国外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创造学研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发明创造与创造学研究之间的正关联性。创造学研究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强大推动效应。与此同时,也推动对创造学研究逐步呈现出深入性与广泛性。美国是公认的创造学的发源地,创造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注重创造者思维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看重想象、联想、直觉与灵感等因素在发明创造中的作用。日本将专利制度与发明创造很好地进行了结合,注重民众的创造学教育与创造力开发,善于对发明创造材料进行收集、分析与整理,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创造学教育方法。前苏联在创造学训练方面以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与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活动作为基础,寻找创造学训练与发明创造之间的关联性。由此可见,创造学与创造力培养具有直接的关联性,同时,创造学在国外已然是一门被人们极其重视的学科。

随着世界科技一体化、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我国改革开放迎来了发明创造的新曙光,创造学在国内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正如甘自恒[5]所说:“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需要,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改开放的需要以及四化建设创造性工程的需要都促使创造学在中国从一开始传播就得到较快发展。”以中国矿业大学庄寿强[6]、北京大学傅世侠[7]、广西大学甘自恒[5]等为代表的学者立足国内现状,开展创造学的教学和推广,在国内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和影响。创造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传授的是创造方法[8]。教研人员也结合创造学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9,0]。

(二)创造学发展趋势分析

关于创造学发展的理论走向、研究方法、体系建设与学科地位等相关内容,众多学人也作过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创造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有着非常强的生命力,在诸多领域有待广大科研、教研人员的深入探索。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在创造学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丰富经验,并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创造学将会成为世界重要的学科之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更强推动作用。创造学是教会人如何从事发明创造,工科类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是当前新形势下工科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缺乏开设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目前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主题之一。国内有多种形式的激发创新的大赛,部分学生在创新比赛、专利大赛等方面参赛较为活跃,对创新投入了较高热情。但这方面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创新活动仅仅是一部分同学的“专利”和兴趣。大学培养的每一位学生未来都将在各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如何让每一位大学生在校期间均接受创新训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开设的课程主要涵盖理论授课、实验教学和工程训练,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课程。创造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对学生的创造原理训练,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国内,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学校均开设有创造学相关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教學效果。但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创造学方面的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缺乏专业的课程作为指导。

(二)传统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革新

基础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多数以课堂授课为主,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一直是热点问题。在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了很多方法的探索,如翻转课堂、慕课等,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课程的推广方面需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较大改革,教师需要加大工作量、更新教学思维,这样才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敏捷,但在创新能力方面无法获得非常显著的提升。传统课程中融入方法创新,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嵌入创造学原理相关训练,将创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发明创造,让学生清楚所学知识有哪些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训练

创造学是一门关于如何进行创造、如何进行更好创造的学科。接受过创造学训练的人,能够在现有基础之上进行更好的创造,取得更多的创造性成果。国内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很多高校在学生竞赛方面投入了较多力量,学生也得到了较多锻炼。但这种创新从创造学角度来看是偶然创造,是基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才可开展的创造。知识积累程度直接影响了创造的效果,而缺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系统性地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新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基于创造学原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课程建设、具体实施及效果检验方面进行充分统筹,以保证这种新型的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能够得到较好地实施效果。

(一)创造学原理训练相关课程建设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学校均开设有创造学相关的课程,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开设创造学相关课程的高校还是极少数。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层次不一样,培育目标也不一致。因此,需要充分结合学校自身定位和行业背景,开展具有院校特色的创造学教育。因此,这就需要充分调研国内已开设创造学相关课程的高等院校,结合各自院校实际情况,筹划创造学原理训练的相关课程建设。紧扣人才培养思路,制定创造学原理训练相关课程的建设目标、教学文件。课程开设之前可以考虑以业余兴趣班的形式开课,探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教学反思,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进而进行教学推广。

(二)创造学原理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创造学训练不能够脱离现有的教学体系及课程,额外开设课程将会脱离以教学改革为手段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衷。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将创造学原理的基本方法(如:组合原理、逆反原理、移植原理、迂回原理等)运用到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对传统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恰当地结合创造学原理对工程中的实例进行剖析,激发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创造,并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及整体教学效果;凝练创造学原理训练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规律,提出基于创造学原理训练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新方法。

(三)新型大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及评价

基于创造学原理训练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量化的评价标准,以检验这种新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效果。高校科研评价均有一定的评价体系,如学术论文、申请及授权专利、出版专著等。传统的本科教育,科研评价对大学生而言相对比较遥远。然而,为了量化创造学原理训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需要借助科研评价手段对这种新型培养模式进行量化评价。结合创造学原理训练相关课程建设,引导大学生运用已有创造学方法,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因此,以某一阶段接受过创造学原理训练后学生申请及授权专利的数量作为一个指标,与同一阶段未接受创造学原理训练的学生所申请及授权专利数量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评价新型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效果。

五、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的课程系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以创造学原理训练为手段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种新型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结合院校特色和课程特点,基于创造学原理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创造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展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但基于创造学原理训练的创新能力培养相对缺乏,需要更多的教学研究人员进行更全面的探索。

参考文献: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Z]国发[205]32号

[2]庄寿强,周春林,张岳军“旅游创造学”及其在旅游(学)创新发展中的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9-96

[3]张海燕创造学与我国高校创造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4):2-23

[4]孙景芬,于淼高校创造学课及创造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8-0

[5]甘自恒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6]庄寿强普通创造学(第2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

[7]傅世侠创造学究竟是什么?[J]科学学研究,2003,2(5):455-460

[8]边吉创造学—一门揭示发明创造规律的新兴学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92(2):59-60

[9]徐云升,宋维春试论高校开设创造学课程的必要性[J]琼州学院学报,2005,2(6):8-9

[0]戴杨,卢明面向理工科专业的“创造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社会工作与管理,2007,7(s):42-43

文章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48:56
上一篇:“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印刷媒体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交通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网友评论《创造学原理训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分析》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