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印刷媒体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大红李伟

摘要:传统印刷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随着工艺水平及网络信息的不断提高,现代印刷业已经转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了。随着国家倡导的“互联网+”的概念被确立为国家战略后,“互联网+印刷”已经成为印刷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目前开设印刷专业的高校仍然袭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教学与产业相脱节。因此,高职院校应紧跟行业、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印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674-9324(208)6-0258-02

205年“互联网+”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后,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寻找相应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切入点。“互联网+传统行业”已不是传统的互联网,而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诸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印刷这一传统行业也在積极进行转变,将订单、生产进行行程化、网络化改革,如印刷文件的在线编校,订单生产周期的实时预测,订单信息的实时反馈,订单生产的智能排产等。近些年“云印刷”也得到大力发展,印刷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云服务模式,实现业务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在提高企业服务效率、维护现有客户的同时,搭建B2C及O2O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个性化、短版印刷得到迅猛发展,拉近印刷与每个消费者的距离,使印刷服务领域向行业价值链前端无限延伸。

在印刷业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对于新型印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设印刷专业的高等院校就需要培养更多符合现代印刷企业发展要求的毕业生。但目前大多院校还是袭用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导致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求不一致,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目前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将“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及课程引入到印刷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来,使学生在学习印刷专业的同时掌握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新型印刷企业培养合适的应用型人才。确立此目标的前提下,高等院校印刷专业需进行充分调研,明确企业以下三方面的需求。①岗位需求。针对新型印刷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重新梳理。在“互联网+”环境下,印刷企业根据业务的需求会增设一些新的部门和岗位。②技能需求。③素质需求。企业聘用人才注重的素质要求包括团队意识、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更重视人才自身的基本道德素质,终身学习及学习的迁移能力。根据企业的调研,本专业初步设定了“传统印刷+艺术设计+IT技术”的人才培养方向。

根据企业的岗位及人才需求,本专业在205年开始进行系列人才培养改革,并收到良好成效。在招生方面,本专业以自主招生为主,将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美术及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等方面的素质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并在207年开展与中职院校的“2+2”合作,根据培养目标,在中职学习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学习,强化美术及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学习。在高职学习阶段实现“传统印刷+艺术设计+IT技术”的融合及应用。

一、产教融合,丰富校企合作形式

本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以本地印刷包装企业需求为宗旨,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本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目前本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二十余家,与广州融兴纸类制品有限公司成立“校中厂”,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现代学徒制教学,师徒一对一进行实践教学。与永发印务(东莞)有限公司进行订单班合作,订单班的所有实践课程均在企业进行学习。引进企业的技能大师在校成立大师工作室,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并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学,参与各类比赛。引入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室,模拟公司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负营亏的实践教学。筛选优质企业进行定向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通过以上校企合作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方式,一方面,实现学生的多渠道分流,让更多的学生在真正的企业岗位中学习、锻炼。另一方面,集中学校的优质资源,对剩下的学生进行小班教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新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根据对企业深入地调研,更新目标就业岗位,对陈旧的岗位及对应的课程进行删减,对新的工作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重新设计课程。例如,针对学生对印刷机等大型印刷包装设备操作不感兴趣,以及企业在此方面的用人需求逐渐降低的情况,缩减此方面的课程,新增印刷与设计、数码印刷、网站设计及运营等方面的课程,加大印前和色彩管理方面课程的比重。缩减理论课程,增加综合性实践课程比例。在教学过程中,选取3到5门核心课程,采用“教、学、做、考”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一部分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受课,一部分学生到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课程教学,实践课程以兼职教师为主体,侧重实际工作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解决了学生学到的岗位技能与企业真实环境所需技能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方式参照车间的班、组制来进行分组教学。这种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分工、协作、自我表达、谦让和沟通交流等重要的合作技能。采用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组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资讯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制定项目方案能力、合作分工意识、相互监督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汇报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其他能力及职业素养,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拓宽创业就业渠道,提升综合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学习迁移能力对学生的创新培养及提高就业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制定了系列制度和课程。专业选修及专业拓展课安排更加灵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将专业拓展课以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开展,学生根据老师成立的课题组、兴趣小组报名,可以跟着一起做课题或者模拟运营企业。试行导师制,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重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加强与企业联系,通过订单班、学徒制班、工作室等途径将部分学生提早送到企业去锻炼,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推动工作室学习,带动学生发展

工作室模式经检验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本专业积极联系企业,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建立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牵头,由辅导员配合管理,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项目申报、技能培训、成果总结和专利申请等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或者学生与系部签定合同,在设备及制度上支持学生创业。引进技能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将行业先进的工艺及技术传授给学生。带领学生申报校级的创新创业团队,依据学校提供的场地及政策进行创新创业。通过大力开展工作室,有效地带动了学生成长和发展。

本专业通过在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创业就业和创意工作室四个方面的系列改革,一方面促进了教师的自身能力提高,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广,更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本地企业包装和输送合格、合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时荣“互联网+”行动下高职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电脑与电信,206,(0):9-2

[2]所辉,刘卓华“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福建电脑,206,32():68-69

[3]尹晓菲,李继娜“互联网+教育”视阈下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以河北省为例[J]理论导刊,206,(04):96-99

文章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48:56
上一篇:浅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工作
下一篇:创造学原理训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分析
网友评论《“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印刷媒体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