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以办学定位引领新建本科院校

本 文 由第一公 文网 收 集整理来源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以办学定位引领新建本科院校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突破“先天不足”,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众多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问题。地处闽西北的三明学院进行着以办学定位引领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办学定位的探索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主动凝练精神文化、不断优化制度文化、精心锻造物质文化、大胆汲取外来文化、巧妙融入地方文化,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实现。而办学定位引领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更需要注意处理好要处理好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处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的关系。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办学定位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并得到共同认可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的总和。它塑造高校的形象,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道德人格、行为方式,决定着高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作用;它区别着不同高校的特色,影响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的实现。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校园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多个层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下,近年来一批由专科层次学校独立或合并其它同一层次、类型学校升格而成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蓬勃发展,成为发挥高等教育教育与社会职能的新生力量,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地位,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软实力”,新建本科院校极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然而,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研究来看,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下问题:校园文化特色模糊,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精神文化建设层次不高,物质文化建设欠缺内涵,等等。寻其原因,学者普遍认为是新建本科院校多为数校合并,存在多种文化的冲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文化底蕴不深、欠缺办学经验;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投入相对不足,发展能力有限。但究其根本,我们认为这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密切相关。
高校的办学定位是高校对自身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地位的选择,直接体现为向社会输出人才的数量、种类和质量。从基本的定位来看,我国本科院校大致可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四类,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经验、办学力量、文化积淀的薄弱,与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办学条件要求相去甚远,多类属于教学型的本科院校。从新建本科院校的渊源和服务对象上看,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院校独立或合并而成,多属省市共建性质,多分布于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有密切关系,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而独立或合并前的专科院校或是高职专科、或是师范专科,而“升本”以后的高校发展必然不能完全摒弃“升本”前传统,且需要以过去的办学资源为基础并汲取过往的成功经验,同时作为非研究型的高校,也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侧重应用型、复合型。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实现的校园文化,其建设亦必须服务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和“复合型”,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导向,切不可盲从于其他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在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中着力彰显自身特色,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二、以办学定位引领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凝练大学精神,育德才兼备应用型人才。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它凝聚着高校师生员工的操守规范、价值取向和人格理想,通过学风、教风、校风等体现出来,最终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凝练大学精神方面,三明学院着深度挖掘校史资源、恰当融入地方文化,丰富和提升校园精神格调。三明学院前身是由三明师专、三明师范学校、三明职业大学合并组建的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其中,三明师范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被誉为“闽师之源”的全闽师范学堂,三明学院搜集保存清末以来校史的相关珍贵史料丰富为校史资料,发扬“闽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夯实校史资源。三明是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出生地,三明学院以朱子文化为纽带发掘地方传统文化,汲取“崇文尚学、循理明义”之理念,吸收“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之精神,丰富校园精神内涵。基于此,三明学院提炼出“厚德博学”之校训,“艰苦奋斗、追求卓越”之校园精神,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的氛围。
在“厚德”上,三明学院探索实践“筑牢理想、典型引路、全员育人、机制保障”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先后培育出“福建省师德标兵”、“2008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曹云露教授,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曹阳飞宇同学等师生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引领示范作用,“感恩、责任、奉献”在师生中间蔚成风气。在“博学”上,三明学院坚持以发展需要培养人才,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体现能力为重的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初步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办法》,密切校企联系,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着力探索、构建实践育人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将因材施教理念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例如,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教学上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主动创造条件,实施主辅修、双学位教育;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近三年共有522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如此,三明学院的人才培养上呈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模式,始终导向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优化制度文化,保障办学定位贯彻实现。精神是隐性的、是柔性的,制度是显性的、刚性的,科学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凝聚力的迸发、价值规范的遵守和办学理念的实现,这也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的、切合实际的顶层设计是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三明学院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办学治校方针,重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党政工联席会议和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和审议学校发展重大事项,充分保障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人才政策,尊重、关心、培养和用好人才;充分发挥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并解决他们的困难。学校将“以生为本”的理念置于顶层设计之上,贯彻于各项教学、行政管理制度之中。率先在福建省推行全员育人学生导师制,出台《关于建立学生导师制度的实施意见》,实行管理部门与院(系)定点挂钩制度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员学生导师制度,形成“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局面。
今天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科学地思维方法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欲实现该目的,高校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项制度之中,灌输于每一位教职工的头脑之中。三明学院制订和实施了《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暂行办法》,鼓励支持45周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和实践指导课教师到企事业和相关行业一线挂职锻炼3—5个月;鼓励教师带队下企事业(学校)实习、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鼓励教师报考各类职业资格;优先引进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企业生产、研发和管理经验的人才承担专业教学任务。近三年,选送40名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参加专业实践,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有保障。三明学院还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出台《关于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意见》,鼓励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制定《教学奖励办法》,对各类教学改革成果进行奖励,同时将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项目纳入岗位聘任考核之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行创新教育学分制,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得科技成果与专利、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等给予创新教育学分,对获得成果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级和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近年来,三明学院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等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如学校“建模团队”获2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学生作品《可折叠置物架》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福建赛区一等奖,等。
3锻造物质文化,构建人本和谐办学环境。物质文化的建设首先是提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以必需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备基础。而在高等教育日趋竞争激烈的今天,要提高校园文化的区分度,要在硬件环境上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要增强文化育人的效果,还必须将高校办学定位、校训、校风等蕴于物质硬件与空间之中。
地处闽西北的三明学院在办学基础并不雄厚、区位优势不明显、投入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根据办学规模,在有限的校区内逐年扩大建筑面积,巧妙利用地貌地势,建造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公寓,开发扩建运动场地、学生活动中心,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教育设施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率,不断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虽然学校升本建校时间不长,但独具匠心地建造了校史展览馆。如上所述,三明学院深度挖掘学校历史,将清末以来全闽师范学堂的相关珍贵史料陈列于校史馆,将校训、校标、校歌装裱于展示窗,将学校“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短暂而丰满的发展史大篇幅、全方位地展示,让师生在这里接受校史校情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党爱国情感,增强爱校爱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学校着力营造楼栋文化、走廊文化、办公文化,用凸显育人理念、突出院系特色、彰显时代主题的师生书画佳作、文化创意精品装饰学校建筑空间,为学生学习、教师办公创造清新雅致的人文环境和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让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教育,经受大学精神的洗礼。
融合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化,三明学院精心打造“风展红旗如画”、“大学之道”、“文明与精神的史诗”、“客家风情”等一系列校园雕塑群,以三明的历史文化为内涵,以三明的城市发展和三明学院的发展为脉络,融合朱子文化、红色文化(三明宁化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客家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思政教育新模式等内容,展开宏大叙事,凸显了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学校的育人理念,主题鲜明、生动形象、真实可感,在传承与创新中,以具象化、符号化和艺术化的景观形式展现了一座座一幅幅史诗般的“文明与精神”的画卷。既可以让广大师生在校园中处处感受三明文化的丰富内涵,时时接受文化的熏陶、引领和教育,彰显着学校文化特色,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同时也使悠远灿烂的三明文化在校园得以继承和发展。
4放开办学胸襟,主动汲取外来先进文化。今天的高校处于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之中,“先天不足”的新建本科院校如若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必然被高等教育淘汰。高校校园文化应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气魄,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大胆学习优秀的办学理念、成功的办学经验、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念准备、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
开放办学,合作育人,在开放办学中主动“借用”本校所不具备的师资资源,提升学校育人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办学中引入优质智力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让外来的育人文化与本校的育人文化相碰撞,与本校的育人实践相结合,为本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三明学院一直以来与老本科高校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建立了对口支援协作关系;与复旦大学共建“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海西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院士工作站”落户学校。通过借鉴老本科大学的办学经验和利用其优质资源,促进本科教学管理规范、办学质量提高。学校借助闽台合作政策,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年起,作为省教育厅批准的福建山区第一所闽台合作“先行先试”项目本科高校,先后与台湾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将具有优势的专业纳入闽台合作办学项目,与台湾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直接学习、借鉴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引进师资、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构建“校校企(台资企业)”合作育人模式,促进教育开放和办学特色的形成。目前,三明学院有6个闽台合作项目联办专业,学生375人,已与6家台资企业建立了“校校企”合作办学关系,选派50余名学生赴台学习交流,有20多位台湾教师来学校进行短期授课,组织学生到台湾企业、台资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合作培养人才。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将外国先进大学文化融入自身办学之中,同时也将本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将校外推介。202年0月成立国际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专门负责聘请、管理外籍教师及其它国际交流事务;有7名学生赴乌克兰、名学生赴日本交流,有3名乌克兰学生来三明学院学习交流。
在开放办学中,学校汲取有益育人文化,造福于本校人才培养。20年三明学院学生代表队“山水食客组”在台湾新竹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高校学生营销策划邀请赛中获得大赛唯一金奖。
5突出地方特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入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可以是隐性的文化传统,也可以是显性的行为文化。融入地方文化,不仅是形成并彰显学校特色,更是践行新建本科院校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
服务地方,首要要融入地方。三明学院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大局意识,顺应海西建设发展大势,组织实施《三明学院服务海西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规划(2008—202年)》,全面融入海西(三明)发展战略。一是学科专业调整贴近产业发展需要。根据海西(三明)产业发展需要,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优先发展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由升本时的2个增加到0个,比例为333%;呼应三明市文化产业发展,联合动漫企业,组建海峡动漫学院,在省内同类院校中率先设置动画、工业设计、媒体创意等专业(方向)。初步形成服务海西(三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业、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建设与环境产业和基础教育等建设发展的专业群。二是以项目带动加快学科专业特色形成。通过实施省高校服务海西8个重点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凝练学科专业,汇聚和壮大人才队伍,培育产生了生物化工、植物学、结构工程3个省新建本科高校重点学科。每个重点学科都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其中生物化工学科的“福建省固定床洁净煤气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省科技厅批准建立的三明市首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植物学学科利用三明市丰富的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建成“福建省中药材草珊瑚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所合作的三明市三元区被命名为“中国草珊瑚之乡”。通过将地方特色融入学科建设和具体教学中,三明学院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显著提升。
融入地方是双向的,让地方文化走进校园,也让大学精神走向地方社会。三明学院密切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系,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学校与三明市6个县(市、区)以及福建三钢集团、三明化工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厦工(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中国动漫集团中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组建产业联盟、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共建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决策咨询等,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创造条件。通过与企业共同修订培养方案,共建实验室和教学实训中心、实践基地,进行人才互聘,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实践育人,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适应性。如,根据福建是全国运动休闲鞋生产大省的行业优势,艺术设计专业(鞋类设计与工艺方向)与“安踏”、“匹克”、“36°”等大型鞋服企业合作,聘请企业工程师指导高校学生实训,在大学精神与地方特色实践的互动中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三、以办学定位引领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要处理好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校园文化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精神的、是制度的、也是物质的。以观念形态存在于高校办学定位、校训、校风之中,以制度形态存在于高校各种显性的规章制度之中,以物质形态存在于建筑、设施、景观等之中。校园文化是丰富的,它需要以上述各种形态存在,各种形态缺一不可,同时它又以观念的形式渗透于制度与物质建设之中,是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的重要形式。物质建设如缺少精神文化的渗透,将缺少人文气息与育人功效;制度建设如缺少精神文化的滋养,将是缺少真善美的“冰冷”律令,减弱其实施效能;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如缺少制度文化的保障,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失去秩序,难以实现办学定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认真规划,统筹协调,确保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和教育。
2要处理好校园文化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由于办学定位的差异性,如果在实践中确实以办学定位引领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然造就富有特色、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品牌。但是出众的、高品位的特色校园文化首先要求有科学的办学定位,科学的办学定位既是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条件等特殊的办学实际,同时又必须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能与普世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标准相违背,避免因一味盲目追求“特殊化”,而从盲从于品牌高校的趋同校园文化走向盲从于标新立异的不切实际。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首先体现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理念,然后才是贴近各新建本科院校的自身实际,在深入研究学校办学条件与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建设适合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要处理好文化的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并非无水之源、无木之本,“升本”以前的办学资源、办学经验绝非一无是处;当前高等教育流域流行的高层次校园文化也不是绝对的“万金油”、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继承要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寻找以往办学历史中的有益资源,要及时总结自身办学的经验与教训;借鉴要有选择地吸收古、今、中、外相关领域的优秀文化传统,将其改造内化为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创新要基于历史、结合实际、面向未来,将校园文化建设贴近人才培养目标,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建设不可能一簇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只有在社会变迁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批判、调整和创新,始终保持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在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努力下传承并实践,永葆校园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使其品牌力量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

张宝君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N]吉林日报,202-08-8(A7)

宋孝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培育探讨[J]三明学院学报,202(3)

田建邦浅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王守义,杜喜荣,彭喜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

本 文 由第一公 文网 收 集整理来源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8 14:02:37
上一篇:浅谈开展医院医德医风教育的做法与体会
下一篇:试论中国学校发展的内生机制
网友评论《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以办学定位引领新建本科院校》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