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的互融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本 文 由第一 公文 网 收 集 整 理4

《小学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的互融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bsp;&bsp;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bsp;&bsp;&bsp;&bsp;&bsp;&bsp;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中小学校园,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绿色的春天。在新一轮音乐课程的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应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新的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课程的核心。这种建立学习者本身的基础上,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强调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新课程观,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音乐中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bsp;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西方国家的课程更关注做人的基础、生活的基础。他们强调的是从生活中理解音乐,强调音乐学科中应用的部分。他们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经历音乐学习的过程,最后获得知识。目前,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甚至是惟一动力,学生没有音乐学习兴趣,音乐课程就有可能成为虚设;而当前我们的音乐教学重“双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内容、方式单一,音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出现。如果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连个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了。如果我们的音乐课不能使学生喜爱,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的“音乐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没有意义。我们的音乐教育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观念的原因,也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原因,当然也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原因。其中较为突出的原因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存在着脱离生活的现象。在一则名为《小学生最不喜欢音乐课》的文章中写道“2004年,江苏省团省委曾对278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一项主题为‘你最不喜欢的学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居然是音乐(7.7%)、美术(.2%)和劳动(0.6%)。”音乐课原本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学科,但是竟然被小学生评为“最不喜欢”的学科,成了“众矢之的”。这一结果令专家瞠目结舌。某中学初一的音乐课上,老师和同学们刚欣赏完教材规定的曲子《旗正飘飘》,录音机里的旋律余音未绝。几个同学怯怯地恳求老师:“求您给我们0分钟听听自己的带子(磁带)!”在得到老师的允许后,沉寂了一堂课的同学们立刻亢奋起来,和着谢霆锋的歌声在教室里拍手、跺脚。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现在的中学生好像对音乐课不是特别感兴趣,就是连一些音乐教师自己都承认音乐课吸引力下降了。
&bsp;&bsp;&bsp;&bsp;因此,走进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已经势在必行。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和改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方法,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音乐教学内容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社会生活融合在音乐教学当中,从而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终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育对音乐兴趣培养的关注,必将带来音乐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革新与变化。诸如改革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加强音乐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音乐学习活动;改革教学评价过分偏重知识、强调选拔的倾向,建立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等等。走向社会生活的音乐教学,通过学生对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一定会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学生更学会了“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bsp;&bsp;&bsp;&bsp;二、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术理论依据&bsp;
①审美意识
&bsp;&bsp;&bsp;审美意识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重要意识,而这种意识的重要组成是听觉意识,而听觉意识又主要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但审美的视觉意识在时间是不应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而应体现在学生一生的许多时刻和许多方面。&bsp;&bsp;
②人文意识
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意志、情感、智慧、美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音乐作品中。因此,通过音乐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建立学生的人文意识。&bsp;&bsp;
③创新意识
&bsp;&bsp;&bsp;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以其发挥个性的自由。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是创造的大忌。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的表现,同时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抽象思维。另外还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④多元意识&bsp;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多元意识,首先在课程的构建中应体现多元文化的色彩,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个性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人生,并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表现出来的结果。
&bsp;&bsp;&bsp;2、音乐教学与社会实践生活互融的特点
&bsp;&bsp;&bsp;&bsp;①人文性&bsp;&bsp;不再把音乐视为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②综合性&bsp;&bsp;音乐与艺术、科学、社会、文化多种学科的综合,是一项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探求综合改革的新型教学活动。&bsp;
③创造性&bsp;&bsp;音乐教学与社会实践生活互融活动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体念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3、理论假设&bsp;&bsp;
①教学与社会实践生活互融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而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兴趣,从音乐、舞蹈、科学、社会、文化和学生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以音乐为本的跨学科的探究活动过程,因此,设置综合音乐课程有利于克服当前小学教育课程内容脱离小学生生活世界,改变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僵化的状况。
②音乐教学与社会实践生活互融为成长的学生提供了一方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兴趣,磨砺意志,在实践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探究的精神,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的同时,更加使他们完善人格的形成,
三、&bsp;&bsp;研究目标与内容
&bsp;、&bsp;&bsp;研究目标&bsp;
通过开展音乐教学与社会实践生活互融活动,开发研究音乐教学与社会实践生活互融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在有限的课时内认识音乐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了解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深入寻求艺术教育与人文活动,地区文化认同与多元化、物质环境与精神世界等两类以上事物间的联系点,从而开发出具有丰富性、关联性和严密性特征的音乐课程资源。使学生获得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以及音乐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音乐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bsp;&bsp;&bsp;2、&bsp;&bsp;研究内容&bsp;
音乐教学与社会实践生活互融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它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性学习,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审美、人文、创新、多元和技术等各方面的素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bsp;①&bsp;&bsp;音乐与生活:学生通过音乐与日常生活的连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感受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bsp;&bsp;
②&bsp;&bsp;音乐与情感:学生通过音乐与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的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效果。
③&bsp;&bsp;音乐与文化:通过音乐与文化的连接,增进对多元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
④&bsp;&bsp;音乐与科学:学生通过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比较,提高想象能力,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bsp;
四、步骤与方法
、&bsp;&bsp;准备阶段
&bsp;&bsp;&bsp;&bsp;&bsp;在总结我校音乐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此课题。通过集体讨论制定出课题方案,采用研讨学习的形式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本阶段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和调查研究法。&bsp;&bsp;
2、&bsp;&bsp;实施阶段
实施的实践与研究,探索各具体相关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策略,并进行策略性研究。
①&bsp;&bsp;设计调查研究方法,摸清当前中小学课程学科本位、横向阻隔的现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了解音乐教师的学科特长和业余爱好。
②&bsp;&bsp;根据调查分析结果,讨论制定音乐教学与社会实践生活互融的具体策略。将具体的策略应用与实践中进行实证研究,确定有效的、可操作的策略。即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把行动和研究紧密结婚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bsp;&bsp;
③&bsp;&bsp;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有重点地开展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研讨活动,通过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切实保证音乐教学与社会实践生活互融的质量。
本阶段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3、&bsp;&bsp;总结阶段
全面分析总结,初步形成音乐教学与社会实践生活互融的具体策略,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阶段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做好完善的调查与分析工作
&bsp;&bsp;对我校的四个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了音乐学习兴趣,习惯,心理状态等多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学习对象的状况,了解他们的性格,揣摩他们的需要,接触他们的内心世界。&bsp;
问卷调查结果一
问题&bsp;&bsp;选择
你喜欢音乐课吗?&bsp;&bsp;很喜欢&bsp;&bsp;比较喜欢&bsp;&bsp;一般&bsp;&bsp;不喜欢&bsp;
人数(共50人)&bsp;&bsp;5&bsp;&bsp;24&bsp;&bsp;9&bsp;&bsp;2
&bsp;比例&bsp;&bsp;30%&bsp;&bsp;48%&bsp;&bsp;8%&bsp;&bsp;4%

&bsp;
问卷调查结果二
问题:你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是什么?&bsp;&bsp;选择的比例
不喜欢听音乐,更不喜欢唱歌跳舞。&bsp;&bsp;&bsp;0%
音乐老师不容易亲近。&bsp;&bsp;&bsp;4%
书上的歌曲不好听。&bsp;&bsp;38%
学音乐没什么用。&bsp;&bsp;20%,
总是学不好,没有信心。&bsp;&bsp;28%
&bsp;2针对典型个案和案例创建典型个案资料库。班级中最典型性格的学生,往往也是最影响班级学习氛围的学生,做好这类学生的转化工作将会使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产生很大的变化。我们对抽测结果、平时课堂的观察、德育导师制的摸底工作等多项调查工作进行整合与分析,建立了典型个案的资料库,用以作为设计教案的原始资料,这样设计出来的教案是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更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根据班级调查结果分析班级小气候,以此确定音乐心理健康综合课的选材内容。并不是所有班级都需要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班级羞涩腼腆不善于表达,有的班级脾气暴躁个性过强,这些都需要以学生的状况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来突破其原先性格情感上的不足。&bsp;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bsp;()教学上的收获
&bsp;&bsp;&bsp;&bsp;.&bsp;&bsp;生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学会关注中音乐的情感因素,包括情绪,学生选择听真情实感的音乐和愉悦身心的音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2.&bsp;&bsp;课堂焕发生命力。以前上课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很被动现在课堂非常“热闹”,学生善于并喜欢与老师交流,勇于提出问题。
3教学质量获得提高。在音乐课开展之后,各班的教学效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花在组织教学的时间少了,音乐活动开展的多了,喜欢参与音乐活动的学生了。
&bsp;4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学会利用音乐进行情绪调节,促进情感的和谐发展。通过音乐活动,在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上都有一定的发展。
(2)师资建设上的收获。
&bsp;&bsp;&bsp;&bsp;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bsp;&bsp;
(3)促进课程发展。&bsp;
改变教学与生活化分离的状况,使教学、科研、生活融为一体。--教学既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也是一种"微科研";大多数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新教材,根据教材设计互融问题,编写教案。&bsp;&bsp;&bsp;七、课题研究的经验与体会&bsp;&bsp;
()我们应该努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情景的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学生通过音乐和日常生活的连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感受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bsp;&bsp;
(2)我们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增强音乐的实践意识,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去喜欢音乐,进一步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bsp;
(3)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要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更多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去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的通俗音乐、影视音乐、电脑音乐等内容,让学生学会探索出处理现实音乐生活的诸多实际问题。
(4)重视情感教育的策略:情感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用,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过程。情感是动力因素,它对创造性思维发生推动、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宽松、愉快、合作、竞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善于体验,勇于表现。
(5)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比如去剧场看戏,去看爷爷奶奶的秧歌、腰鼓队表演,去欣赏多彩的音乐会等。
(6)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美感体验。
八、参考文献
[]《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伦纳德•迈尔上海教育出版社
[2]《音乐欣赏心理分析》张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周海宏&bsp;
[4]《音乐生活》音乐教育出版社

本 文 由第一 公文 网 收 集 整 理4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8 13:55:50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是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高职院校多元文化融合与和谐院系文化建设
网友评论《《小学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的互融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