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生活 让品德课堂营造生命的魅力

本文 由第一 公 文网 收 集整 理2

走近生活&bsp;让品德课堂营造生命的魅力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小学&bsp;&bsp;&bsp;罗瑞娟

  &bsp;{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其全新的标准,崭新的教材与生活化视野,成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载体。品德课堂不足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能力,养成习惯,通过课前扩展,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或体现,并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践行,有助于实现儿童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教学目标,让品德课堂教学营造生命的魅力。

   [关键词]&bsp;关注生活&bsp;&bsp;唤醒生活&bsp;&bsp;&bsp;贴近生活

   《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生活中”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实物、图片、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让他们在情景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生活情景中体验,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

&bsp;&bsp;&bsp;&bsp;&bsp;善用生活资源&bsp;关注学生的生活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怎样看电视》这一课时,在课前,我请同学们走访,调查了生活在人们周围的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是什么?在上课时,通过汇报交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看来,由于年龄不同,兴趣不同,人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也是不同的?然后质疑,在看电视的时候,你们与父母常常因为什么问题闹别扭?当你与父母因看电视而产生矛盾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办法吗?通过全班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尽可能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为了进一步深化明理,我用电脑出示课本上的连环画的形式,直观演示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会上,乐乐提出了“应该怎样看电视,看电视对学习有没有影响”的问题,小组同学对乐乐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教师对看电视进行了指导,教育学生对电视节目要有所选择,时间要合理安排。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获得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知识,体验有关道德问题,促使学生把社会道德要求、道德规范,由“他律”到“自律”向转化即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强化自我教育。所以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之源,源于儿童实践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有实效。这样,课程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问题的解决也回归学生生活,有助于其道德品德的发展。

   实践证明,品德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真实的事例,真挚的情感去拨动孩子的心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体现生活,将课堂上的教学生活与课堂外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才更精彩,品德教学才真正起到提高实效的作用。

&bsp;&bsp;&bsp;&bsp;&bsp;再现情景&bsp;&bsp;唤醒生活经验

   道德存在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学生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脱离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品德课教学需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如果教师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定能让学生通俗易懂,更好地达成目标,受到良好的实效。

   例如:执教《走进残疾人》是北师大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友爱残疾人》的第一课时,教学一开始我便打开电脑,邀请孩子们和我一起去欣赏一个优美的舞蹈,随即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一曲优美的舞蹈完毕后,我适时发问:“你们知道这个舞蹈的名字吗?你们觉得这个舞蹈怎么样?你们对表演者了解多少?”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之后,我便揭开谜底,告诉他们这个优美的舞蹈是由二十一位聋哑姑娘演绎的,她们虽然听不到美妙的音乐,却能舞出最动人的舞姿。我接着又问:“那么你们想知道,表演如此优美舞蹈的人她们在舞台之下又是怎样生活的吗?”孩子们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我便抓住时机板书课题:“走近残疾人”。接着,我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周围见过哪些残疾人,对于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全面的地方,我适时补充并用课件将残疾人的种类展示出来,在讲述“尊重残疾人”这一部分,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日本孩子乙武洋匡的照片并讲述他的故事,紧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学习课前收集的有关残疾人(程杰、桑兰、张海迪)以及残奥运动员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并适当进行点拨、提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验结果。可见,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快乐参与课堂活动,实现道德成长。

&bsp;&bsp;&bsp;&bsp;&bsp;贴近生活&bsp;&bsp;使课堂生成更具魅力

   品德课程更强调对儿童生活的指导和提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品德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是最真实的教科书。教学中,教师唯有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才能让品德教学焕发生活的气息,展现生命的活力。

   【案例】执教《生活中的安全》是北师大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生活中的安全》的第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了广州近年来家庭生活出现的安全事故带来的伤害的录像。师问:看到此情此景,悲惨的一幕,你又有何感想呢?生:我们一定要注意家居安全。其次,通过自由讨论。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家庭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容易对安全和健康造成伤害?同学们是否遇到过或者听说过在家庭中发生的安全方面的事故?”通过讨论明确:在日常生活中,用电,燃气,火,水(俗话说:水火无情)等都容易造成对我们的伤害,每位同学都应该具有防范意识。最后,我让学生模拟体验,生活是复杂的,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坏人。这些坏人对小学生来说特别危险,会做出伤害小学生安全甚至生命的事情。同学们通过模拟活动自己体验一下,好好想想,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思考】光说而不去实践,教学就会成为一张空文,毫无意义可言。品德教学要善于链接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使课堂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把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是真实品德课堂的意义所在,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或体现,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触动了他们的情感。通过品德教育去改善,促进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才能使他们的道德认识不断内化、升华,才能让品德教学焕发生活的气息,才能让品德课堂营造生命的魅力。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bsp;200&bsp;十月下总第400期&bsp;&bsp;&bsp;真实:打造高效品德常态课的捷径&bsp;&bsp;作者叶永清

&bsp;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主办2007年0月上9期《小学德育》&bsp;包红心《捕捉生成资源&bsp;演绎课堂精彩》

附:

作者姓名:罗瑞娟

学校名称: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小学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小学

联系电话:3650908368

本文 由第一 公 文网 收 集整 理2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8 13:53:01
上一篇:论新课程理念下中职班主任的教育观
下一篇:浅谈话题作文的创新指导
网友评论《走近生活 让品德课堂营造生命的魅力》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