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美术教育与美育

本 文由 第一 公文网 收集整理6

论小学美术教育与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进行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一种感情教育,它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深刻地打动人们的灵魂,对人们的心灵、行为和语言等施以影响,从而促使人格高尚、完善。用蔡元培的话说是“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美育不仅通过各种艺术美来实践,而且借助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去实践。学校的美育在于培养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各学科都有进行美育的任务,而作为艺术学科之一的美术便是研究美、创造美的,其造型艺术作品都是自然美与社会生活美的再现,它除了对本学科知识、表现技法、形式美法则的传授之外,还包括引导学生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的观察、审美、欣赏与表现。通过美术教育,能提高学生对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人们认识世界总是从感知开始的,对美的认识亦是如此。当人们面对壮丽的大自然或置身于秀丽的园林建筑之中,就会产生优美的感受;若面对巍峨的高山、滔滔的长江、黄河,就会感受到雄壮的美;在社会生活中见到好人好事,就会感受到内心世界的精神美……但是人们要能认识美、发现美,就必须有鉴赏美的能力,而人的鉴赏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经过培养和训练。正如马克思说:“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人的艺术修养、审美趣味有高低、雅俗之分,崇尚、卑下之别。人虽然都能够对周围的事物、人的行为和艺术形象有所感知,但对美的感受、欣赏和爱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固然和年龄、气质、天资等因素有关,但与教育的关系应该说更为直接。美术教育则正是借助充满情感的艺术形象,从感情上打动学生,使之感之以形、动之以情,然后才能晓之以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各类艺术作品都是以其艺术形象来打动观者的,而美术作品则更是以它的形象和直观性,既符合了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又非常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当你站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前欣赏时,立刻会被一个温柔而和悦的形象所感染,一张微笑的面容、一头流淌的长发、一双美丽的手,都会使你感到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妇女坐在面前,以她独有的魅力显示着人的存在。美术就是这样一种以直观形象感人的视觉艺术。人的审美感受很大成分来自人的视觉,即使是人们欣赏舞蹈、音乐、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也需要用眼睛来看,其审美感受才能更丰富更充实。美术教育在各科艺术教育中,以其更为直接的、形象静止的可视性占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以使观者一目了然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寓理以情,以情动人,常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潜移默化来达到审美教育目的。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都是美术家情感的倾注,无论是齐白石笔下的虾、郑板桥笔下的竹,还是列宾笔下的纤夫、凡高笔下的向日葵,都是作者心灵的结晶、感情的凝聚,当你面对这些作品时,那些逼真的形象、亮丽的色彩、鲜明的笔触所给予你的是一种美的情感交流。同样的,如果让小学生去面对这些作品,固然有限于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还并不能达到成年人所能感受到的那么深的理解,获得那么浓的感染,但是却可以在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学生铺一条逐步走向理解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形式美和艺术美的通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结合丰富多彩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多接触和欣赏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各个时期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学生在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等表现手法以及精到绝伦的艺术技巧的同时,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当然,也可以在艺术实践和表现技法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构思、描绘、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美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协调关系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并从中领略到人生的美好和自身的价值。例如:折一只孔雀、贴一幅蛋壳贴画、做一个滚动玩具、画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对事物和艺术作品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使其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并使它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还可以使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逐步得到健全,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事实证明,美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美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教育中,美术作为以美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学科,便很自然地成为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本 文由 第一 公文网 收集整理6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6-09-15 21:19:20
上一篇:如何做一名“四讲四有”合格的党员教师
下一篇: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考核的一些思考
网友评论《论小学美术教育与美育》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