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内涵

本 文由第一公文网 收集整理莲山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内涵


【摘要】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目标、价值理想和价值准则,在哲学层面上是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价值观的辨证统一,融会贯通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的先进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哲学内涵


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党执政兴国理念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回答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的根本遵循,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它历史地扬弃了人类社会的各种价值观,是人类有史以来各类先进价值观的高度集成,其包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价值观的辨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高度凝练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表达的是国家的意志,是党、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表达的是社会秩序,是党、国家和全体人民对现实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表达的是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是党、国家和全体人民对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约束。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相辅相成,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着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国家层面而提出的价值要求:富强,体现综合国力,是人民享有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民主,这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文明,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量尺;和谐,是社会发展状态是否可持续的标志。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写入党章和国家宪法的党的基本主张,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一方面,只有国家真正实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才能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才能更好地奉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实现是社会与个人层面价值目标实现的基础性条件,它犹如金字塔的底面,支撑着社会与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总标杆、引领者,它决定了社会与个人层面价值的取向,这样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决定了这样的而非那样的社会与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取向,引领这两方面价值取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承载着国家的价值目标,又规范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于社会层面而提出的价值要求:自由,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状态;平等,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公正,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法治,是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面对阶层分化,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当下社会,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追求公平正义,在扩大民主的氛围中坚持法治公正,成为老百姓的共同心声,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途径”。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承载者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当社会实现相对高水平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时,它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得以实现,同时社会价值取向在法律和道德上规范和引领着个人的价值准则,使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清晰、明确。

(三)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孕育于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要求,又融入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要求中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个人层面而提出的价值要求。爱国,是每一个合格公民的最基本要求;敬业,是公民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诚信,自古以来,是国人的优良传统;友善,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倡导此层面的价值准则,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与取向中孕育而生,它既要符合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又要遵循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同时,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又融入到其他两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之中,公民立足于国家与社会的价值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因此,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取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三者有机统一,是一个稳固的整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同时实践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的融会贯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概括将中国国情与国际世情相结合,凝练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又与世界先进文明接轨。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

富强,意为富足而强盛;财富充裕,力量强大。早在宋朝苏洵的《春秋论》中便出现富强一词,曰“齐桓、晋文阳为尊周而实欲富强其国,故夫子与其事而不与其心”;民主,是一个舶来词,源于希腊字“ds”,意为人民做主。一般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文明,汉语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现在,文明多指一种社会文化的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而文明一词在西方为“Cvlzt”,源于拉丁文“Cv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和谐,“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诗经》曾提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西方也主张“和谐”理念,如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等。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任务,也是我们党培育和践行“和谐”价值观的实践来源。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夙愿

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发布的《人权宣言》说到“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在中国,自由一词亦是早已有之,庄子的《逍遥游》、《汉书·五行志》等都有“自由”一词;在古拉丁语中,自由即Lbrt,意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英语中,自由即Lbrty,源自拉丁文。可见自由一词用处广泛、意义众多,中西方都有涉猎。平等,现多指“政治、社会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或否认世袭的阶级差别或专断的特权。”平等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西方宗教、理论流派等多涉及到平等问题,平等和自由都是政治哲学的的核心词汇。公正,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意为公平正直。《荀子·正论》中就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则下易直矣”一说,中国古代多用此词形容官员刚正不阿,严厉正直等。法治,意为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与“人治”、“德治”相对,《晏子春秋·谏上九》中有云:“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是一个社会高素质公民的道德要求

爱国,即爱国家,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情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汉纪·惠帝纪》及《晋书·刘聪传》中就有“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以及“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佑之如子。”等关于爱国的句子。敬业,是一个关于在职公民的道德范畴,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应有的态度,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人物诸葛亮曾在他的《后出师表》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了他爱岗敬业的优良作风。诚信,是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范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成言为诚、人言为信”,诚与信最初是分开用的,将其一同使用最初出现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现诚信多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中国历代记录着许多的关于诚信美德的动人故事。友善,是形容对象(多指人)温和、容易相处。在《汉书·息夫躬传》中有云:“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

从词源上来,富强、公正、爱国、敬业、诚信更多的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主是西方文明引进最直接的表现,加之中西方特色都具有的文明、法治、和谐、自由、平等、友善等词汇,将中华传统奉行的“仁、义、礼、智、信”与西方强调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融会贯通,充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有机结合

992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002年,“5·3”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也强调指出:“我们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相互促进,相互联系,是统一的整体。立党为公是执政为民的前提条件,执政为民是立党为公的本质要求。202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深入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当今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兴国的本质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要求,只有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才能促进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进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因此,“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推行使人摆脱异化社会关系的奴役”;“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是社会主义、照搬外国经验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价值共识,是党执政兴国的核心理念。我们党宣誓的“立党为公”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没有任何的私利私求可言,其核心是“公”字,归根究底此“公”是就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路径便是实现国家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社会走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们党宣誓的“执政为民”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执政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其核心是“民”字,此处的“民”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相互贯通,有机结合,党的执政理念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指明道路。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sp;

本 文由第一公文网 收集整理莲山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6-05-18 14:52:28
上一篇:行政审批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老干工作
网友评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内涵》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