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助”走向“自助”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以及学生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归属问题再次被提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讨论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获得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赞同,但如何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现阶段课堂教学的难点。试图从由“助”转向“爱”、由“爱”转向“迷”、由“迷”转向“专”三个方面来探讨学生应该如何实现自主学习。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激发潜力

在语文教学领域对于如何“学”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不过在笔者看来,不少人还是在打着助“学”的旗号,坐实牵“学”之名。其实,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将来的高考,乃至未来的人生之路,学习的主体永远应该是學生。为此,笔者陋见: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实现从“他助”走向“自助”。一、由“助”转向“爱”,凸显学生内在驱动力

点击相关网页,看到的都是“助学”“导学”“让学”“引学”这些时髦的词汇。这些时髦语透露的信息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学,看似是一种先进的做法,背后存在着一些隐患。

首先,教师的“助学”很容易变成“阻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表现木讷,教师自答,然后告诉学生怎么答。很明显,这样的提问没有什么质量,这样的提问无异于“天问”,学生无法回答。长此以往,出于好心的“助学”就会变成事实上的“阻学”。

其次,教师的“助学”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在上述现象中,教师的提问实际上挫伤、阻止了学生的学。于是,教师的提问自然是石沉大海。紧接着,教师也只能再次现身“打圆场”,极其无奈地“自问自答”。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极大的依赖性,他们会在潜意识中形成教师会说答案的认识。

对于这种现象,必须用一个字解决:爱。只有学生真正爱上了学习,爱上了每一个学习对象,“教”才会有效果,“学”才会真正有效。为此,如果要讲“教”在“学”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使学生真正有“爱”。例如,学习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真“爱”唐宋诗词。在这方面,教师可以进行鉴赏示例。示例主体可以是教师自身,也可以是国学大师或诗词名家。从“教”“学”的联动效应出发,教师的完美示例非常重要。因为,“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共同生活在一个场域之中,他们的关系如何直接决定了教学效率的高低。为此,教师就要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吸收不同时期诗词评论界对学习对象的鉴赏成果,并转化为个性化的表达。为了激发真“爱”,教师还要授予学生“爱”上诗词的拐杖。例如,引导学生学会用想象融入诗词鉴赏,让学生驰骋于诗词意境之中,与诗词文本、作者、鉴赏者等进行不同样式的“对话”。让学生在多向“对话”中丰盈对诗词的认知,不断体悟诗词的美。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诗词写作知识,让学生在仿作中加深对诗词的真“爱”之情。二、由“爱”转向“迷”,激发学生强烈聚心力

其实,对于学习而言,仅有“爱”还远远不够。聪慧的教师总会先人一步,继续深思学生“爱”学习之后的事宜。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们常常满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之“爱”,至于有“爱”之后的后继学习则少有密切关注,更不用谈提供适宜的指导了。为此,关注“爱”之后的“行”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在笔者看来,让学生从“爱”走向“迷”,是一个必经阶段。在字典里,对“迷”的解释是: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为此,“迷”要比“爱”高一个层次,为人师者则要竭尽全力,让学生成为对学习有“爱”的人、着“迷”的人。

对于学生而言,首先要做的是“沉心”。客观地讲,古代诗词是一种不同于现代作品的文学体裁。学生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对诗词含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例如,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学生需要对诗中的词语“暝”“浣女”“春芳歇”“王孙”有一个准确认知。之后,才可以进行鉴赏活动。接着,学生还要对诗词的语言表达习惯有个基本认知。以《滕王阁序》为例,“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中的“襟”和“带”,不能理解为名词,此处是意动用法。

其次,要跃升到“醉心”状态。对学习的“迷”要上层次,就必须促动学生“醉心”于所学内容。以诗歌学习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诗歌鉴赏为己任。按照诗歌鉴赏的基本路径,口里要有诗歌性质的吟诵,脑里要有诗歌意境的闪现,活动中要有师生、生生之间的鉴赏交流,课后要有拓展性阅读等。有了这些层级的运作,学生会真正成为诗“迷”,也就为进一步的诗词鉴赏铺设了良好的基础。三、由“迷”转向“专”,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迷”上了学习,这是可喜之事。但是,仅有“迷”还不够。如果之后缺少深入学习的有效路径,那么“迷”也会成为虚妄。为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专”的本领。

在当下开放式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一些开放的情怀和举措。例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之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自主研习诗歌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手中的纸质和网络传媒,搜寻李白的生平、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关想象的艺术、各类评论家的鉴赏文章等。还可以多听听同学的理解,在水平最为接近的鉴赏之中获得启发。总而言之,教师大可不必沿袭之前“大包干”的做法,而是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教师有意或无意中划定的鉴赏圈子,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邂逅”更多的鉴赏发现,收获更多的鉴赏路径。

诗词鉴赏确有难度,这是共识。教师的友情相“助”,确有必要。但是,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这种“助”有时会成为一种阻碍。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感悟,极力倡导学生要学会“自助”。只有将这种“助”做实了、做好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才会有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岳美艳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3,(9)

[2]张世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6,(0)

[3]陈月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策略[J]文学教育(下),207,(2)

作者简介:魏百颖(979—),女,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文章来源于:语文教学之友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50:06
上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仿写与作文教学探析
下一篇:文言教学“为”的艺术
网友评论《从“他助”走向“自助”》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