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诗歌情境 提升审美意识

摘要:《离骚》是高中语文的代表性篇目,以《离骚》一文教学为例,指出从背景到结构再到思想的全程指导,教师需要做到张弛有度,以期达到使学生融入诗歌情境、提升审美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结构;意象;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数时候都要面对一些经典篇章,对这些篇章进行学习,是语文课堂的重点。对于教师来讲,应当以篇章为媒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通常情况下,由背景、结构到思想的层次分明教学法,会让这种能力培养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对于《离骚》这篇选文而言,因其社会责任感之强烈、历史使命感之突出、忠君爱国思想之迫切,使得文本彰显出奇特的魅力。特别是对虚境“求女”“神游”的描写,可谓奇之又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到诗歌情境中去,有利于提升其审美意识。一、逐步进入是背景介绍的良方

首先,教师要从解题开始,使学生对“离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将“离骚”二字解释成“遭遇忧愁”是比较准确的,而若想对“离骚”二字产生更深入的体会,学生还需要对“楚辞”加以了解。“楚辞”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最初传布于长江以南,后来通行于全国,这一艺术形式破除了《诗经》偏向于四言的通常规制,更加灵活地应用了“兮”“些”“只”一类语气词,《离骚》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当讲述完诗题之后,教师可以从篇首四句延伸开去,向学生讲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本诗的创作背景等内容。诗作开头写“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教师联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使学生了解更为详尽的资料,指出屈原的身世之显贵,明确这是其忠君爱国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接下来所说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让读者对于作者生活的年代有了更多的了解,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在屈原成长的年代,楚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到了楚怀王时期,宠信佞臣靳尚等人,最终客死秦国。其后的顷襄王依然宠信佞臣、朝政不举,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屈原的处境可想而知、心境亦可想而知。二、结构分析是思想探索的基础

首先,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确教材中所选的乃是诗歌的一部分,《离骚》全文在规模上较为宏大,可谓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长篇佳构,该诗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基本线索,阐述了作者的崇高理想与俊爽品格,从品格之优异,到受詈陈辞,再到叩阍求女,以及最后的决心殉国,一直贯穿下来,其内心的孤独之情、矛盾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教师还应当使学生理解《离骚》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性,意识到正是这种独特性才支撑了本诗的特殊结构。作者在面对极为险恶的现实环境时,却可以始终不顾“惮殃”的凶险,出于“皇舆之败绩”的拯救心理,“虽九死其犹未悔”,这种忠正亢直的精神贯穿于全篇,使文章结构增色不少。

最后,《离骚》在创作时长于编织象征,而且综合了比兴等表现手法,使得这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类喻经典范例。讲至此处时,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对此类知识多些了解,如引入王逸《离骚经序》里面的话:“《离骚》之文……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学生会更清晰地意识到,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的不同点在于后者的比兴往往静止化、片段化,而前者则更成系统,更加连贯,无論历史还是现实,神话或者人世,都能聚拢于作者笔下,构建形成象征意味极浓的比兴群。三、思想探究不能顾此失彼

对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来说,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境界往往不是用只言片语可以概括的。亦不可以认为作品中只包含唯一的一种思想,事实证明,越是传承既久的作品,越具有咀之不尽的意味,其思想的丰富性是可以常挖常新的。《离骚》作为中国诗歌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非常值得关注。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应当是一个持续性、多元化的过程,要避免过于限制学生的情况出现。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进行恰当的提示,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逐步领会作品之中所包含的几种主要思想。比如其忧君爱国思想,学生会意识到,我国古代忠君和爱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种情感,屈原所处正是秦强、齐富、楚国地域辽阔的时代,可谓是鼎足而三的状态,秦国却派丞相张仪用计谋使楚怀王客死异乡,楚国新君依旧不能扭转楚国之危局,屈原因此直言希望国君以史为鉴,走向“美政”的目标,并在《离骚》中几番表明政治的不够修明,并提出“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的论断,这是屈原以古来明君的功绩,对楚王提出殷切的期盼,希望楚王可以将“三后”当作榜样,选贤举能,治国理政。与此同时,屈原还认为是奸佞的蒙蔽才让楚王无法听见良言,他直斥同僚的巧言令色,戕己误国。在君不明、臣不正的情况下,屈原的精神显得格外可贵,“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在屈原看来,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是非常宝贵的,且并不因众人的萎绝而自暴自弃,因此也便让心中的悲愤之情与日俱增。再如其忧生思想,在诗歌的起始部分,作者述及宗祖、生辰等,表明了自己的身世之异,德行之高,这给其忠君爱国思想奠定了情绪基础,而教师需使学生意识到,忠君爱国思想并不是本诗的全部,其背后的忧世伤生思想同样值得关注,作者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以江离、辟芷等作为加强修养的象征,同时作品里面还显然流露出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人生易老的惶惧,像“恐年岁之不吾与”“老冉冉其将至兮”等句子再三出现,人生、道德、时间、修养等一系列词汇错综纠缠在一起,让作者的忧生思想表现得有余不尽、缠绵悱恻,并全面支撑起了作者的忠君爱国思想。

教师还需要引领学生注意到,《离骚》一诗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那种“上下而求索”的忧患意识,即作者屈原能够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君王不明、臣子不贤,让其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再加上“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的现实窘境,即使亲如女嬃,也不断地埋怨自己,于是屈原在作品中写了“神游”一段,这是对现实的补充,是在虚境中的继续探索,这样的探索升华精神同现实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巨大反差,增加了本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进行高中语文经典篇章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到这一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既要给其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引导,也要让其有充分的自主空间。本文以《离骚》为例所探索的从背景到思想的指导方式,正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生发,希望可以为高中语文经典篇章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罗宇颂也说屈原之“离骚”[J]西部素质教育,205,(2)

[2]李雅琦《离骚》辩说[J]赤子(上中旬),205,(6)

[3]孙春艳,李耘中国古代文学家与流派综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4]韩飞经典文本可以这样读[J]语文教学之友,207,(7)

作者简介:杨之龙(978—),男,安徽省定远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文章来源于:语文教学之友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50:05
上一篇:中学作文训练命题的基本模式与方法浅探
下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仿写与作文教学探析
网友评论《融入诗歌情境 提升审美意识》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