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海淀学校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选择,信息化不只是一种手段,而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路经。借助技术的手段,面向未来、重构生态已然不可回避。

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推动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不得不引起重视,海淀区启动了未来学校建设计划和发展战略,陆续有24所学校在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时代学校发展的路径。

这些探索涉及到学习空间布局、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弹性的组织形态等等。每一所学校不同的做法与实践,在信息化时代洗礼的今天,其重要的意义足以纳入史册。创新教室布局加强非正式学习区建设

把千篇一律的教室变成智慧灵动的学习空间,把单调乏味的学校建筑打造成温馨宜人的育人环境,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连接在一起,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取消了传统的行政班级教室,建设了匹配课程特色的学科教室,集“讲授区、自学区、研讨区、操作区、仪器区,上网学习区、阅读区、教师工作区”八大功能区域为一体;突破了时空限制,让O2O学习成为可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创新型教室的价值。首师大育新学校以课题引领,进行学校办学的特色创新,形成了艺术审美教育中心、课程建设研发中心、科技创新教育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来推进项目建设。

农大附小的学生工作室模式,社团作为STEAM课程的实验实施基地,进一步开发优秀学生的潜能。通过混龄、跨学段的组成方式,随时都可以到工作室进行机器人搭建编程等项目的训练。农大附中以课程为基础,在空间上逐渐形成八个中心和三大区域,三大区域包括学习空间、创意空间、生活空间。泛在多元的学习方式

未来的学习方式将趋向泛在多元,学生可采用游戏、创造、设计、体验、旅行、表演等方式进行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万泉小学构建了绿色生态课程,倡导学习回归生活,强调自然、社会和人的有机统一。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充分利用O2O(线上线下)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改变教学方式,开展混合式学习。交大附中的整体课程架构设计,其中拓展课程包含四种类型:一是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二是新兴学科知识的拓展、三是交叉学科知识的拓展、四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实践。首师大附小围绕着“我们培养的不是学习的对象而是掌握学习的人”开启了学习方式变革探索。玉渊潭中學配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和可以追踪学习者详细的学习状况,跟踪评价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效率、所用时间以及该学习者的弱点和困难所在,为教师指导学习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北航附中以“数字化学校管理系统”“教学云平台”等理念引领学校核心软件的发展,采用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北医附小构建了“灵动课程”体系,其思维能力提升是全国级课题项目,学生学会了思维工具,这些工具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体系

重新审视传统学科分类,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个体生活和核心素养为基础,打破学科的固有界限。过去,教材是学生的整个世界;将来,整个世界都会变成学生的教材。

八一学校开设了多类别的跨学科课程、多模块的工程类课程,应对项目学习方式的变革需求。五十七中融通初高中的教学内容,开展+3四年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五一小学着眼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打破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自主开发了融合性课程。六一幼儿院运用STEAM教育理念,在教与学的内容与方式上进行了变革,融入科学、语言、数学等相关领域,在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方面进行了多样的探索与实践。弹性融合的组织管理形态

未来的学校将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年级和班级的管理体系,更多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加强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之间的衔接,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精准管理服务,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

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实行分布式管理,实施选课走班,取消原有行政班。全员参与日常教学的决策、管理、执行,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十一学校实施分布式领导管理模式,师生共同梳理取消行政班后的年级管理事务,设立了导师、咨询师、教育顾问、课程管理(选课排课)、诊断与评价、小学段与研究性学习、常规及自习管理、自主管理学院、出国课程管理等9个项目组。

未来在远方,却也在脚下。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让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富有个性化,未来人的生命才更加丰富、立体。海淀教育人崇尚“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大教育理念,未来的海淀教育将继续深化综合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摘编自《“未来学校”的海淀印记》

文章来源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49:34
上一篇:完善区域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 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
下一篇:乐动心声:跟随微信公众号微学习
网友评论《信息化时代海淀学校的变化》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