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师素珍

摘要: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是目前高校本科生教学的重要举措。本科生导师制重建了师生学习、科研和生活交流的互动空间,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导师科研梯队建设的后备力量。当好本科生导师应当“粗中有细”、“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师生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674-9324(208)7-022-03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4世纪末的牛津大学,由英国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倡,旨在为学生指明研究方向、提高思维能力。到9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普遍采用导师制。20世纪上半叶,美国部分高校也开始采用导师制。我国于937年首先在燕京大学引入了导师制。938年,竺可桢任职浙大校长的时候,也推行了导师制,效果很好。进入2世纪之后,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开始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与传统的单从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教育模式相比,本科生导师制树立全面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和学生积极主动作用,本科生导师制是当前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从205年开始立足自身特点实行科生全程导师制,经过两年的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初见成效,为本科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本科生全程导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想教育方面

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给予指导。关心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定期进行互动交流,对于思想上的弯路和偏离尽早地给予纠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学习和生活方面

对于刚入校的同学,主要目标就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感受到有人关心、有人指导,感受到大学的温暖,即以指导学生的“修身”为主;在后续的大学生活中,要逐渐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逐渐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建立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对学生选修、辅修第二专业、考级、考证、保研、报考研究生等方面的意愿也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指导,即以指导学生的“修业”为主。因此,有的院校把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五导”——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意义

以往的本科教学有三个弊端:()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启发;(2)师生关系上重礼仪,轻友情;(3)教学效果上重传授技术,轻人格培养。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正好可以弥补这些缺陷,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后,学生挂科现象明显减少,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科生导师制重建了师生学习、科研和生活交流的互动空间

导师制将从前“教与学”的师生课堂关系拉近到了“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辅导或班主任完成,主要采取面上说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个体教育的较少,而任课教师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很少或者没有。导师制的实施,使师生接触的机会增多,教师的影响面得到充分发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师生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学习,也可以是生活,甚至是未来的理想,交流的空间更为广阔,导师和学生的交流中不仅传输了知识和技能,也传输了行为品格。导师与学生见面的地点也更为灵活,可以是导师办公室,也可以是宿舍,也可以是校园的花园里,或者是咖啡厅里……交流的环境既轻松又和谐。在密切的交往之中,导师的学识、阅历和气质时时刻刻地感染学生,学生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信其道”而“安其学”,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圍。本科生导师制弥补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促进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健康发展,是高校思想工作的创新。在同一导师指导下,本科生还有机会与博士生和硕士生一起做课题,一定程度上博士生和硕士生也起到了导师的作用,从而创建了“蜘蛛网式”交叉互动的教学新环境。

(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虽然大多数已经进入成年,但是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仍然不足,心智还不够成熟,思想情绪缺乏稳定性,这些因素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由老师进行引导。长期以来,对本科生的培养都是基于以年级为基本单位的辅导员制,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班主任制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班级授课制,这些形式基本上都是“一对多”、“大锅饭”的形式,对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发展起不到什么实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管理相互脱钩,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交流。而导师制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的对象就是学生本人,由传统的“管”变为“导”,更具有针对性,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中导师帮助学生系统地规划大学生活与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导师对学生的品格和特点更加了解,从而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和人生目标,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同时有导师的监管,使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动力。(2)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健康发展。中国大学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了学生品格的发展,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都非常活跃,但是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易于情绪化。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及时地对学生存在的心里问题进行疏导,鼓励其理性地看待问题,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导师不再是单纯的授课,而是真正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综上所述,与辅导员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班主任侧重于班级集体事务相比,本科生导师制更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导师往往专业背景雄厚,理论基础扎实,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之后,学生较早地有机会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工作中,减少了本科生学习的盲目性,缩短了本科生从知识学习到科学研究的路途,他们的科研潜质也被更早地挖掘和发展。学生在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的过程中,仅靠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的,于是便会努力地查资料、寻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视野逐渐开阔,这实质上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过程。

(四)本科生导师制成为导师科研梯队建设的后备力量

导师制的实施,使本科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到有专业背景的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本科同学更早地进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早地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从而为其开展科研提供了更为宽裕的时间,激发了更大的科研自主性和创新意识。本科生导师制将教师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探索型,不仅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受益颇多,也为导师更好地选拔具备科研潜质的学生提供了便利,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和科研的梯队建设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怎样当好一名合格的本科生导师

(一)导师指导本科生应当“粗中有细”

大学里面导师对学生的把握不同于高中和初中,应当侧重于宏观把握,导师的主要作用是纠偏,而不是事无巨细,要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成长空间,但是对于具体科研方向和细节则需要导师细心把握,正所谓本科生导师在工作中应做到“粗中有细”。

(二)导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应当“因地制宜”

本科生大多数来自不同的地域,背景文化和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学术水平差异也很大,导师应当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能力制定合适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方式甚至采用创新的形式开展导师制工作,因此导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三)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应当“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师生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面对面交流,博客、微信、QQ等工具都可以随时随地交流和互动,交流多元化的同时也给老师带来了挑战,要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变化。本科生导师制主张创新性、反对维持性,强调以发展的视界、批判的眼光和探究的精神对待知识,导师要具备传递品德、思想和知识的能力,才可以较好地担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所以,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愈来愈精深,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完善我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议

(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导师的责任和权利

由于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的不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缺乏切实有效的细则来保证导师制的规范化运行。另外,导师的责任和权利范围定位不够清晰,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之间工作重叠的现象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来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以确保导师制工作有章可循。对于导师的责任,可以实行人事处、教务处和院系的联合考评,使每位导师明确自己的“责”。其次,要赋予导师权利,除了写指导评语外,导师应在学生的评奖、评优、党员发展、研究生免试推荐等方面享有一定的权利。

(二)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导师对工作的热情

本科生导师多为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已实行导师制的多数高校中导师“义务劳动”的成分更大一些,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就难以充分发挥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可以设立优秀本科生导师奖励基金,对导师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导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也可以在教师职称评定时适当考虑给予加分,这样就使得导师时间和精力愿意往导师制工作中倾斜,从而促进导师制的发展。

(三)补充导师队伍弥补师生比不足的问题

面对本科生导师制中师生比不足的问题,可以聘任优秀硕士生、博士生或者是聘任学校管理干部担任副导师,也可以吸纳校外资深专家或者是身体健康的退休老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从而扩大本科生导师队伍,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结论与认识

本科生导师制注重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和教学相长,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目前高校本科生管理與教育的有效方法。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已初见成效,但是也存在诸如经费、师资、考核和激励机制等众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及时总结经验,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制约导师制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高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46+2

[2]高志凯,王定君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内涵和实施意义——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75-77+0

[3]刘儒德,唐澈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与建议——基于对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的调查[J]高等理科教育,20,(6):06-0

[4]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5]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5-7

[6]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7]高志凯,王定君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内涵和实施意义——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75-77+0

[8]闫瑞祥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3,(2):73-76

[9]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5,():76-78

[0]陈远明,黄维宪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与作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53-54

[]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3,():53-56

[2]付晶姣牛津大学导师制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6,(7):595-597

文章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49:30
上一篇:信息化支撑学校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探索
下一篇:互联网+学校、集团、集群 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和均衡
网友评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