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易振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河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创新创业人才的要素特质角度出发,结合农科类学院创新教育现状与问题,探索基层农科类学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并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9文獻标志码:A文章编号:674-9324(208)7-005-03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很大成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了学生就业创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高校不够重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落后,与学生专业教育脱节,跟社会现实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教学方式方法落后,针对性不强;实践机会偏少,指导帮扶跟不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而在部分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真正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现在,许多高校实行了校院两级管理,学生培养的工作由学校牵头、学院具体承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由学校架构,具体的推动、实施由二级学院负责。针对存在的问题,我根据自己在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工作十几年的情况,对农业高校农科类学院在培养具有农业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并相互促进。

一、农业高校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农业高校扩招以来,农科类二级学院为扩大规模新增了一些相近的专业,师资相对不足,而人文社科类公共课师资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农科学生生源情况较之以前同质化趋重。由于农科类的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训练,过于强调专业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见解,创新精神和思维等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忽视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专业知识过窄、思维方式老化、独立思考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导致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概述

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该校提出了“一体双翼,两段双强,四分双需”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2]即围绕学生课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建设,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同时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专业教学特点,针对低年级和高年级进行分段教育。督促学生学好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动手能力训练。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给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农业高校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成效

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构建。创新是人的一种内在素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能力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创新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使其潜力得到开发,智力获得发展;另一方面要进行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意志力、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创业教育以提升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从整体上看,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十字型”特征。[3]从纵向维度看,创新创业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分年级、分专业制定目标,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和方法,进行全程跟踪教育。从横向维度看,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结合学校、家庭、企业、社会,进行系统性教育,构建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体制和机制。

2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实践路径。①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素质是大学生的首要素质。这要求我们在日常教育中,不断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认识到,有志青年要想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必须端正态度、明确担当、积极向上、富于创新,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农学院在新生一入校就进行“学农、爱农、惠农”的专业思想教育,特邀知名教授和校友作报告,安排新生参观百年农大校史馆和中原农业文明博物馆,开展学科及专业介绍;平时经常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到校作人文社科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报告;开展“科技文化节”、“金秋书画节”、“弘农”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中华农业文明,培植学生爱农的文化基因;每周开展“指路明灯”教授导航活动;实行“全员导师制”,从本科生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由每个学生自己在专业内选择导师,进一步加强师生间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个人情感上的交流沟通。通过全方位、多渠道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农科类学院应以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课程为中心,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要围绕核心内容进行,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把课堂内的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农学院每年都要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通过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通过部分海外研修归国的教师在重点班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等拓展教学内容。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当前,教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更多地使用积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小组协作等方法,营造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学习氛围。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积极运用信息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新方法和新工具,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如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农学院通过学生参与的教师考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教学观摩、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并促进教学内容上的不断更新。通过改造、新建多媒体教室等教学硬件设施,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通过教师教学方法和技能的不断革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流程再造,引导了学生学习方法、方式的创新。④加强实践育人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而大学生创业所具备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农科类学院应围绕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生产劳动三个环节加强实践教学。主要做法如下:一是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切入,整合优化实验项目,增加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二是重视实习实训环节,把教学科研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此外,农科类学院还应围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实践育人的形式。农学院在实践教学上一是吸收学科新知识、新内容、新技能,优化实验项目,积极改造升级基础实验室,开放一些学科、平台实验室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二是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在重要节点,安排学生直接到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甚至安排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去。如在中牟县万滩基地为农学类班级每班划出几分地,“承包”给班级,给他们种子、化肥和农具,由班级自主生产管理,最后依据作物收成的质量、产量和效益做出总结考核。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暑期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及学生共同制订翔实的计划,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⑤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助推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农科类学院应制定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一是打造政策平台,出台创新争优的相关奖励政策,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计入教学工作量,同时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入学分,加大对创新创优成绩突出者的奖励。二是打造宣传平台,邀请著名科学家、企业家、学者到校讲学,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事迹、分享感受与经验。三是打造“竞赛”平台,以“挑战杯”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为切入点,加大投入。四是打造“自助”平台,鼓励支持更多学生自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活动。五是打造“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相关的教学实验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六是打造“孵化”平台,筹集专项资金,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立项及评审,支持可行性强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实施。农学院制定并实施了《农学院创新创优实施方案》,奖励内容涵盖了从教师到学生,从教学、科研到社会服务,从学生活动到论文、成果等,极大鼓舞了师生干事创业的斗志。近几年,不仅每年都举行院士报告周活动,平时学术活动也频繁开展,袁隆平、杨叔子、尹卓等大家也与学生进行过面对面交流,每月均邀请知名企业家、校友给学生做报告。大力宣传、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近5年在省级赛事上获金奖4项,国家级赛事上也获得金、银、铜奖各项。鼓励学生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协会、“农业创想家”等自组织,拨出经费支持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农学院推进“全员导师制”,使学生尽早接触到老师的科研工作,充分利用学院以“20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为首的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开展科研创新,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设立专项经费,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RCT计划),开展对成熟高、可行性强的项目进行资金帮扶。⑥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易,只有将以上举措产生的成果展示给全体师生,方能提振信心,砥砺前行。一是仔细梳理、总结成果。二是将其实现的路径展示出来。三是选树出最具代表性的集体和个人、用最好的荣誉和成果来激励大家。农学院近年来的学生考研率近40%,其中半数以上考取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个班级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个社团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团”,人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王灵光团队的作品荣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王灵光先后当选“2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获第十七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温振被评为河南省“十佳大学生村干部”,荣获“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受到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被选举为省九次党代会代表。农学院在学生毕业季,举行“我的选择和奋斗”先进典型报告会,宣传考取重点大学研究生及较好就业创业学生的典型事迹。平时,则请回近年来的杰出校友作报告现身说法。2004级学生温振毕业后考取大学生村干部,带领村民建蔬菜大棚致富,被群众认作致富的领路人。2007级学生王灵光从流转土地开办种植专业合作社起步,至203年9月,在郑州注册成立了河南甲加由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结构,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在他们的示范下,一大批有志创业的学生在校内成立了项目小组,出校门加入了创业队伍。如在读博士吕伟增的实体项目《“联莲看”互联网+莲藕项目》获得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如2008级学生杨冲亚走上流转土地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创业之路。

四、农业高校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农科类学院还需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融合。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教育方法改革平台;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样性学习资源;加强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素养;积极推行混合式新型教学模式;建设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实现教育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的全面创新变革,达到以“教”的创新变革促“学”的创新变革。

2农科类学院还需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刚入大学时,还不了解大学课程,更谈不上感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就让他们选择专业,并灌输就业的观念,就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和视野。农科类学院还需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不管是政治家,还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都需要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不是单科知识。”农科类学生更需要跨学科的广度及批判思考的涵养。这样的培养需要学生改变被动接受信息的习惯,转而学习自己进行思考,面对批评时要提出并辩护自己的论证。

3农科类学院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世界趋势,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农科类学院也理应将“培养造就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作为自己的追求之一。不仅需要办学理念的国际化,还需要管理的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授课内容的国际化,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备全球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5]36号

[2]彭文博,尹新明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人才培养,202,():65

[3]陈玲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556-558

文章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49:08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家电组装与维修优质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网友评论《农业高校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