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刘念

摘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借鉴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关于媒介融合的话题已成为当前传媒业的热点话题之一,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改变着媒介市场的生态,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新型传播格局,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研究其发展脉络、对其进行辩证分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媒体的接受与影响、媒介融合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674-9324(208)7-0064-02

一、媒介融合的涵义

媒介融合是一个“舶来品”,它是一个含义复杂的复合性词组,其中“媒介”所指可以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理解为传递新闻与信息的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而“融合”(Cvr)一词最早起源于自然科学领域,有科学家以此指光线的汇聚,后来气象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也开始使用该词汇。“融合”(Cvr)用于大众传播领域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发展起来后,一些行业专家用该词说明计算与通讯系统的融合。

二、媒介融合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影响

(一)媒介融合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学习渠道

利用新媒体各种技术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传统的教学方式属于单向传播,即教师单项传授知识,师生双向互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低,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无法与学生需要的知识、兴趣点相一致,而新媒体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点。首先,互联网速度的加快和学习资料的丰富便于学生主动查阅、学习、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学生可以轻松地从互联网上搜索到海量的学习资料;其次,网络课程的风靡将学习的主动权转交到学生手里,教师、学生都可以是传播的中心,也可以是传播的受众。

(二)媒介融合为青年大学生广泛了解社会提供了便利

根据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XXX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媒体上传播的信息,大学生最喜欢浏览的资讯类别中,选择“新闻资讯”和“娱乐资讯”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2%、78%。在大学期间,青年大学生的身心迅速发展,对于外界社会也更加充满好奇,对于正处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学生来说,新媒体提供了比家庭、学校更为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更多地了解社会,包括社会层面、群体层面、个人层面的各类知识,进一步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

(三)媒体融合的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创造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90后”的青年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极为丰富,而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发挥和施展在新媒体出现后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大学生的创意可以外化成为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并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推文等方式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上,引起其他受众关注、转发、分享,形成新的舆论点,发表有独到原创意见的人也会获得其他受众的肯定和鼓励,成为新的传播热点。根据在广州市高职院校发放并回收的50份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对于媒体融合环境下产生的信息,9%的学生选择“先判断,再接受”,学生现在不是一味地单向接收教育工作者传播的知识、信息,而是会通过媒介主动搜索、获取新的信息,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判断力,对于新的信息、意见会选择先判断再接受。

三、媒介融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弱化教育者的权威地位

媒介融合趋势的出现影响了教育者的权威形象,受教育者通过媒体获取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和资讯,并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做出判断和评价,这就使得受教育者不再完全按照教育者的指引、建议,而是做出自己的判断选择。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日异月新的媒体形态时很难适应,也因此获取的信息总是滞后于受教育者,即当他们向受教育者讲自己了解的信息时,受教育者往往早已知晓。学生(受众)面对接受到的信息与官方渠道相违背的情况,学生有如下选择:通过5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如果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上看到新闻信息与主流官方媒体相背,50%的学生会自己做出判断,44%的学生选择相信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还有5%的学生选择相信自媒体的观点。

(二)媒介融合趋势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源”,使“信源”偏颇或失真

由于缺少信息监管和大众媒介素养不高,导致自媒体为了迎合公众好奇心理和社会诉求,抛弃社会责任的追求,将精力集中在负面消息上,有的甚至歪曲事实、编造消息,社会舆情失真或放大,这种信息在互联网中飞速传扬,无疑会使得成长中的大学生混淆事实、思想误植、行为误导。传播学中“把关人”(tp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34%的学生会有意识地分析通讯软件例如微信、QQ上传播的信息,但是微信自媒体的趋势越来越强,自媒体传播的信息个人倾向比较重,受众在阅读相关内容时需要提高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有50%的学生选择“会想一想,但不会去探究”,信息传播的海量化,学生对媒体传播的信息有初步意识去辨别,但是由于信息的信源复杂,导致增加了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难度。

四、媒介融合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体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学者李维斯于933年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提出来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媒介教育的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媒体的运作流程、采编方式、舆论导向等媒介素养类知识,结合各高校的师资力量,是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借鉴和开辟各种媒介阵地,建立舆情发布和引领策略

设立舆情收集分析处理中心,及时有针对性地点评舆情,化解负面舆情和澄清不实舆情,充分利用受众心理体验,加强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研究,教育者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形成一个广泛参与、有序互动的舆情环境。

(三)传播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要有创意,紧跟大学生的关注点

搭建信息交流和意愿表达的互动平台,对不同的声音要接纳和引导,实现其充分表达和自由讨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平等的交流,让言论互相抉择、净化和纠错,让媒介融合体现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魅力。只有这样,以微信为代表的媒体“微力量”才会凝集成为一股思想的强大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的水平和层次。

注释:

()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陈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8

(2)克劳斯·布鲁恩·延森著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陈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4页

参考文献:

[]王涵美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特点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学院,2008

[2]王鸿涛探析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前景[EB/OL]人民网,http://dppl/GB/40628/5839543htl,204

[3]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4

[4]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

文章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49:03
上一篇:大连交通大学《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实践探索
下一篇:浅谈本科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网友评论《媒介融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