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教师的校本培养策略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的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然而,职业学校在教师的补充与培养方面,尚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一直很难突破。本研究从校本培养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合作教研、合作学习、合作攻关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水平,促进教师成长。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成长;校本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674-9324(208)7-0023-04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的补充与培养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然而,职业学校教师的构成状况并不理想,补充与培养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政策和现实层面,已经制约了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那么,在当前情况下,职业学校自身该如何在教师的培养与成长问题上寻求突破呢?这正是本文要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一、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困境

关于职业师资的培养问题,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把教师送出去”。即把教师送到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进行专业知识或教育理论的学习,以丰富其理论水平、开阔视野,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最新进展,以及教育教学的最新成果。或者,把教师送到企业生产一线参与企业实践,使教师了解和掌握专业教学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二是“把专家请进来”。即把教育教学专家、企业技术专家等请到学校来,为教师的能力提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三是校本培训。即通过学校自主安排,利用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优秀分子,配以适当的形式和手段,以促进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并进一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然而,从理论上来讲,上述关于师资队伍的培养形式,都是非常完美的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前两种方法做起来往往非常困难,有时候即使勉强实施了,却不能达到期待的目的,还弄得“劳民伤财”。这种问题的出现有学校、教师和专家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层面

学校教学任务重,难以抽出专门时间安排教师参加培训或实践。近年来国家重视了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要求,并陆续建立了一些青年教师实践基地,开展了相关工作,专业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实际效果仍然不乐观。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由于招生数量年年爆满,又招不到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使得专业教师愈显紧张,导致教学安排上捉襟见肘,甚至每个学期都要外聘企业的离退休技术人员,以及高校的实习生来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自然也就难以安排富余的专业教师到高校进修或者到企业去进行实践锻炼。

(二)教师角度

青年教师家庭负担重,脱不开身外出进修学习。青年教师的家庭负担较重,他们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小孩上学需要看护、接送,还得保证一天三顿饭可口应时,致使一些青年教师整天忙忙碌碌,如果家中再有身体状况差的老人的话,那就更忙了。在这种情况下,安排青年教师较长时间外出学习,或者进行企业实践,几乎成了一种不可能的事情。排除上述情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现在的部分青年人怕吃苦、讲实际,若不是因为职称晋升对于教师在企业实践方面的硬性时间要求,多数人是不愿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有时候,即使学校克服专业教师不足的困难,安排他们去高校脱产学习,或者到企业参加企业实践了,但仍挡不住他们隔三差五往家跑,心思多半没有在进修上。这种状况的最终结果无非是参与的教师拿到了一张“证”,一张可以申报“双师型”教师或职称晋升的通行证,至于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是不是对得起学校的投入就不好说了。

(三)专家方面

请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到学校来讲课交流,理论上讲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一是不易请到。这是因为专家、学者的时间都非常宝贵,他们抽不出时间到学校来,此外他们对讲课的地点和邀请单位也是有选择的,一所职业学校请他们来讲课,报道出去会让他们感到“掉价”,因而他们也不愿意来。二是代价高。请专家来讲专业、高深的东西没有几个人听得懂,讲浅显的内容还不如上网浏览,而专家的讲课费、交通费、接待费等还都需要支出。三是效果差。专家到校的时间长则一天,短时顶多几个小时,在某些方面给学校指点一下还可以,但想在学校教师能力提升方面有一个突出、快速的回报,恐就难以实现了。

二、职校教师校本培养的模式探索

考虑到阻碍教师进修、提高的种种障碍,课题组认为,教师的校本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它较好地解决了学校教学任务重、教师外出安排困难、聘请专家代价高的问题。下边就是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课题组所在学校尝试的多种校本培养模式。

(一)多元组合,打造教学团队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企业需求大、学员数量多,而师傅的配备严重不足。为了克服传统学徒制依靠“口手相传”、“一带一”学徒模式的低效率,满足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批量化需求,通过组建“学徒班”和“教学团队”,从而使“师傅”与“学徒”之间形成“多对多”的师徒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同时采用“包班制”的管理模式,来强化教学团队的教育责任,直到学徒班学员通过考核、打出“山门”,获得企业认可,取得“出师证”为止。

所谓“多元结构教学团队”是指由德育教师、专业教师、实训教师、企业师傅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教学小组。这里的“多元”,強调了成员之间的多种能力和业务专长的差异性,而且要“德能双馨”,为人正派,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其中的德育教师主要负责对学徒的道德修养教育和日常生活安排与管理,应为学徒班的第一班主任;专业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教学,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学徒的技能训练,分别担任第二班主任和第三班主任;企业师傅由合作企业配备,主要负责指导学徒实训和企业实践。如此,由不同能力和教学业务专长的老师以及企业师傅组成一个团队,就成了强强联合后的一个完美集合体。用这个集合体去实现对特定群体的教学培养,从而实现“+&t;2”的愿望,以期达到一种完美的效果。在教学团队的运作过程中,作为具有不同特长的各个成员,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学习,通过集体备课,发挥各自长处,然后共同策划教学过程、合作完成课堂教学,这是之所以称为“团队”的核心所在。这种方式不但有效提升了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而且理论实践并重、贴近现场,也让整个课堂更加高效。此外,教学团队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做出指导性的安排,并身体力行,用自身的品德、能力、个性品格和风格等去带动学徒,以期实现对学徒在道德修养、专业素养、实践技能、岗位能力、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教育引导和训练提升,真正使学徒个个成人、成材、成功。

(二)理实结合,提升“双师”素质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企业师傅引进困难等问题,一直是制约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要害。为了对接企业现场,学校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或者引进企业师傅培训学校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是提升“双师”教师素质的两种不同途径,但在现实学校管理过程中,这两种途径都是难以安排的。一方面,学校生源多、教学任务重,根本抽不出教师进行企业实践;另一方面,企业项目多、施工任务重,比如铁路施工企业,他们点多线长,技术人员尤其紧缺,甚至连退休的员工都被返聘了,有时还想让学校予以技术和人员支援,这种局面是很难安排有教学能力的师傅到学校协助教学或在项目上专门带学生的。那么,如何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呢,文生先生提出的“双元结构教师小组”理论就为学校提供了一种自我“繁殖”双师型教师的途径。理实结合,是指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师傅)结合,形成一个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之目的。通常情况下,对于新技术,理论教师没有学过但有学习能力;而对于新工艺,实训教师熟悉但讲不清缘由。实践中,我们把任教同一个专业的教师按照是否参加过企业实践分成两类,未参加过企业实践的称为理论教师,参加过企业实践并获得高级工以上技能证书的为实训教师,然后让两类人员相互自由组合“配对”,形成多个“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学上为他们安排同一个年级的相同课程,上理论课时由理论教师讲解,实训教师跟班听课、丰富知识面,或配合理论教师的讲解进行示范;上实训课时,由实训教师讲解示范,理论教师观摩学习,或者进行要点补充,进而达到相互切磋、共同成长之目的。

(三)说做结合,演绎教学“双簧”

“双簧”是说唱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双簧的表演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配合,两者合二为一。这种“说”与“演”结合的表演形式,正好符合实训教学中示范教学的特点,并且说和演分由两人完成,圆满解决了复杂环境下无法单独一人完成讲解和示范的问题。两名(或多名)教师合作,一人用语言(包括声音语言和手势语言)“指挥”,一(或多)人动手“操作”、示范配合,就如同表演“双簧”一样。这种方式姑且称为“教学双簧”,是由两人或多人分工有讲解、有示范共同完成实训教学的一种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教学模式。此外,利用这种模式还可以开展小组间的技能竞赛,以锻炼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团队协作能力。老师要注意在一旁给学生记时打分,并挑选若干技能突出的学生来协助老师做裁判工作,对完成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对有欠缺的学生予以指点、鼓励,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满足了其好胜心,完成得好的学生更想露一手,增加了他们的信心,有瑕疵的也想努力赶上,不甘落后,从而形成气氛活跃、人人争优的局面,提高了教学质量。这种合作教学方式有几个典型特点:一是清晰明了。演示过程观赏性较强,对于不擅长逻辑思维的中职学生来说,就像看一场表演一样,教师讲得认真、操作规范标准,学生听得清楚、看得明白,每个人都有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冲动,教学的目的达到了。二是形式新颖。采用“双簧”模式寓游戏、表演形式于学习中,形式新颖、独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此外,在学生演练过程中,通过“说”、“做”角色互换,每个人都得到了“说得明白、做得正确”的锻炼机会。三是效果突出。这种形式要求“指挥”和“表演”的双方都必须进行精心准备,对实训环节、操作规程了然于心,进而达到默契配合。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于参与“说”和“做”的双方来说,都有很大的提高,其实训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可取的。同时,这种方式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非一人单打独斗可以完成,这种通过团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实训演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了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四)同行结合,共同克坚攻难

在信息化时代,新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态势,而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老师们也不愿意去“啃”新东西,安排教师到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一线学习只能解决一时的知识更新问题,多数情况下还需要教师自我学习。可以说,一个不会学习的教师队伍,是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的。在大批量、集中时间安排专业教师外出进修提高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如何达到不出校门参加培训就可以解决教师的知识更新问题呢?一个可行的方式就是把同专业的教师组织起来,对一个新知识、一本书的学习组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通过自我学习,相互切磋、交流、研讨,来弄清学习的难点和疑问。在具体做法上,我们把一个教研室从事相应课程教学的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具体学习流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自我学习。由组长根据技术发展态势,针对教学需要,搜集学习资料分发给团队成员,并提出学习内容和进度要求,号召大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我學习,同时记下疑问之处,准备讲课提纲。

第二步,交流汇报。每周利用一次教研活动时间,以抽签的方式随机确定发言人,以“报告”或“说课”的方式,向小组成员报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接受其他老师的提问。这里选用抽签方式、随机确定发言人的目的在于让团队成员每个人都有压力,都需做好发言准备,从而激励每个成员都要认真对待,以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步,研讨释疑。一个人的讲演结束后,每个人都可以抛出自己的疑问,由理解透彻者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共同研讨,或者由其中的学术带头人或企业专家采用报告和示范讲解的形式为其他同志讲解,直到团队成员中每一个人的疑问消除,即表示完成了一个内容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受到了新老教师的欢迎,从企业来的师傅也赞不绝口。

此外,这种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可以应用到各个学科和课程,也可以在不同学科的教师中间开展,比如由计算机专业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利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特长,帮助其他专业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五)名师引领,开发实训项目

在通常情况下,学校的教学内容都是落后于现场的,尤其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更是如此。学校在“昨天”购置的一套“今天”还可以引以自豪的实训设备,“明天”就可能成为在同行面前羞于启齿的物件,针对这种状况,学校该如何应对呢?这就要求学校要跟踪企业一线的技术发展状况,保持与设计院所的沟通联系,及时将现场的最新应用引入学校。利用名师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领先优势,以名师为核心,在其引领下组成项目小组,开发符合现场需要的实训教学项目。这要求学校要打破常规,改变实训室建设的招投标方式,敢于把相关项目交给由名师引领的项目团队,或者由项目团队部分参与建设过程。以下是我们尝试过的两种方式。

一是由若干專业教师组成项目小组,由名师负责、全程参与建设方案的制定、招标文件的起草,以及建设过程的观摩和配合,整个建设过程无疑给学校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一个项目下来,等于专业教师参与了一个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实践经历,也是学校专业教师向施工单位“偷师学艺”的一个理想安排。这种安排既不影响日常教学,也间接地达到了企业实践的目的。

二是将一些小的建设项目(比如单模块实训室建设)直接交给由名师引领的项目团队,让他们结合现场要求,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进行实训室的建设,开发实训项目。事实上,如果这种方式比通过招投标建设还要省钱的话,就要在学校里倡导这种模式,同时要教育其他职工不要眼红,不怕他们赚钱,因为他们的劳动不但给学校节省了资金,更关键的是锻炼了队伍,这是“一举双得”的事情。此外,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再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的话,学生也得到了锻炼,则是“一箭三雕”的效果。笔者学校在从老校区搬入新校区时,有些设备被拆解(线路被剪断,分成可以搬迁的小单元)后,由于没有施工图,恢复起来相当困难,一度被搁置了一年多没有恢复,后来我们引进了4名企业师傅,由他们与“现代学徒制教学团队”的老师一起,带领学徒班学员,利用课余时间,历时2个多月,对这些设备进行了成功恢复,这项工作不但锻炼了教师,也带出了一批学生(学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新老结合,构筑“青蓝工程”

这里的“新”是指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在中职学校里,新入职的专业教师多数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他们没有教师资格证,没有登过讲台。对于他们来说,不但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获取教师资格证,还要观摩学习老教师的课堂讲授方法。这里的“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年龄大,而是指教学经验老道,知识渊博,为人师表,品德高尚,教学效果好,传播正能量,同时教学能力突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如“优质课”、“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获奖者,或者在某个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成果的老师。这种让新老教师结合组成的双元小组,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来达到培养青年教师的项目称为“青蓝工程”,这种组合事实上是一种“师徒组合”,这是培养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一项重要手段。这种组合的核心是用“老”教师的经验、学识、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去教育、培养和感染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反过来,还可以通过新教师的活力和新知识来促进老教师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以此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之目的。

在这项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为确保项目成效,学校要加强指导,落实相关过程,一方面老教师要填写“培养手册”,记录培养过程和培养心得,另一方面新教师要填写“成长手册”,记录成长过程和学习心得,最后要安排展览进行评比,对于优胜者安排公开课,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学习。

参考文献:

[]金林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史文生小组合作教学为专业教师培养另辟蹊径[N]中国教育报,205-0-5(9)

[3]史文生构建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培养“双师”[N]中国教育报,206-03-5(6)

[4]王怀钦,丁丽霞用“双簧”艺术形式改进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业,206,():7-8

[5]王怀钦以“双元”小组培养“双师”[N]中国教育报,207-06-06()

文章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48:43
上一篇:基于角色重构的教学方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网友评论《职业学校教师的校本培养策略》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