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张秀艳罗星娜

摘要:以“三论”原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技能类课程”自主学习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策略,并应用于实际教学,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实现在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为教学模式构建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674-9324(208)6-065-02

一、引言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实现教学硬件设施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教学组织和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教学理念由“被动接受、支配学习”转变为“自主建构、创造学习”,师生由“主导—从属”关系转变为“交互—协作”关系。信息化教学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表现形态[2],它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更从观念、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等层面赋予教学新的含义。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2020)》中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学信息化建设,制定了普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硬件设备、加强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推广远程教育的三步走总体建设方针。但由于教师长期以来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进信息化教学设备并不能自动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没有转变的情况下,单纯升级外在硬件设备,只能使得原来的“人灌”机械地变成“电灌”。而这种“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模式最终只会导致两种极端现象: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盲目崇拜或学生盲目抱怨和归责于教师。

因此,有必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一种既能高效利用现有教学硬件环境,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二、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所依据的理论包括“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原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论”原理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强调四个基本观点,即系统的观点、信息的观点、反馈的观点、调控的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探求人类学习的实质,最早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该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三、关键问题分析

“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与课程类型协调匹配问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要素,即情境、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为主线,结合不同课程类型和内容类型的特点,选择构建支架式教学模式与抛锚式教学模式。

2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有机衔接问题。不同环节的教学任务,既与课程类型有关,也与内容类型有关。专业基础类课程、概念原理类内容,课前重预习、课中重讲解、课后重应用;专业技能类课程、技能问题类内容课前重理解分析、课中重讨论、课后重深化。

四、构建策略分析

以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两门必修课为典型代表展开研究,一门为安全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安全管理学及实验》,该门课程体现了大学本科生初学专业知识时,以掌握理论知识和巩固专业基础为课程目标的大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属于“专业基础类课程”;另一门为安全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必修的专业课《飞行品质监控与分析》,该门课程体现了如何使已经具备专业基础的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大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属于“专业技能类课程”。“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转变教与学的时空观,将学习的主要时间由课上转移到课下。信息化教学模式以“三论”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学过程应由教师、学生、媒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包括反馈环节收集关于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教学质量,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课堂教学环节,更重要的还必须合理组织课前与课后学习环节,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实现对教学过程的闭环控制。

五、实例分析

(一)专业基础类课程实例分析

以《安全管理学及实验》课程第三章事故致因理论教学内容中的Rs模型为实例,研究如何根据“三论”原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自主学习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建构模式确定。事故致因理论Rs模型属于概念原理类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论证和了解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进而达到教学目的。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过程正是以为学生构建概念框架、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为目的,因此对于Rs模型的教学过程采用支架式建构模式。

2教学过程组织。()课前搭建支架:以搭建合适的支架明确教学目的和识别邻近发展区为基础。学生在学习该模型前已经学习了相关基础理论,即组织事故理论,因此邻近发展区为:由熟悉组织事故理论过渡至会应用Rs模型分析事件案例。(2)课中协作会话:需要搭建转换支架,帮助学生将其接收到的内容转化为个体能够吸收的形式。首先教师需要对课前搭建的理论支架与逻辑支架进行讲解,使学生进入情境;然后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认识Rs模型的内在结构。(3)课后意义建构:该环节通过引入案例,搭建产品支架,让学生应用Rs模型解决实际案例分析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专业技能类课程实例分析

以《飞行品质监控与分析》课程第四章飞行品质监控工作程序中的飞行超限事件统计分析教学内容为例,研究如何根据“三论”原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自主学习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建构模式确定。飞行超限事件统计分析属于技能类教学内容。选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抛锚式教学过程,借助于真实背景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模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下自主學习、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组织。()课前准备工作:课前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课下利用多种途径,如书籍、数据库及网络等,收集与飞行品质监控、飞行数据译码、飞行数据分析、飞行超限事件等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课程预习。(2)课中实施教学:教学活动由创设教学情境开始,引入飞行品质分析人员角色,使飞行超限事件统计分析知识具体、形象化,将飞行超限事件统计分析技能镶嵌于其中。(3)课后总结反思:课程结束后,需要在课中所创设的情境的基础上,深化与拓展情境,并提出后续问题,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进一步加强学生所学技能,做到能够举一反三。

六、结论

“自主学习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问题本质上就是如何利用各种网络信息化资源,根据先进的理论方法,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目标的问题;

2“三论”原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用于很好地解决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

3以概念原理类知识为代表的“专业基础类课程”适合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通过为学生构建概念框架、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4以技能类知识为代表的“专业技能类课程”适合使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借助真实背景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模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徐雷,张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2]郭俊杰,王佳莹信息化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0)

文章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48:41
上一篇:日语敬语教学法试探
下一篇:大学生四课堂融合平台建设探索
网友评论《“自主学习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