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我用所有报答爱》的器乐化作曲思维

摘要:《我用所有报答爱》是冯小刚导演、谭盾配乐的电影《夜宴》的主题曲,由范学宜作词、谭盾作曲、张靓颖演唱。影片剧本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哈姆雷特》,歌曲主题音调脱胎于该片配乐,与电影关系密切,具有声乐作品器乐化创作的思维。全曲从器乐到人声部分均采用同一主题动机进行发展;采用合唱及交响乐伴奏;通过材料重组等方式推动音乐;将人声当作乐器使声乐作品“器乐化”与其它乐器声部融为一体,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我用所有报答爱;谭盾;器乐化思维

谭盾在电影《夜宴》配乐中分别塑造了代表太子和婉后的兩个音乐主题。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我》)即脱胎于婉后主题,带有一种流行音乐中较少见的“声乐作品器乐化”的写作思维。

一、主题动机的贯穿

无论前奏、间奏、尾声或演唱部分,《我》始终围绕同一主题材料进行发展。该主题由一个上行大二度级进、四度跳进和六度下行大跳所构成并始终贯穿全曲。在整首歌曲中共呈现了8次,其中4次出现在器乐及合唱部分①。通过模进、模仿、变形、移高或降低音符音区,及和声持续向后开放等手法不断进行发展,形成了哀伤、悲叹地音乐形象(如谱例)。

前奏由合唱呈现主题,紧接着钢琴搭配弦乐叹息式的演奏引出人声。主歌部分的8乐句以两次下行三度模仿主题动机变化演奏,最后两小节的大二度级进被原样复制到b乐句的最后两小节移高八度演唱。b8乐句是8乐思的延伸,其开头是对主题动机的变形。在第一小节三个音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音,同时转换音区将原来由高至低的旋律走向改为由低至高,以五度和四度上行模进的手法写作。高潮部分作曲家并未给出新材料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机嫁接重新组合,这种动机化的写作方式体现出其声乐歌曲器乐化的创作思维。

二、人声与伴奏声部的并置

虽然在当代流行歌曲中不乏采用交响乐队来进行歌曲编配的案例,但伴奏往往屈居于人声之后。假设歌曲是一个立体空间,那么人声通常是作为主角站在整个乐队最中心、最靠前位置的。而《我》打破了人声的主导地位,使其与器乐伴奏并列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直接参与到作品结构中去。换言之,即让人声变为一件乐器置于乐队之中,提升了乐队的地位也拉近了人声和伴奏声部之间的关系。这种创作概念不禁令人想起瓦格纳的乐剧,在人声和伴奏关系的处理上是否也是作曲家对瓦格纳的一种致敬呢?

乐队与人声的并置关系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钢琴声部,右手始终伴随着旋律声部演奏主题材料,左手进行伴奏并填补人声的空缺;间奏和尾声处的大量琶音上下跑动描绘出潮水般波澜壮阔的意蕴;人声与低音提琴等乐器之间的对话;前奏、间奏及尾声处大量使用合唱来达到营造画面感的目的。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器乐声部与人声关系十分密切,相互补充、彼此交织,交响乐队的伴奏在整首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将人声与伴奏声部并置的处理手法是该曲器乐化写作思维的重要体现。虽然这种思维在严肃音乐领域,尤其在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中可谓比比皆是。然而对唱为主、伴奏为辅的通俗歌曲来说,将这种并置的创作思维导入到一首具有流行音乐风格的电影主题歌中显得尤为可贵且充满新意,也勾勒出歌曲的艺术魅力。

三、音乐的推动力

那么,仅仅依靠一个短小动机贯穿全曲始终,且旋律并不复杂的歌曲是如何实现其音乐推动力的呢?或者说这首将近6分钟的作品为什么在听觉上并没有产生单调乏味之感呢?

首先,全曲旋律线条始终呈现波浪型,整个乐句的旋律走向呈八度下行,紧接着自低至高九度上行形成起伏连绵的听觉效果。和声上始终保持向后开放,只在间奏、尾声处停在主和弦上以结束唱段。大量使用半终止的写作方式会令人产生音乐始终向前推进的音响感受。

将全曲推向最高潮的关键因素是作曲家对于远关系转调的使用。间奏后的唱段最后停在G大调的属和弦上,紧接着进入的乐句直接从降B大调的主和弦开始。这种色彩对比强烈的远关系直接转调的手法不仅在音响效果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更强制性的提高了整个人声声部的音区,使歌曲在一瞬间推向高潮。因降B大调的属和弦与G大调主和弦均未出现两个调的特性音,故色彩对比不那么强烈,配合旋律使转调完成的自然且悄无声息。

四、结语

《我用所有报答爱》自始至终围绕着一个材料,通过各种手法不断变化发展四个音符所形成的主题动机,用最少的音符创造出最大的变化和发展,形成材料上的高度统一。通过使用管弦乐队伴奏、人声与伴奏声部并置、远关系转调等手法推动音乐发展。伴奏与人声之间关系紧密,人声不再处于主导地位而是一件重要的乐器与其他声部形成相互协作、彼此支持的关系,体现出谭盾作为严肃作曲家在流行歌曲器乐化创作上的独到创新。

注释:

①TDuThBqutCrt[M]GShrrI,204:84-04

参考文献:

[]郝达浅谈谭盾电影音乐的审美艺术特征——以《卧虎藏龙》、《英雄》和《夜宴》为例[J]当代电影,204,(05):99-200

[2]李诗原谭盾音乐与后现代主义[J]中国音乐学,996,(03):5-28

[3]宋静歌曲创作中的“器乐化”思维[J]人民音乐,202,:38-40

[4]杨和平谭盾歌剧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6-20

作者简介:王若卉(988-)女,籍贯:浙江宁波,解放军艺术学院,军旅声乐表演方向。

文章来源于:神州·上旬刊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4-26 14:02:46
上一篇:论新时代对舞蹈编导的“苛求”
下一篇: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网友评论《歌曲《我用所有报答爱》的器乐化作曲思维》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