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城管报道

陈娱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管理,作为执法者的城管从诞生之日起,似乎一直处于负面形象中。即便在致力打造“法制城管、人本城管、精细城管”的今天,社会公众对城管的印象仍然不佳,两者矛盾仍难缓和,更谈不上主动配合、积极支持城市管理。然而,城市管理的本质是为公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公众才是城市的主人。作为新闻媒体,不妨发挥自身信息传递优势,努力做好宣传报道,在公众与城管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提高公众对城管的认可度。一、追求适度平衡,扭转刻板印象

美国新闻大师李普曼在分析大众媒介时认为:大众媒介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大众传媒通过对某一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一定形象的塑造,使人们形成关于该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印象。

提起城管,让人想起最多的是欺压良善、殴打商贩、打翻货物的城管执法者。的确,城管执法队伍中不乏素质低下者,曾经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饱受诟病,加上过多负面新闻充斥在公众耳边,致使公众对其印象越来越差,其社会地位也得不到普遍认可。然而,时隔多年,城管执法方式悄然发生着转变,文明执法、关爱弱者、有管有放的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业主乐于接受。对此,记者也该调整思路,以发展的眼光报道些许变化,防范刻板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逐渐消除社会对城管存在的偏见。

过去,对于街角小店、路边摊贩和流动商贩,城管部门大都采取驱赶的方式,简而化之。从200年4月起,荆门城管部门开始探索“便民利民、堵疏结合”的模式,实施划区经营,给流动摊贩“自留地”,在“民生”与“市容”间寻找平衡点。先后规范了擦鞋摊点、限时开放夜市、设立西瓜临时摊点……既能让小业者有谋生机会又能满足不同消费人群需求,还能增强城市街区活力,实现三方多赢的局面。从重管理、轻服务到做城市公共服务者的理念转变,经媒体传播出去,公众能从中感受到城管也是一份有温度的职业,无形中扭转对其负面的刻板印象。

毋庸置疑,公众对于事实了解多少,会影响他们做出判断,这些判断积以时日,就会形成一种印象。因此,记者在采写城管新闻时,除了把握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平衡之外,还要注意在同一事件报道中,以中立者的身份保持足够冷静,让各方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均衡地反映各方观点,引导公众在全面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判断。

205年,在荆门市一次性拆违面积最大、户数最多的海慧沟拆违攻坚战中,一违建业主酒后突然爬上楼顶,以跳楼相威胁,要求改变拆违方案,获取规定之外的补偿。城管部门邀请记者到场报道,为查处违法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拆违,本是一件正义之举,却因从众心理、同情弱者,难以得到多数公众的拥护,城管执法往往处于被动、孤立的境地。怎样通过报道改善这一局面,了解清楚事情来龙去脉后,记者多方联系采访。一切都做了妥善安置。而对于想突破政策底线获取利益的‘钉子户,指挥部负责人表示:“无论以什么方式相威胁,控违拆违政策不会因个别人的无理要求被撼动,这才是对所有居民最大的公平。”坚守底线、以事说理,城管秉公执法护正义的形象跃然呈现,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也能打动公众,自然对城管工作多了一份理解。二、热点冷门齐抓,引导监督并重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L·施拉姆认为,大众传媒具有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因此,媒体在准确传达城市管理政策的同时,也要对违反社会公德、影响城市和谐的现象给予关注,做到热点问题不回避、冷门现象不疏忽、引导与监督并重,唤起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城市管理。

车窗抛物是很多城市的痼疾,从204年5月起,荆门市城管局开展中心城区车窗抛物整治行动,设立奖励基金,鼓励市民举报不文明行为,邀请记者参与报道。截至205年底,笔者随同执法车抓拍车窗抛物行为283起,曝光7次。经过媒体一年多的引导和曝光车窗抛物现象明显减少从最初一天抓拍近十起到现在最多二三起,“拒绝车窗抛物,倡导文明行车”的初衷得以实现。

在传播过程中,城管部门会时不时向媒体提供近期工作热点,记者可以按照新闻规律选择性采纳,将部分工作热点转化为新闻聚焦点。同时,记者还要擅长发现,主动寻找对方在工作中没有注意到但事关公共利益的冷题材。切不可因为“冷”而不闻不问,造成报道失语。应将其潜在的新闻价值挖掘出来,呈现给公众,让“冷门”变“热点”,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形成媒介所预期的舆论,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以笔者所在的荆门广播电视台为例,205年7月2日晚,《市民问政》栏目揭露了中心城区道路临街企事业单位和个体户在门前私设地桩、地锁等障碍物,侵占公共资源、影响市民出行的乱象。荆门市城管局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会议,拿出整治方案,联合公安、市政部门分批开展路障清理专项行动,累计拆除路障560余個,合理勘划车位,实现“还路于民、还位于车”,获得了市民点赞,也提升了媒体影响力。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挑战。记者采访中若能将带有趋向性的先兆及时公诸于众,可以起到扶持新生事物成长,抵制不良倾向的作用。如共享单车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市民短距离出行的难题,另一方面因随走随骑、随停随放的特点,影响到城市的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媒体报道后,城管部门多次约谈共享单车企业负责人,共商规范停车秩序。并联手交警部门施划专用停车泊位200处,让共享单车与城市更好地兼容。

诚然,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为媒体发挥社会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曝光城市乱象不能仅仅为了赢得发行量和收听收视率,更重要的是引起部门重视,变被动为主动,化坏事为好事。在舆论引导和监督过程中,记者应把握好理智与情感的分寸,批评报道的基调要冷静、客观,少一些调侃、讽刺,多一些开诚布公的讨论和循循善诱的引导,使大家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三、丰富新闻体裁,增强传播效果

客观而论,现在见诸媒体的城管报道,内容繁杂琐碎,形式鲜有变化,多以短消息为主。久而久之,公众易产生乏味感,滋生出厌烦情绪,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作为记者编辑,可以尝试在内容上求新,形式中求变,丰富报道体裁来满足公众心理期待,进而对其思想、行为层面产生影响。

注重连续报道,聚焦公众视线。

连续报道的独特表现功能。在于随时反映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为人们提供最新事态的信息,以达到集中、突出的传播目的,对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及时性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些城管新闻,比如公厕被损、车窗抛物、私设地锁……这类事件未必多么重大,但它们与公众生活休戚相关,仍然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而采用连续报道,一环扣一环的逐步递进,直至最终完成整个报道,这比单发一两篇短消息更容易引导公众聚焦视线,还可能因感同身受自觉的规范自身行为,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

2加强配发评论,做到事理相济。

在新闻体裁中,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信息为手段间接引导社会舆论,新闻评论则通过传播理性的意见信息直接引导社会舆论。可以说,评论是新闻的延伸和升华,堪称媒体传播信息的旗帜。目前,评论在城管报道中所占比例较低,有待加强。

3精心配置稿件,发挥整体效应。

单篇稿件信息容量有限,难以满足公众多方面的认知需求。这就要求编辑在配置稿件时,尽力发掘稿件之间的联系,将其组织成统一的稿群,发挥新闻的整体效应。尤其在城市管理宣传专栏中,更应具备这种意识,视稿件的具体情况灵活配置。在城市管理专栏中,既安排有以时效性见长的短消息,也有对新闻事实的评论,还有对热点新闻的追踪报道,以此拓宽传播的广度,增强传播的深度。

(荆门广播电视台)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4-23 20:49:27
上一篇:影视传播中城市审美变奏与文化精神的阐扬
下一篇:春风正劲,科学家正当年
网友评论《如何做好城管报道》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