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互联网思维改进水利新闻宣传

周长征

互联网思维所体现的互联互通、平等开放的精神,正是水利新闻报道的价值追求。水利新闻宣传要更加重视读者的需求,重新构建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关系,打破传统文字、图片、视频等报道形式的界限,打破各部门的条块分割,立足整体去考虑问题。立足行业推进融合

水利宣传报道发挥着舆论引导、形象塑造、交流经验、社会互动、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其新闻选题大多来源于水利行业内部,来源于文件与会议、举措与成果、事件与活动中。水利新闻的受众也以与水利行业相关的人为主:水利行业的管理者、水利工程建设者以及关心水利事业发展的社会人士。其报道内容主要分为政务报道、重大事件报道、基层经验报道等诸多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成为新闻宣传的新通道,水利宣传报道亟需在这些新兴的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宣传阵地站稳脚跟,引导舆论,助推水利事业不断发展。

长江委水利新闻报道已经具备了互联网的一些因子,比如开办了长江水利网,人民长江报、长江有线电视台、长江年鉴社均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记者通常在会议现场边听边用手机写作,会议结束时稿件也写了出来,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新闻稿件能保证在当天写作完成。

重大事件报道,长江流域重大事项如防汛抗旱、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峡工程建设等,委内重大事项如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等,報社、网站、电视台各派一名记者跟踪采访,通过各自的平台首发,其他平台转载。整合资源开放互动

防汛抗旱历来是水利工作的头等大事。206年、207年汛期,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各个媒体求新求变,运用互联网平等开放、高效互动、方便快捷的新思维,尝试部门间的合作,整合不同传播渠道资源,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改进采编流程

探索“中央厨房”式采编机制。在207年汛期,宣传出版中心派出多名记者轮流驻守在长江防总值班室,随时关注汛情变化,向后方传递信息,并第一时间发布汛情通报、会商决策等新闻稿件。而后方的记者分工合作,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在迎战长江一号洪峰时,派出多路记者赴湖北、江西等地现场采访。长江一号洪峰过后,撰写了《联调联控寸水必争——长江防总科学调度成功应对长江207年第号洪水》《迎汛而上一线排险——长江防总专家指导协助流域各地抗洪抢险综述》《调峰驯洪大江安澜——长江防总、长江委科学应对今年暴雨洪水纪实》多篇深度报道,对长江委应对207年洪水进行总结性报道。

长江水利网站整合了新华网、人民网、水利部网、中国水利报、人民长江报等新闻报道,以及长江有线电视台的视频报道、长江防汛抗洪摄影展的新闻图片,策划制作了“207长江防汛特别报道”“迎战一号洪水”“抗洪支撑力量”等专栏专题。美丽长江微信公众号206年汛期推送的防汛视频“206长江防汛抗旱前瞻”被中央电视台采用,点击量达5万人次。207年承办了长江防总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长江防汛抗旱”,在主汛期每天精心编辑及时推送长江防汛抗旱的权威新闻,上半年共推送微信76期,阅读总数29637次,5950人。“报、网、台、微”相互协作,共采写深度通讯30余篇,新闻稿件200余篇,在各个平台同时传播。

2转变报道风格

受制于水利行业的传统思维,在以往的防汛抗旱报道中,对新闻的政策性有很高要求,宣传报道过于注重政策宣传和专业性,往往以“工作信息”为主,形式单调,可读性不强。在互联网时代,水利新闻宣传报道更加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记者不能简单的堆砌材料,必须做到身在一线,心入一线,笔写一线,让新闻宣传报道更有感染力。

如长江水利网记者深入江西防汛一线采写的现场新闻特写《严阵以待迎洪峰》《向着汛情最紧急的地方》《江西直击:把责任与担当写在浪尖》,以及《防汛的担当》《“把脉”水雨情》等防汛典型人物报道。人民长江报的防汛抗旱系列报道《迎汛而上追峰逐浪》《波涛中的坚守》等,记者深入湖北防汛一线和长江中游水文站采访,写出了生动鲜活的报道。

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努力将记者打造成会拍照、摄像,能写作的全媒体人才。长江水利网站“206长江防汛抗洪全景回眸”专题,采用了扁平化的网页制作风格,大量使用图片,能第一时间吸引眼球,页面布局更加简洁、大气。在专题专栏制作过程中,尝试采用了H5技术,网页设计能同时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上无障碍阅读。在传统眼光看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创新,恰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是针对受众需求做出的灵活改变,是充分吸取了受众的意见而作出的快速调整。直面变化顺势而为

加快推进媒介融合

新媒体的成员不断增加,从门户网站到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到VR虚拟现实技术,新旧媒体融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水利新闻报道也要紧随时代潮流,重视新媒体形式的变化,努为了解并融入其中。

新媒体的发展主要是靠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来推进,依靠传统媒体深厚的信息资源。要坚持以受众为中心,将互联网思维贯穿于新闻策划、采编、签发、推广的各个环节,在中央厨房式节目生产流程再造上下功夫,重塑信息采集和新闻表达的方式。整合目前委内新闻报道的资源,不能仅依赖于各部门的自主合作,还有赖于宣传出版中心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可成立专门的融媒体发展中心,独立于原来的报社、网站、电视台,又高于这一层级,以便更好地调动各部门的资源。

2为各个平台量身定制内容

坚守水利新闻宣传的第一阵地。水利新闻单位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水利行业资源,包括水利行业政策的有力支持和行业信息的专业属性,目标读者相对集中,在水利行业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水利新闻报道要牢牢把握水利行业的特点,通过为广大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产品来引导舆论,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

在不同的媒介平台差异化定制内容,若各个平台只是重复性的转载,不仅是对媒介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使受众产生疲劳。如人民长江报可发挥其采编优势,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长江水利网利用网络平台大而全的优势,做成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专题专栏,各微信平台利用其便捷端入口,提供信息导读,强调报道的及时性,吸引读者眼球,引导读者进入网页进行深入阅读。在内容上做到有“深度”、有“高度”,加之融合新媒体的“速度”、“宽度”、“互动度”,进一步整合资源、融合创新。

在新媒体平台上,体裁不受局限,语言也更加生动幽默。比如会议新闻对领导讲巧要软化处理,改变硬性的灌输;针对会议的枯燥性,需要将标题和形式做得更吸引人,才能吸引读者阅读。关于一线水利工作者的新闻报道,应努力追求内容、标题、语言风格的通俗化、口语化。

3加强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

媒体共融发展,不仅是内容体系的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也不容忽视。新闻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努力成为“全媒体”型工作人员。记者在采访写作过程中,要体现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努力在文风、选题、版面视觉、栏目设计上有所创新。选材上,更加贴近水利一线工作者;写作上,语言更加生动活泼,重视新闻时效性与主题性;形式上,文字、图片、视音频相互结合,给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将“融合”思维贯穿于采写编排的全过程。

同时,也要加强通讯员队伍的建设,采用专业记者和通讯员采访相结合的采编模式,有些时候记者无法及时到达一些情况紧急、位置偏远的水利一线时,水利工作者也要能够担起通讯员的职责,通过手机采集图片、视频,并提供文字线索。甚至可以完全开放整个新闻采编流程,开辟完全由受众,即水利一线工作者完成的新闻栏目,从而极大地调动各个层次受众的积极性。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亲身经历更具有可读性和分享性,也十分符合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传播规律。

还需引進一批技术人才。大数据技术、H5技术、搜索引擎等,都是互联网发展下的新型产物,专业性很强。记者难以转型成为专业的技术人才,技术人才也将成为采编队伍里的重要力量,他们进行H5、图表、新闻视频生产,并将可视化产品回传给加工员审核,这就需要引进懂技术的人员,确保网络、手机、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能够正常运作,把内容更好地传递给受众。

4推进新闻宣传技术革新

目前,有些媒体将VR摄影机和航拍机融入新闻报道中,从不同的视角给观众带来更具现场感的体验。读者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现场。要适应新形式的发展,研究利用最新的传播手段,提升宣传效果和影响。同时,要拓展传播渠道,践行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手机终端,制作推出长江水利网新闻手机版,使网页内容能够自适应手机、平板,更好、更快地开展水利行业新闻宣传。参考文献:

[]喻国明:《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发展进路》,《新闻与写作》,204年第7期

[2]李良荣、童希:《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现代传播》,200年0期

[3]徐红:《互联网思维及其视域下的传统媒体转型》,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5年

[4]傅菁:《水利新闻单位的社会定位及发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年

[5]刘美春:《全媒体时代“中央厨房”探索运用》,《新媒体研究》,207年第3期

[6]李克强:《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http://sh/205lhu/205-03/05/tt_3496042ht

[7]李柯勇:《用互联网思维重塑新闻理念——新华社融合报道的实践与思考》,204年第期

(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4-23 20:47:50
上一篇:新媒介技术在电视新闻节日中的运用
下一篇:突发灾难性报道中媒体的角色扮演
网友评论《运用互联网思维改进水利新闻宣传》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