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教材用活教材大胆创新(数学论文)

本文 由 第一公 文网 收集 整理6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师们对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已经形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这种认识付诸行动,变成可操作的方案。下面结合数学课的具体实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新知识的生长点,可以将学生思维引入高峰,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导向新知的过程,分析新旧知识的组成要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培养。
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时,可以从“乘数中间没有零的乘法引入”,然后请学生改编题目,大家就会发现,“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还没有研究过,从而产生尝试新问题的欲望,在尝试过程中,又会发现,用乘数中间的零去乘另一个乘数,积是零,这一现象很特别,学生们的思维被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时候教师引导探索:“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一些?”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了高峰。有的学生会提出:“既然积是零,这一步可以省略”;有的学生会接着提出:省略这一步,对位出现问题结果就不正确了。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在这一刻得到充分的发展。
又如,教学“工程问题”时,先出示“一段公路长30,甲队单独修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列式为30÷(30÷0+30÷5)=6(天),这时,把公路长依次换成60、90、20等,通过学生解答,会发现长度变换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却没有变:
60÷(60÷0+60÷5)=6(天)
90÷(90÷0+90÷5)=6(天)
20÷(20÷0+20÷5)=6(天)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算式,为什么结果都是6天呢?教师引导学生将旧知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新知识(把公路长看成是单位)建立起来,根据分数的意义,甲队工作效率就是,乙队工作效率就是,学生很容易列出简捷的算式:÷(+)=6(天)。经过研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在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处引导探索,学生们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快的发展。
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
二、利用教材“空白”,让学生大胆创新。
教材对问题的解释、数学方法的介绍等是不可能穷举的。这就给我们留出“空白”,教师要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创新。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材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此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拼成别的图形可以吗?教材没有讲,“空白”留给我们,学生刚刚用割补法,研究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操作学具,学生能用割补法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也能用拼摆法得出长方形(学具为直角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学能用分割法得到两个三角形,都能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分割法”是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这是学生的创造。
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不应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而在于推导公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渗透“转化”、“对应”等数学思想,引导学生作“等积变形”,积累“化归”的出验,使学生的“所得”全方位的扩展。
三、设计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放性练习是指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余地,需要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如解题思路不唯一,答案不唯一,有多余的条件等。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的答案,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画阴影表示长方形的,引导学生做出多种情况的,即横分、纵分、对角分等。
学习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的练习:“修一条长2400的路,前2个月修了全长的,照这样的速度,几个月可以修完这条路?”(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338查看)这个题目的解题思路不唯一,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题目还有多余的条件。
计算:808×25,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学生可以得出若干种思路,解法一:25×808=0;解法二:8×25+008×25=0;解法三:(808÷8)×(25×8)=0;解法四:×=0。
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得出不同的答案,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掌握了教材,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应用教材,才能很好的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才能了解哪些知识方法有待于补充,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开放性练习。本文 由 第一公 文网 收集 整理6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8 14:02:27
上一篇: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网友评论《掌握教材用活教材大胆创新(数学论文)》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