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阳面与阴面

暗地妖娆

时至今日,老影迷们都依然记得片中最经典的那段台词:“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酒馆。”

这座缘份之城,也便是电影片名——《卡萨布兰卡》。

非洲全称为阿非利加州,也就是“阳光灼热之地”的意思。无数的影视文学作品向人们浇筑了它的形貌,同时也割裂了它的内核。于是,非洲成了藏宝古老文明的天堂,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的故事令其在众人想像中变得金璧辉煌;成了浓情炽爱的宣泄场所,三毛笔下《撒哈拉的故事》唤醒了诸多青年的文艺情结;亦成了“危险”的代名词,无数人勾勒了当地原住民们的野蛮残暴。

在非洲的火热土壤中培育出的文明之花,始终让人又爱又怕。

凯特·贝金赛尔在南非拍摄新电影《遗孀》,与黑人演员一路对戏,表情严肃,卖力投入。

“疯狗”们的乐园

看过《战狼2》与《红海行动》的人都知道,非洲并不太平,尤其后者将也门撤侨事件渲染得腥风血雨。早在2008年,法国电影《疯狂强尼》便展示了非洲赫赫有名的“童子军”。在片中,一群少年手持冲锋枪,横扫城镇,绰号“疯狗”的主角强尼十岁便开了杀戒。于是乎,非洲因混乱的政局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几乎让众人抹杀了所有对它的好感。尤其99年索马里内战的爆发,在亚丁湾凝聚成了四股海盗势力,“索马里海盗”甚至还上过《时代周刊》风云人物的排行,被公众媒体形容为“无法无天”。

尤其是203公映的美国电影《菲利普斯船长》,讲述了汤姆汉克斯扮演的船长在惨遭索马里海盗劫持时,孤身救船员的故事;这部电影再度引发了民众的恐慌情绪,非洲人就这样成了别人眼中的“疯狗”。

涵盖了56个国家,七百多种语言,数不清的部落,还能不停出产钻石,非洲的富饶有目共睹。也正因如此,西方殖民主义兴起之时,非洲便成了资本家的“金矿”,在接下来的四百年里,有两千多万非洲黑人被运往美洲为奴。假如你看过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断锁怒潮》,就不难发现,非洲人绝非“野兽”。影片从一群人贩子登陆非洲原始部落领地,将原住民骗上船说起,巨细靡遗地展现了非洲人的真性情;他们尽管有语言沟通障碍,却热爱故土、呵护家人,具备独立人格,片中的黑奴辛克便是在底舱亲眼目睹同胞被残忍对待之后才带头造反,成为英雄。

非洲人不是疯狗,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秉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部落之间的地盘争斗只是生存的必要手段。

事实上,一直重视人权的好莱坞早已抛除掉了对非洲的歧视心态。电影《埃及艳后》的诞生,是对非洲最华丽的想像与勾勒;片中的图腾、宫廷仪式,建筑风格,无不透露着欧美国家对古老文明发源地的憧憬。哪怕在黑奴成为美国阔佬们的“消费品”那个年代,也足矣证明他们绝非智力低下的物种。根据所罗门诺瑟普853年所著的传记小说《为奴十二年》改编的同名电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片中的黑人所罗门是严格意义上的“文明人”,受过教育,干木匠活,还会拉小提琴,却因为肤色遭逢厄运,被绑架卖去华盛顿为奴;在此后十二年间,他想尽一切办法出逃,努力争取自由。通过所罗门的视角,观众见识到了美国黑奴制的荒诞与血腥,更是为“野蛮”的非洲人来了一场有理有据的辩护。

同样站在非洲人一邊的电影还有《卢旺达饭店》和《血钻》。

美国新奥尔良举办的美国黑人精华音乐节。

前者涉及到非洲国家政变的阵痛过程,叙述卢旺达独立之后,因民族斗争而引发的一系列“后遗症”。面对混乱的局势,非洲本土人民该如何应付?片中的男主角保罗卢斯赛伯吉纳选择了“维护”,他经营的饭店收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客、媒体人,以及当地居民;饭店由此成为真正的“避难所”。杀戮满野的血色国度,正因有非洲当地人的正义感,才开辟了一片绿洲。

《血钻》则触到了非洲的另一个痛脚——财富。片中的两位主角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一位是爱尔兰军火商,另一位则是普通的非洲渔民;军火商心中挂念的只有能让他发大财的钻石,而渔民则想保护自己的儿子;二人合作的过程中,军火商看到了渔民纯良的秉性,一度泯灭的良知逐渐被召回,最后竟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所谓的“血钻”,血腥的地方正是入侵与掠夺,这一切灾难的发生都源于外来势力,对于非洲本土人来讲,他们只不过是在高端武器的压迫下被疯狂剥削了一次又一次。

所谓的“疯狗”,不是非洲当地人的代称,而是数百年来被侵犯得体无完肤的经历,使得这些将“用食指指人”视为大不敬的淳朴原住民,不得不放下所谓的“礼仪”和善意,与敌人展开正面对决。天生歌舞狂

非洲的部落文化是在宗教信仰中诞生的,不同的部落信奉不同的神谕,宗教仪式便成了土著们最大的“娱乐”活动,于是有了音乐。即便在物资极度匮乏的环境里,非洲音乐都如影相随,成为精神力量的最强“春药”,其中尤其经典的便是非洲手鼓。这种起源于十三世纪的乐器,最适宜即兴演奏,被誉为“非洲音乐之王”,传播至世界各地。

上世纪80年代,福克斯公司出品了系列喜剧《上帝也疯狂》,电影以荒诞搞笑的形式阐述了现代西方文明与非洲原始文明之间的激烈冲撞,片中的非洲之所以迷人,除了有趣的部落生活形态和野生动物两大元素之外,还有随时入耳、激荡飞扬的点鼓之声。回溯诸多将故事场景搬到了非洲的欧美电影,从《走出非洲》到《英国病人》,点鼓配乐都是作品最美的点缀。

即便是最黑暗的黑奴时代,非洲人也以独特的音乐才能占领了美国乐坛的半壁江山。诞生于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爵士乐,便是非洲黑人文化与欧洲白人文化的妙曼结合。在美国南部种植园受尽欺凌的黑奴们,只能用自创音乐来抚慰身心,他们的即兴发挥搭配以欧美乐器,成就了如今风靡全世界的音乐类型。一战以后的十年间,百业萧条的美国,甚至被称为“爵士时代”,因为那时候唯有听爵士乐才能让人们暂时忘却经济崩溃带来的焦虑感。

位于开普敦的波卡普社区,每年的月2日都会举行“卡波拉节”,成千上万的参与者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演奏乐器。

976年,意大利導演贝纳多贝托鲁奇拍摄的电影《海上钢琴师》问世,他在片中塑造了一位一生都无法离开豪华游轮的天才钢琴手900,此人正是靠奏得一手好爵士曲闻名于世。电影中的一个桥段也许能让你稍稍了解当时黑人与爵士乐密不可分的关系,里边与900对决爵士演奏技艺的最强对手,便是一位黑人。而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电影《灵魂歌王》,更是如实讲述了美国最伟大的爵士乐灵魂人物——盲人音乐家雷查尔斯的一生。如果要从电影里找出爵士乐的根源,你只需数数片中出现的爵士乐队里有多少黑人就行了。哪怕是像《爱乐之城》这样以白人为主角的音乐电影,片中瑞恩高斯林扮演的男主角,也是拜倒在黑人爵士乐手膝下的一名忠实信徒。

更有趣的是,爵士乐不仅让长居美国的黑人才子们有了一席之地,更为美国文化注入了灵感。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中有诸多作品都离不开,其中包括著名的《芝加哥》,这部音乐剧将爵士的妙用发挥到了极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观众奉上了最精彩的爵士歌舞表演。

如果说,爵士乐是非洲文化中优雅与流行并俱的乐种,那么嘻哈便是非洲人的另一种音乐上的情绪表达形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美国政府便将外来的非洲移民归拢到了一些固定区域,于是有了所谓的“贫民区”,那儿充斥着毒品交易和偷抢掠杀。黑人与白人的矛盾按下不表,黑人犯罪组织之间就冲突频起。973年,一个少年黑帮组织自发成立了街舞小组,用斗舞代替了斗殴,饶舌代替了吵架。

音乐制作人sylvRbs在当时创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SurHll,他坚信这种貌似低俗的音乐模式可以畅销,于是在一个披萨店门口招募了第一个饶舌歌手,与另外两位非洲裔的路人一道组成了“糖山帮”,这个团体在979年推出了自己的首支单曲《Rppr`sDlht》,结果一鸣惊人,跻身美国流行乐排行榜前40名,入列加拿大和英国十大金曲之一。这意味着,嘻哈乐将成为美国流行乐坛一个不可切割的分支。

戴大金链,穿宽松外套和肥腿裤,将“嘴炮”开得轰隆响,嘻哈就以如此嚣张的形式成为美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元素之一,甚至分出了几大流派,其中包括老派说唱、新派说唱、帮匪说唱、硬核嘻哈、陷阱说唱和爵士说唱。回溯艾美奖历史,永远都不会漏掉嘻哈歌手的身影,在207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球收入最高艺人排行榜中,占据榜首的也正是嘻哈天王吹牛老爹(原名:肖恩科姆斯)。更夸张的是,205年福克斯公司推出的美剧《嘻哈帝国》,正因其保留了最纯正的嘻哈乐精髓,也追溯了嘻哈不太“体面”的根源,于是深得人心,收视率一度冲至67,成为目前美国最炙手可热的长寿剧,连带捧红了剧中一票黑人演员。

由此可见,美国人对非洲人一手炮制的音乐迷药,可谓如痴如狂。

尽管非洲人的智慧与天赋为全世界所认可,却从未摆脱种族歧视之苦,207年上映的电影《底特律》详细还原了967年发生在美国阿尔吉尔汽车旅馆的血案,讲述几名警察对旅馆内暂住的黑人爵士乐团成员进行逼供,并在没有受到任何反抗威胁的情况下展开屠杀的陈年往事。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非洲并不恐怖,恐怖的是因对其资源的掠夺和原始文明的粗暴扼杀,让欲望的魔鬼倾巢而出。可即便如此,“底特律事件”中的幸存者——一名无辜的黑人乐手,最后依然选择在一个乡村教堂唱圣歌为生,做到了真正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之高境界。

文章来源于:世界博览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7-18 13:22:21
上一篇:上合组织首届媒体峰会倡导以“上海精神”为引领开启媒体合作新时代
下一篇:韩媒:中国医院引进AI医生 三分钟问诊就能确定病情
网友评论《非洲的阳面与阴面》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