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黄守宏

3月下旬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政府工作,深入阐述了208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对新一届政府工作提出建议。

《报告》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深入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稳中求进、切实可行的总体部署

2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职之年。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根据需要和可能,《报告》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稳中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各类风险有序有效防控。

上述预期目标与去年相比,总体没有变化,有的作了适当调整,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报告》对增长速度、就业目标作了简要说明。经济增速是综合性、基础性指标,也是确定其他指标的参照基点。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5%左右,与去年预期目标持

平,但低于去年69%的实际增长速度,这是符合要求、符合实际、符合

各方预期的。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今后三年经济年均增长63%左右,就可以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年翻一番。国内外主要机构对我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也集中在65%左右。这一预期目标,与现阶段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体一致,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也为后两年留有余地,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根据这几年的就业弹性,65%左右的经济增速能够实现新增就业目标。今年首次把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纳入预期目标,主要是考虑这一指标涵盖农民工等城镇非户籍人口,能够更全面准确反映就业状况,更好体现共享发展要求。城镇调查失业率与登记失业率并行使用,主要是为了平稳过渡,今后将使用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

为实现今年主要发展预期目标,《报告》强调,要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

《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今年赤字率拟按26%安排,比去年预算低04个百分点,但由于财政收入基数增大了,赤字规模并没有减少,仍达到238万亿元,与去年持平。调低赤字率,主要考虑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财政增收有基础,也考虑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留下更多政策空间,并对外释放积极信号。今年全国财政支出增长76%,支出规模达2万亿元。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財政支出的公共性和普惠性,重点加大对减税降费、三大攻坚战、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的支持,还要将一些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由原来的面向社会收费改由财政给予保障。注重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今年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09%、比去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增强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力,加快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增强困难地区和基层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能力。

《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统筹考虑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去杠杆的要求,《报告》强调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需要指出的是,今年《报告》没有像过去那样对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提出数量预期目标,而是提出要“合理增长”,这是一个新的变化。长期以来,M2一直是我国数量型为主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近些年来随着金融业态、市场结构和产品不断变化,影响货币总量的因素更趋复杂,M2的可测性、可控性、有效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明显下降。比如,205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2%左右,实际增长33%,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207年M2预期增长2%,实际增长8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由此可以看出,M2作为衡量货币环境松紧的指标意义已经弱化。《报告》没有提出M2数量预期目标,符合已经变化的客观实际,有利于根据经济形势相机决策、精准调控,决不意味着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改变了。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疏通传导渠道,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用好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信贷等政策,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报告》强调,做好今年工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在推进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稳和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辩证思考、审时度势、深思熟虑,既要稳又要进。但稳不是停滞不前、消极应付,进不是盲目蛮干、急于求成,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不轰“大油门”、不踩“急刹车”、不搞“急转弯”,以稳与进的有机结合,推动做好各项工作。

按照《报告》要求,在今年工作中要注重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就意味着,经济从“转向”高质量发展到“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现在已到了紧要关头。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置于经济工作的中心位置,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一重大原则,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工作主线,致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使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需要指出的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只有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经济增长才可持续;只有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质量效益提升才有支撑。那种把速度与质量效益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看法和做法,是片面的、有害的。要尊重经济规律,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高互促共进,加快实现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转变。

二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依靠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铿锵宣示,“中国改革的领域将更广、举措将更多、力度将更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报告》中提及改革的有02处、为历年之最,充分表达了党和政府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我们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三是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事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报告》强调,要分别提出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排出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确保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报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初心和宗旨,是人民政府的天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原则,大力营造机会公平的环境条件,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着重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个有所”上用力,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还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要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与发展阶段相适应,既尽力而为,也量力而行,不能搞福利主义,不能盲目吊高胃口,不能做不切实际的承诺,不能搞寅吃卯粮、入不敷出、不可持续的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必须区分轻重缓急,瞻前顾后、留有余地,这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点突出、求真务实的工作建议

按照政府换届之年的惯例,《报告》对今年政府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包括九个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报告》立足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振兴实体经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从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作出了安排。重点包括发展壮大新动能、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继续破除无效供给、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几个方面。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谁在创新上快一步,谁就能在全球竞争上赢得战略主动。《报告》强调,要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具体从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等几方面进行了部署。

三是深化基础性關键领域改革。《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重要契机,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健全生态文明体制等一些重大基础性、关键性改革进行了部署。

四是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报告》对完成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加大精准脱贫力度,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等年度攻坚任务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

五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也要调整城乡关系、优化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涉及范围广、触及层次深,必须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有力有序向前推进。《报告》对此作出了部署安排,要求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六是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报告》提出要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均衡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把各地比较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要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等。

七是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我国有3亿多人口,正处在由中高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阶段,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且不断增加的中等收入群体,需求潜力巨大。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报告》强调,要顺应居民需求新变化扩大消费,着眼调结构增加投资,形成供给结构优化和总需求适度扩大的良性循环。既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八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

必然落后。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要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完善开放结构布局和体制机制,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此,《报告》从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巩固外贸稳中向好势头,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作出了部署。

九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立国之道,惟在富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报告》指出,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着力促进就业创业,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强化民生兜底保障。

此外,《报告》还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等作出了部署。对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和对台工作、外交工作等作了阐述,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

(作者撰文三万余字,对208年《政府工作报告》作了详细解读,本文有删节,扫描二维码可阅读精彩全文)

文章来源于:紫光阁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4 02:26:22
上一篇:电网连通缺陷 浪费风电光电
下一篇:组建国家移民局与参与国际人才竞争
网友评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