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的一条小路

陈娟

在地图上,长约32公里的长乐路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线,它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美国人罗伯·施密茨(RbShtz,中文名史明智)的家就在波浪线的最西端,那是他生活了8年的地方。每每从窗口望下去,长乐路总是绿树成荫,那些由树叶堆成的华盖常年在两层楼的高处徘徊。

史明智与中国的渊源要更早。996年,作为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的一员,他被派往四川自贡支教。正是在那段日子,他第一次意识到:即使身处同一片天空下,如果不去主动了解他人的生活,那么每个人看到的现实终究大不相同。而这种感触,也为他后来观察和记录长乐路埋下伏笔。

自202年起,史明智开始为美国一家广播电台工作——他是该媒体派驻中国的唯一一位記者。他制作一档播客节目,讲述长乐路上发生的故事。“当时我觉得理解中国普通人非常重要,我想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于是,他与众多市井商贩打成一片,不断搜集并讲述他们的故事,汇集成文字就是如今的《长乐路》一书。

在书中,史明智娓娓道来,记录着一座城市、一条道路的悲喜变迁,既有曾经众说纷纭的历史和过往,更有当下层层叠叠的涌动与梦想。

开篇是年轻人陈凯的故事。他30岁出头,来自湖南省某工业城市的一个中产家庭。少时在父母逼迫下,练得一手漂亮的手风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国营手风琴厂和意大利制琴行工作。但手风琴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和朋友一起在长乐路上开了一家三明治店,一边继续销售手风琴,一边运营着这家隐藏在某个临街二楼的小小店铺。

史明智将陈凯这代人称为“三明治一代”: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着生活的重压。通过正式的采访和非正式的聊天,史明智还发现陈凯是一个“文艺青年”,“他对中国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当下中国很多年轻人都是如此。我觉得现在有一种‘文艺复兴运动正在形成。”也是在长乐路上,史明智意外发现了更多“文艺复兴”的蛛丝马迹。在这条路的一条巷子里,有一个“新经典研究中心”,年轻白领们在这里品茗、学习古诗、讨论儒学。短短两年间,就有超过5万人参加了该中心的活动。

史明智的笔下当然不只有年轻人,故事的主角形形色色:有在长乐路上开花店的赵士玲,这个坚强独立的外地女人靠一己之力撑起了一个家,却为儿子的户口问题操碎了心;有在强拆中失去了房子的一家人;还有丰建国,上世纪60年代夫妻二人曾赴新疆插队,回上海后他在法租界卖好吃的葱油饼,但老伴不断被传销骗钱……

“长乐路是读懂中国的一条小路。”史明智说,“人们总是心怀梦想,无论那是散落在全中国各地的个人梦想,还是宏大的中国梦。”在他看来长乐路上的故事具有普世性——人们讲述的不仅仅是当地的故事,也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至于其中的成败得失,史明智有自己的解释:“如果你逆着水流游泳,很可能会被淹死。如果顺着水流游泳,它也可能把你冲入大海。关键是要以某个角度顺着水流游,找到一个自己的方向,而不是直接挑战水流。”而这,或许正是他关于“经济大潮下普通百姓何去何从”这一问题的答案。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4-23 20:49:33
上一篇:悼念资格鄙视链
下一篇:习金会,开新局
网友评论《读懂中国的一条小路》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