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成就报道重头戏

杜先龙陈新盛勇邓昌炉

成就报道是党报宣传的重头戏。一直以来,《咸宁日报》格外重视成就报道。为什么?目的有四:服务发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民生福祉。207年9月到0月,《咸宁日报》连续推出6组县域成就报道:《看赤壁如何争当全省县域发展排头兵》、《崇阳:奋发图强争一流》、《通城:鄂南门户景象新》、《通山:脱贫攻坚勇争先》、《嘉鱼:点亮长江经济带》、《咸安:市区一体共腾飞》。一、提炼观点,突出亮点,找准落点

做好成就报道须具备一项重要能力,那就是,从一堆材料里提炼新闻,把握三个“点”,即观点、亮点和落点。

()精准把握报道观点

如:采写《崇阳:奋发图强争一流》通讯时,我们看了相关材料,“唯旗是夺”“争创一流”两个词使用频率高。联系到该县上半年的发展速度居全市第二、第二季度拉练检查项目建设综合考评居全市第一,我们就把通讯主题确定为“唯旗是夺争一流”,后来总编审稿时改成“奋发有为争一流”,更贴切地突出了“争一流”主题。

(2)全面展示工作亮点

《通城:鄂南门户景象新》稿件一开头,就列举了今年该县的几个大手笔:“8月4日,县政府携手湖北工建,投资400亿元打造全国首个手机小镇”“5月8日。县医院联姻康美药业,在全省率先组建医联体,目标直指三甲”“4月3日,瀛通通讯挂牌深交所,实现咸宁本土企业在A股上市零的突破”……次第展开的重大新闻事件,演绎出县域经济换道超越、绿色崛起的新景象,呈现出干部群众善谋实干、涉险亮剑的精气神。

(3)注重把握新闻落点

《崇阳:奋发有为争一流》,写“开放崇阳”时,以8月份的两个招商活动为新闻落点,引出大招商大开发大开放,然后分四个层次说开放,“开放带动全域开发”“开放助推产业转型”“开放倒逼基础设施升级”“开放的风气,发韧于开明的政治”,每个部分都有事例有数据,点面结合,层层递进。

《通城:鄂南门户景象新》,以“四聚”带出“四个环境”为新闻落点,《聚焦“三抓一优”,营造宜业宜创的园区环境》《聚合“四城同创”,营造共建共享的人文环境》《聚力“两城三带”,呵护山灵水秀的生态环境》《聚神“关键少数”,构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四个部分,形成深度广度兼有的报道。二、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材料提炼、通讯写作成功与否,“结构”是一个关键词。

做成就报道时,我们经常发现:材料较多,细节不多;观点较多,实例不多;空话较多,干货不多;面上较多,点上不多。如何从大量的材料中,找到为我所用的论点、论据,从而进行论证,就好像盖房子选好地基、搭好框架、备好砖瓦。

()材料的观点就是稿子的地基

采写《咸安:市区一体共腾飞》时,我们把所有材料收集起来,深入研读,找观点、找重点、找关注点,并进行充分消化,拧出关键词,形成稿子最后的主题。

在《嘉鱼:点亮长江经济带》报道中,我们从大量的材料中,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建设湖北经济强县、打造临港生态新城。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很多,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县领导关注的话题,也是嘉鱼县近年来的工作中心,还是嘉鱼老百姓关注的重心,因此,我们决定把这一点作为报道的中心和焦点,作为房子的地基。

在《咸安:市区一体共腾飞》报道中,我们同样从材料中捕捉到了咸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意识到了咸安领导和市民所关注的热点,那就是“市区一体”。离开了这一点,报道就会脱离轨道,房子就会倾斜。

(2)材料的逻辑就是稿子的框架

这正如建房一样,地基筑好了,下一步就是四根柱子,这是房子的框架,也是稿子的结构。

在《嘉鱼:点亮长江经济带》报道中,我们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逻辑上的解剖和层次上的厘清,分别从临港经济如何持续发力?——提质提效提档:生态环境如何全面优化?——护江、护湖、护河;新城建设如何强力推进?——新路、新景、新村;幸福指数如何不断提升?——民富、民生、民本等四个方进行深入解读。

(3)材料的线索就是稿子的砖瓦

地基建好了,框架搭建了,房子的建设就需要砖瓦了。而这些“砖瓦”对稿子而言,就是细节的充实,事实的阐释和数据的说明。

在采访中,一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采访对象并不多;二是由于稿子涉及面较广,采访的难度较大。那么,我们是如何进行采访的,又是如何找到稿子的“砖瓦”的呢?

其实,在咸安和嘉鱼报道的采访中,我们都只采访了一个人。因为,他们对这两个地方的情况十分熟悉,同时,这两个人平常也占有了大量的细节和事实。通过采访他们,我们能基本了解全县和全区情况。

当然,一定要从相关的材料中去发现能为我所用、能为稿子所用的采访线索和事实以及细节,不然,你的采访将是大海捞针,一无所获。

此外,我们觉得,要完成这样主题重大的报道,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平时的沉淀,是很难完成的。

总之,通过材料找观点,筑好稿子的“地基”:通过材料找逻辑,搭好稿子的“框架”;通过材料找线索,备好稿子的“砖瓦”,这会让我们的稿子主题更集中,结构更清晰、细节更丰富。三、还原事实,消化材料,写活材料

提炼好报道主题、确定好篇章结构后,就要在细节和现场上下功夫了。把一堆“过去”的材料变为新闻,本质上就是要把“过去”的材料与新近发生的事实关联起来用最新的事实激活“过去”的材料,讓“过去”的材料成为新闻的一部分。材料一旦被激活,材料就有了新闻的性质。

我们通常所做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反映工作成就的报道,一般都会使用材料。使用材料也是增加报道厚度的需要。

把一堆材料变为有用新闻的能力,是党报记者必备的能力。一个作家必须具有化虚为实的能力;一个记者必须具有化旧为新的能力。

如何做到化旧为新?我们认为有三个要诀:一是还原事实,二是消化材料,三是写活材料。

()还原事实

所谓“还原事实”,就是把结果还原为经过。把经过还原到现场,把现场还原到细节。这个还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追问。

在采访通山县委书记石玉华时,他提示我们写通山精准扶贫的“三双模式”。“三双”即双产业、双保险、双脱贫。我们找县办要材料,只有一个300字左右的抽象概括,实际上,“三双模式”才刚刚提出来。后来,虽然我们收集了大约0万字的有关通山精准扶贫的材料,但基本上都是产业扶贫方面的。若用新闻事实表现通山精准扶贫的“三双模式”,特别是其中的“双保险”、“双脱贫”,就必须从概念出发,不断追问新闻事实。

事实上,这个追问的过程就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当我们一步步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有关“双脱贫”方面的采访就完成了。写作时,只要把问题倒过来,也就是从新闻现场写到背后的措施和面上的成效,新闻就已顺理成章。

“9月8日,当记者见到王细贵时,她和丈夫正在给自家的养殖基地搭棚。”这就是我们采访时追问的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

“大路乡一名干部介绍,王细贵的转变得力于物质精神的双脱贫。”这是由新闻现场向背景材料转换的过渡。

“近年来,通山县在推进产业扶贫的同时,加大精神扶贫力度,对缺乏自主脱贫意识的群体,通过精神鼓励、正向激励、政策助力,增强他们的发展自信……”这就是总结性的背景材料。

“双脱贫机制的推行,激发了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克服了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这是最后一段,这正是通山县委书记石玉华最开始抛给我们的一个“理念”……

(2)消化材料

所谓“消化材料”,就是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和取舍。这有点像我们的胃消化食物。事实上,一个强壮的身体依赖于一个好胃;一个出色的写手,依赖于一个好脑,这个脑可以快速收集和处理材料,并吸收有用的成分。

在采访中,我通常是这样处理材料的——

第一步,明确写作的主题。就是明确对方(采访对象)要宣传哪个方面的工作,领导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宣传目的。说白了,稿子写出来要让谁高兴。

第二步,穷尽资料。就是要尽可能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一般情况下,我去县市区采写工作通讯,收集材料的字数要达到通讯成稿字数的十倍左右,而且不限文字材料。我在采访通山精准扶贫的通讯时,从扶贫办、县委办、宣传部、网络上收集到0万字以上的文字材料还去通山电视台调出相关新闻视频观看。事实上,看电视新闻也是“化旧为新”的小窍门。

第三步,阅读、梳理、分配材料。面对成堆的材料,一定要快速通读一遍,并将有用的做出记号。然后根据写作提纲分配材料,并确定哪些材料需要补充,哪些材料需要进一步挖出事例和采访人物。采寫赤壁系列通讯时,我们收集了不低于20万字的文字材料。第一天晚上,我自己和记者通读所有材料。第二天,用了整整一个上午讨论取舍材料,并拟定写作提纲、确定采访对象。正是这样,赤壁的五篇通讯没有任何一个材料是重复使用的。

工作通讯的采写中,一旦充分消化材料,并成功还原新闻事实,写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3)写活材料

(4)所谓“写活材料”就是把刻板僵硬的陈述性材料,用鲜活的描写性语言进行表述。这方面最考验记者的写作基本功。事实上,有的记者即便去了现场,写出来的还是硬邦邦的材料;有的记者即便没去现场,也能把稿子写得鲜活生动。

有的记者运用陈述性语言得心应手,一旦使用描写性语言,立即寸步难行。这方面,有文学素养的问题,也有转换语言技巧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揣摩。(咸宁日报)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4-23 20:49:23
上一篇:亲历25年来最长全国两会
下一篇:中国几代人的婚恋演变
网友评论《唱好成就报道重头戏》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