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

赵明霞

[摘要]新闻标题是“一瞥”的艺术,随着信息化和传媒业的高速发展,读者阅读新闻逐渐形成了先看标题或者只看标题的习惯,新闻标题是否抢眼直接影响读者对其关注程度。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报纸、新闻网站发现,巧用语法、善用音韵、活用修辞,能够增强标题的表现力、韵律美和意蕴美,进而使读者“一见钟情”。

[关键词]新闻标题;语法音韵修辞写作艺术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招牌,招牌醒目、新颖,就引人注目,就更容易被广泛传播。新闻标题好比陈列在橱窗里供人挑选的商品,陈列得当,展品精美,常常会引起那些本来并不想购买此物的顾客的兴趣。好的新闻标题能够契合读者的兴趣,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因此,在传媒业高度发展的今天,更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标题的拟定和制作上精益求精。一、巧用语法增强标题表现力

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的表述方式所达到的传播效果是不同的。想让读者对新闻事件关注,除了新闻事实本身的吸引力外,还需要在语言的运用上下工夫,正如胡范铸先生所言“新闻语言必须为读者只看标题的可能考虑”。

、动词的运用

新闻标题是“一瞥”的艺术,标题过长,会让读者视觉疲劳,不愿读下去。所以在表述上要言简意赅。在汉语中,动词是最富有主动性、活泼的词素。要把标题写得引人入胜,动词的运用是关键,最确切、最有个性的动态语言,能够让标题产生“立体感”。

如《信息时报》203年4月20日一新闻标题是:货车“飞”砖砸烂收费亭,运砖货车疑过快失控,车上的数百块砖被甩下来,砸烂了收费亭,用了一个“飞”字,把货车甩下砖的场景再现读者眼前,同时也暗含了收费站遭遇“飞来横祸”这一事实。

2、数词的运用

在新闻标题中使用数字,可以使表述更具说服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感情共鸣,起到化平凡为新奇的作用。

如人民网207年0月9日一新闻标题:习近平作报告现场7次掌声,此处最密、此处最长。做报告不可能给观众提示“此处应该有掌声”,但习近平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却收获了代表们7次掌声。文章运用数字做标题,“用数字说话”,表现了代表们发自内心的对报告内容认同和肯定。

再如《南方都市报》203年5月9日一新闻标题:仅维持72天的婚姻用了536天来离婚。在一条关于报道美国娱乐界著名名媛真人秀明星金·卡戴珊离婚了的消息中,标题运用数词说话,72天和536天,婚姻的短暂和离婚过程的拖延形成鲜明对比,比直接说“金·卡戴珊离婚了”更发人深省,更有视觉冲击力。

3、流行语的运用

流行语的使用往往既体现了创新特质,也使得新闻标题充满了时代感。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使用流行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贴近受众,增强受众心理认同感的表达方式。

半月谈网207年月23日新闻标题:半月评论:倾出“洪荒之力”,减贫000万人。“洪荒之力”原指天地初开之时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205年在仙侠玄幻剧《花千骨》中,赵丽颖饰演的花千骨的妖神之力被称为“洪荒之力”。206年里约奥运女子00米仰泳半决赛,中国选手傅园慧接受采访时说:“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并配上搞怪的表情,快速走红网络。标题直接套用该网络用语,将“扶贫攻坚”时政熱点与“洪荒之力”网络热词连用,既含蓄地表达了扶贫攻坚干部“状态很拼”,同时又使标题显得诙谐俏皮,很接地气,拉近了与读者心理,引发读者情感共鸣。二、善用音韵增加标题韵律美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在世界各种族的语言中,唯有汉字是单体方块结构,且一字一音,这为我们在语言表述中寻求韵律节奏的巧妙融合、追求音乐美感提供了可能。富于节奏美感的新闻标题使读者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接受和记忆。

、用押韵协调韵律

如南方都市报203年7月3日新闻标题:春晚不好搞,幸亏有冯导,冯导加山导,不怕搞不好。观看春节晚会是中国人除夕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近年来,随着中国观众艺术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大家对春晚节目的需求愈加多元化,春晚导演压力很大。204年春晚由冯小刚为总导演,赵本山为副总导演,这两个重量级的人物联手导演,观众对此次春晚抱有很大的期待。标题用打油诗的形式,又押韵在“”这个韵脚上,幽默风趣而调侃味十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用反复强化音调

虽然新闻标题力求简洁避免重复,但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化某种感情而运用反复辞格,这样的标题不仅不显冗杂,反而会增添文采。如西安晚报203年2月日新闻标题:(引题)娄勤俭当选省长后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主题)公心待事公道办事公正理事,(副题)要时刻保持对事业的敬仰之心,对人民的敬重之心,对权力的敬畏之心。“公”“事”字反复使用,使三个词语组成的句子一音相承,读起来顺畅连贯,同时提升了词语的音调,增强了标题的声势,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三、活用修辞增添标题意蕴美

修辞为新闻标题提供了广阔的语言艺术空间。标题中运用修辞不仅可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而且可以形象、传神地表达新闻作品的内容,揭示新闻主题。新闻标题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仿拟、设问、对比、双关等。

、比喻

在新闻标题中使用恰当的比喻,可以把读者所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的事物,把深奥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能够起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如中国青年报208年月2日新闻标题:(引题)他们努力的样子闪闪发光,(主题)残障外卖小哥活出“骑士”范儿。标题中把残障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自行车为顾客提供随叫随到的外卖服务比作“骑士”行为,形象地表现了这群残障外卖小哥自食其力、任劳任怨、竭诚服务的良好品质,标题生动有趣,又很形象。

2、仿拟

“仿拟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巧妙运用古典诗词、谚语、歌曲、警句等,使原意转化,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又不落俗套,余味无穷。

如七一网207年月6日一新闻标题:纪检干部要常在“河边走”永远“不湿鞋”。标题仿拟了民间俗语“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反其意而用之,告诫警醒纪检监察干部虽然常在“河边走”,经常接触腐败分子,但要时刻绷紧党风廉政建设这根弦,永远“不湿鞋”,确保监督权始终在制度的轨道上运行,比直接用“纪检干部要防止自身腐败”更能吸引读者。

3、设问

设问,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故意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做标题,给人以悬念,引人关注,催人思考。

如中国青年报207年2月2日新闻标题: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的爱成了孩子的负担。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句古训。标题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过于严厉的爱反而成了孩子的负担,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再如华商报200年5月3日一新闻标题:豆芽为什么这么肥?激素催的。标题运用设问,精炼、贴切,既包含了核心的新闻内容,又显得先声夺人。

4、对比

对比是通过对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矛盾对立。标题中运用对比,能够彰显鲜明的是非爱憎,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使新闻的主旨更加突出。

如华商报2004年8月6日第8版新闻标题:(引题)不到200米的大荔县司令部,(主题)县委这头是水泥路村子那头是泥水路。标题中“水泥路”和“泥水路”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表明了媒体鲜明的立场和爱憎。

5、双关

双关,就是充分利用汉语同音、近义相偕以及一词多义的特点,用同一个词语同时关涉到两种不同的事物,表面上明说的这个意思,实际上却暗指的那个意思。5双关一般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

利用汉语音同或音近词语间的关系构成的双关,这种词语之间的关系只是音同或音近,而词义却完全不同,明借同音词的音,暗表对应同音词的义,表意恰切,耐人寻味。如西安晚报203年8月8日新闻标题:业内人士一致看好西安写字楼“钱景”。“钱景”与“前景”谐音双关,表达了西安写字楼发展空间很大,“钱景”一词用在这里一字双关,语约而义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语义双关

通过在待定语言环境中引申语义而形成的双关,话外有话,弦外有音,明朗而不失蕴藉。如新京报202年2月23日新闻标题:归真堂开放基地看熊样。百余记者目击活熊取胆全过程;环保人士担心“眼见不一定为实”。熊样”一般指人没本事受欺负,和“孬种”近义。标题中的“熊样”,是指熊的生存现状。活熊取胆,引起动物保护协会的强烈反对,并且引起社会如潮争议,因此归真堂开放养熊基地,邀请来自各地的百余名记者进入养熊基地,目睹“活熊取胆”全过程。

综上所述,新闻标题是新闻主题最简明、最有力的体现,是吸引和引导受读者的重要手段。新闻从业者要根据新闻内容适当地从语法、音韵、修辞几个方面来考虑,增强新闻标题的表现力,让读者“一见钟情”。参考文献:

[]杨牧之:《编辑艺术》,《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胡范铸:《试论新闻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修辭学习》,2006年

[3]徐国珍:《仿拟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孙立:《经济新闻拟题如何活用修辞手法》,《新闻传播》,2009第4期

[5]班吉庆、张歆:《试论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魅力》,《现代语文》,2008年

(嘉峪关日报社)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4-23 20:47:57
上一篇:毛泽东论反对党八股
下一篇:从电影营销看媒体融合
网友评论《浅谈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