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启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最容易受到冲击。尤其最近的“江歌案”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生命观的注意,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极其重要。回望历史,儒家生死观中有“生死有命与生死俱善”的自然生命态度,“仁爱为怀和以和为贵”的和谐社会构想,也有“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价值追求。这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以有效途经优化融入儒家生死观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具体从学校、教师等客观方面和学生理论、实践等主观方面提供举措,进而减少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促进家庭、校园、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儒家生死观;大学生;价值观

[作者简介]武潇瑜(992-),女,汉族,山西汾阳人,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6-803(208)03-0066-02

生命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一项权利,然而近年来,大学生中发生了一系列自杀、他杀、虐待动植物等漠视生命的现象,人们禁不住会问,大学生生命观怎么了?在学业沉重、就业困难、感情复杂、网络诱惑的大背景下,应该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有关生死观的具体内涵在儒家思想中有着丰富的体现,能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提供有效借鉴。一、儒家生死观的内涵

(一)“生死有命与生死俱善”的自然生命态度

、生死有命

儒家主张利用理性的客观的态度看待生死问题,具体说:人的生与死都是必然的。人的生命一旦有开始也就意味着必然有终结,这是人自然的生理过程。既然生与死都是人的自然生命过程,所以人类应该尊重人的自然生命过程,理性坦然地面对生死。

2、生死俱善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礼论》)儒家倡导,生是人生命的起点,死亡是人生命的终点,若同等看重生和死,就可以达到人生的完整。儒家这种生死俱善的观点告诉人们,一方面要重视生,要善生、荣生、乐生、重生、珍生;另一方面,要同时重视死,不能轻易丢弃生命,随意对待死亡,对死持“慎终追远”的态度。

(二)“仁爱为怀与以和为贵”的和谐社会构想

、仁爱为怀

“仁”是指不忍。“爱”是指无差别的爱一切人,首先是爱自己,其次是爱他人。孔子主張:孝不仅是表面上对父母衣食住行等生活上的侍养,同时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地孝敬父母,要和颜悦色的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只有形式上与发自内心的孝顺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仁者爱人,孔子珍重自己的生命,推己及人,他也同样珍重他人的生命。”同时,儒家还将这种思想推及及物,即对有机体的生命现象的平等尊重。总之,对人、对物都应持仁爱为怀的态度。

2、以和为贵

“和”,此处的和指的是生命的和谐,具体包含:个体生命身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生命的和谐;人与有生命的有机体之间的和谐。

个体生命身心的和谐,即个人要注重修身。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要通过“仁”这种道德规范来实现。人与有机体生命的和谐,即儒家倡导的天人合一,也就是人有义务通过不断的努力认识自然,遵循“天道”,实现天人的和谐统一。

(三)“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价值追求

、杀身成仁

儒家认为生命是注定的、天生的、宝贵的,尽管儒家这样认为,但是他们更强调志士仁人不应该为了生存而损害自己的仁德,而应该不惜自己的生命成全自己的仁德。孔子强调“成仁”是生死价值观的标准,并对成仁的条件作出了阐释,即:保存生命与追求道义发生矛盾冲突时,在二者中必须做出选择时,要杀身成仁,成仁的道德比生命更重要。尽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是,孔子却强调“仁”是通往“道”的必经途径,“道”是孔子思想中的最高范畴,从“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可以体现。

2、舍生取义

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简单说,即舍生取义。儒家认为,人在面临人生绝境时,选择死亡不是对生命轻视的表现,而是体现了追求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境界,这是儒家倡导的精神价值追求的体现。

“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都体现了人不应该为了活着而活着,而应该活有活的价值,死有死的意义,儒家高度重视这种精神价值追求。二、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启示

(一)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积极意义

、引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儒家提出“生死有命与生死俱善”的观点,“当人们活着的时候就要奋发向上,刚健有为,当人们死亡的时候就要顺从自然,安静而去”。生是必然的,死也是必然的,引导人们尊重个人的自然生命过程,同时也必须尊重他人、自然界有机体的自然生命过程。其次,儒家倡导善生、乐生、荣生,启示人们善待生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同时,“儒家倡导的是‘乐天知命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人们能够积极地去面对生命中的各种遭遇”,也要找到人生的目标,发现人生的乐趣,实现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最终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2、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儒家生死观启示人们,应实现个人的身心和谐。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在精神层面也存在一系列身心不和谐问题,应当通过有效途径实现个人的身心和谐。其次,应促进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构建。从“马加爵事件”到“复旦投毒案”,再到今天的“江歌案”,让人心痛。儒家“仁爱为怀”“以和为贵”的思想,能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指导。再次,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大学生乱扔垃圾,浪费资源,虐待动物等诸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加重了人与自然的失衡。儒家生死观启示人们不但要把仁爱思想推及他人,而且推及他物,即自然。

(二)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消极影响

、极度重视价值追求,轻视生命

儒家提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思想,强调当生命与道义发生矛盾冲突时,选择放弃生命,重视仁义道德,最终达到“道”的境界。“死亡是人生的最后一种行为,死亡只有落实在天所规定的‘仁价值与道德上,才能实现其自身意义。”因儒家这种极度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生命观,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当今社会,大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爱情,而引发的轻生、杀人事件比比皆是。儒家极度重视价值追求的观点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做法有一定消极影响。由此,在教育大学生追求精神价值的同时,更应该提高生命意识。

2、极度追求内心完美,轻视生命

儒家的诸多思想都体现了儒家极度重视人的内心完美,如,儒家提出的内圣外王、自强不息、仁爱、不分等级的爱一切的人等,这些思想都极度强调人的内心完美,然而却忽视了实现内心完美的外部环境。大学生从小接受学校教育,涉世不深,极度追求内心完美,然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時代,特别是大学生面临着学业沉重、就业困难、人际关系多样、情感复杂等多重压力,加之他们生命意识淡薄、受挫能力差,造成一些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另外,有些大学生感觉社会压力大,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转而通过杀人、抢劫银行、虐待动物等报复社会。由此,应正确看待儒家生死观,追求内心完美的同时,还要注重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三、优化融入儒家生死观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一)客观方面优化融入儒家生死观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学校方面

首先,“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更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学校应确定其教育目的:传授知识、教授技能、培养人才的基础是以人为本、以生命为起点。其次,学校还应把传统儒学、生命观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传统儒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死观内涵,能为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提供良好借鉴。最后,学校还应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理应加强重视。

2、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应执行学校的安排,真正的将传统儒学、生命观教育贯穿在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教师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可以是内容的多样,如增加大学生心理、性格、审美、人际关系、职业现状等各方面的教学。也可以是教授方式的多样,不只是满堂灌的讲授,也可采取案例教学、视频观看、实践活动、现场演练等更加形象、有趣的方式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主观方面优化融入儒家生死观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个人理论方面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开展融入儒家生死观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象。儒家的“仁爱”“以和为贵”“生死两安”“生死俱善”“责任伦理”等理论思想对人们影响极大,所以,应加强大学生对儒家生死观理论的学习。另外,理论指导实践,大学生也应加强生命观教育理论的学习,如《大学生安全知识》《心理学》等,为之后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个人实践方面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这个相对安逸与安全的环境中,许多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不知所措。由此,大学生应加强生命的体验,如模拟火灾现场逃离,模拟智斗歹徒等等,增强自救、互救的能力。另外,大学生应多走出网络,参加多种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增强为人处事、应对困难、抗挫折的能力,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生的希望,找到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参考文献]

[]曹杨孔子生死观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6:2

[2]康守番儒家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6:6

[3]苏海燕先秦儒道生死观比较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5:39

[4]陈小刚试析《论语》中孔子的生死观[J]景德镇:景德镇学院学报,206(2):48

[5]段利强“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研分析及培育路径[J]哈尔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6(6):85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4-23 20:09:24
上一篇: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之思考
下一篇:反腐倡廉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路径探析
网友评论《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启示》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