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征管措施,优化税务环境,积极组织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必须摸清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增添工作措施,实现税收平稳快速增长。
一、近五年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一)地方税收占公共财政和税收收入比重逐年增长。2008年至202年,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公共财政收入547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总量的49%。地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4%提升至202年的539%,对财政贡献率达627%;地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743%提升至202年的85%,对税收贡献率达908%。
(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税种增收贡献突出。2008年至202年,营业税对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为7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首位;企业所得税增收贡献率为3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第3位;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收贡献率分别为05%、82%、67%,增长贡献分别居预算收入的第4、5、6位。
(三)房地产、建筑安装业为财政收入提供近半增量。2008年至202年,全市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工业、服务业对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375%、09%、76%、66%,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贡献率达484%,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制约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因素
(一)经济总量较小和产业结构不优,制约经济创税能力。从经济总量看:202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4位,但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9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2298元、3572元。从产业结构看:202年,全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85个、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54个、42个百分点,一产高、三产低的经济结构拉低了经济整体创税能力。
(二)传统工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新兴产业税源支撑不强。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但工业税收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局面尚未改变。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市场对煤炭、电力、建材的需求降低,全市煤炭、电力、建材行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全市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加工等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对地税的贡献仍然较低,202年全市工业园区地税收入仅占地税总量的38%。
(三)财税收入增长倚重房地产业,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2年,全市建筑安装和房地产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369%,占地税收入的609%,财税收入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大。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等因素,2009年以来,中省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紧缩政策,作为地税支撑的房地产后续税源增长乏力。同时,由于近年来房地产税收的高增长,是建立在房价地价快速上涨和耕地占用税欠税集中清理的基础上,由此带来的税收规模扩展和财政收入较快增收是不可持续的。
(四)政策调整抑制税收规模扩张,影响财政收入总量增长。分税制实施以来的税制改革或税收政策调整,大多体现为地方税种停征或调减,使国税与地税、中央级税收与地方级税收呈现一增一减的反差。同时,自2009年起,缴纳增值税的新办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管,导致地税企业所得税税基缩减。下一步,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削减地税收入规模,制约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提升,影响财政收入增长。
三、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与建议
(一)着力经济发展,努力提升经济发展对税收的贡献度。
.壮大经济税源总量。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导向,着力引进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地方经济总量。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有关税收政策研究和指导,大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最大限度释放消费需求,构建以综合服务功能区为龙头,以区域商贸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点、专业连锁、特色街区、乡镇市场为主体的多层级商贸体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2.优化经济税源结构。调优第一产业。坚持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道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创税能力。调强第二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实施特色工业园区带动战略,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撑税源。调高第三产业。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加速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拉长旅游服务和商贸服务产业链,扶持发展教育产业,打造产业亮点。
3.提升经济税源效益。提升行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房地产行业的引导和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努力拓展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推动金融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提升规模经济效益。加强对大中型企业的引导和扶持,着力发展规上工业和限上企业,提高大中型企业的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增强发展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创税能力。
(二)发挥税收职能,优化投资兴业环境促进税源培育涵养。
.全面落实税收政策。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项目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落实营业税起征点上调等税收政策,引导和帮助个体工商户稳健经营,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2.促进社会和谐融洽。全面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再就业、残疾人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其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促进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加强高收入者的税收管理,强化对垄断行业和高收入者收入监控力度,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充分发挥税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作用,严格执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住房租赁税收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3.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按照“一个税厅办事、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要求,着力简化审批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完善办税厅自助服务功能、推广税库银联网、推行网上申报认证,实现多元化办税,努力拓展服务方式。畅通征纳双方交流渠道,搭建征纳交流沟通桥梁,积极推行和完善提醒服务、预约服务等人性化服务。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响应纳税人提出的合理需求;开展纳税服务绩效评价,及时处理并回复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强化税收征管,确保经济发展成果通过税收有效体现。.增强税源监控能力。强化户籍管理,准确采集辖区内税源基础信息,按照“一户式”管理要求逐户建立电子税源档案,实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动态,对纳税企业或个人从开业到注销、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涉税事项进行全过程掌控,有效掌握税源底数。建立税源监控互动机制,加强财税、监察部门协作配合,构建“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监控分析机制,确保税收实现应收尽收。
2.提升税收征管效能。按照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推行税源属地管理原则下的分类管理。加强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探索建立重点税源税收预警系统,加强重点税源风险识别,建立快速有效的重点税源风险应对机制。依托金税三期建设工程,加快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起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换和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
3.提高税法遵从度。开展税收信用等级评价,针对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的征管方式;将税收信用等级与社会综合信用挂钩,在贷款融资、商标评优、行政许可等进行全方位失信惩罚,引导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收检查,抓好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查处,增强执法刚性,震涉税犯罪。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体系。
(四)深化税制改革,完善优化财政税收体制解困地方财政。
.健全地方税收体系。改革完善房产税,探索个人住宅房产税改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提高财产税类比重,拓展财产税收规模。深入推进资源税改革,将资源税实施范围从目前的石油、天然气扩大至煤炭等矿产资源,引导矿业生产主体合理开发资源,增加资源税收收入。选择防治任务繁重的环保项目开征环境保护税,抑制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税费改革,逐步将社保缴费、价调基金等收费项目改征为地方税种,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自主发展能力。
2.优化收入分配关系。强化“营改增”过渡期税收征管工作,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征管基础条件等因素,稳妥确定“营改增”试点范围和试点行业。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关系,“营改增”试点期间,按照保持中央和试点地区税收分配关系不变的原则,对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收入仍归属地方财政。营业税全部改征增值税后,重新调整税收分成办法,调高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比例,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

(编辑:月影)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8-12 12:05:02
上一篇: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调研报告
下一篇:消费品市场运行调研报告
网友评论《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