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发展劳务经济经验发言材料

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典型材料

发展劳务经济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满达乡朝鲜族村,有3户,347人,其中朝鲜族32户,86人。近年来,村改变了以往破旧面貌,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砖瓦房,条条硬化的村巷路,清一色的铁栅栏,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95%,村如此巨变,主要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村两委班子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的结果。

村有2500亩耕地,人均不足7亩,农民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很艰难。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经过认真研究,带领村民,独辟蹊径,做起了劳务输出的大文章。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利用民族优势,借助亲缘关系,跨出国门“淘金”。

朝鲜族村原来是外来鲜族聚集建立的村。多年来,由于鲜族村百姓人多地少,收入低,生活不富裕。几年来,借助国家政策,他们利用本村朝鲜族村民与韩国的民族关系,到韩国进行打工。目前,在原村主任、原村委委员的组织下,、等38人人到韩国务工,年收入折合人民币260余万元。在韩国务工大军的带动下,村又广开渠道,建立了日、俄等邻国劳务输出基地,先后又有、等4人到日本创业、打工。、2人到俄罗斯种菜、伐木,每人年收入在40万元人民币。走出国门,赚洋钱的村农民,境外劳务经济收入已达320余万元。

(二)依托劳务基地,省内外打工,挣钱兴家。通过县劳转部门提供就业信息,等66人常年在吉林、河北、北京等地做保安、司机等职业,工作稳定,年人均收入在5万元。到农忙季节,有50――70个村民,到周边村屯或农场进行短期打工,做杂活,每人增加收入3000――5000元。到农闲季节,又有30左右个村民,到县城、市地、省城等劳动密集型地域季节性务工,做服务员、装卸工、缝纫工、售货员、普工等,每人月增加收入500――5000元。

(三)就地转移,择机创业,兴村富民。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未来经营的发展方向,剩余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把劳务经济做强做大,村紧跟上级劳动力转移新政策,全面实施以剩余劳动力就业为目标,稳外输,扩内转,强创业,提素质的劳务经济多元化转型,积极引导村民就地转移、兴业创业。组织村留守人员以及妇女等00余人,通过到山上采集中草药、山野菜、食用菌等,实现转移创收35万元。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投入低、饲养周期短、效益好的大鹅、鸡、鸭、兔、羊等养殖项目,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2户,34人,实现畜牧业收入85万元。村里县内渔业和捕捞业4人,交通运输4人,建筑业45人,社会服务业20人,其他2人;食杂店、旅店、饭店等创业小老板达到7人,民营性山产品收购营销创业小企业4个,常年转移农民工6人,季节性用农民工00余人;多元化的劳务转移方式使全村本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累计34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70万元左右。

(四)技能培训、岗位练兵,农民获得“一技之长”。实施技能化“练兵”,给市场“量身定做”人才。这是村人转移成功的肺腑之言。近年来,全村组织村民参加技能性培训86人,引导性培训220人。培训专业选择上,讲究以实用为原则。为扫清境外输出语言障碍,乡政府和村领导积极组织有外输愿望的村民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联系,特聘请专业韩语教师在村里授课,举办了由40余人参加,规范化的短期韩语速成培训班。为解决野菜加工的质量问题,吉源加工厂提前做好了员工的技术培训,从野菜的采集、筛选、切段、掐根、打岔、淹渍、晾晒、装箱、装袋等技术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培训和现场操作。

(五)健全社会化服务,带动全村经济稳步提升。为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村在抓好转移服务上下足了功夫。村里建立了资料齐全的村民档案及学员培训档案。,村里把国内外用工企业、劳务基地、服务站等机构发回的500余条用工信息利用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宣传,帮助农民找转移的好去处。同时,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生产生活保障工作,从土地出租、子女上学、照顾老人等方面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为外出务工人员排除后顾之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使更多的人有了事做,创造了价值和收入,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断和谐,相互协作帮忙的越来越多,全村人民走上了忙增收、忙致富的新时代。

目前,村外出务工人数已达到68人,占全村人口的48%,年收入达到430万元;就地转移创业人数(3个月以上)达到52人,年收入达到245万元,全村人均劳务收入94万元,村民发展劳务经济的热情越来越高。村农民工成功经验感染着许多还未从土地中走出去的农民朋友。一家出去,带动几户,几户务工,带动全村,朝鲜族村正在以劳务经济创造富裕美好的明天。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5-03 11:02:22
上一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验材料
下一篇:两新团建活动经验材料
网友评论《村发展劳务经济经验发言材料》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