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六不选”

方湘玲

953年,受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先生的邀请,钱钟书开始编选《宋诗选注》。钱钟书首先制定了“六不选”标准:押韵的文件不选;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不选;大模大样的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不选;有佳句而全篇太不匀称的不选;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不选。

遵照这“六不选”,钱钟书不管诗人当时或现如今的名气,只看诗本身。在宋朝,诗人兼大哲学家叶适是个风云人物,然而在《宋诗选注》中却找不到一首叶适的诗,而他的学生徐玑的诗竟入选了。郑振铎就此提出疑问时,钱钟书表示:“叶适的诗过于追求炼字琢句,却忽略了语气不贯、意思不达,当然不能选用了;而徐玑的诗则个性鲜明,意致灵秀。”他还幽默地说:“尽管叶适是声名远播的‘大儒,却不能跟小诗人排在一起;这仿佛麻雀虽然是小鸟儿,飞得既不高又不远,终不失为飞禽;而那庞然昂然的鸵鸟,力气很大,也生了一对翅膀,可是绝不会騰空离地,只好让它跟善走的动物赛跑去吧。”

有领导发现钱钟书没有选文天祥的《正气歌》后,郑重指出:“自建国以来的宋诗选本中,这首诗都是必选之作,《宋诗选注》也不能例外。”钱钟书振振有辞:“《正气歌》理大于象的毛病极为显著,理应被排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领导认为他这么做实在太欠妥,也不够明智,便给予严厉的批评,而钱钟书依然坚持己见。

按照惯例,入选的诗都应该有作者简介,钱钟书也做了这项工作,只不过他只说明了诗人的生卒年、姓名、籍贯及著作,根本不提及身份。有学者对此很不理解,问他:“宋朝那些诗人大多是有功名的人,都有一官半职的,特别是晏殊、寇准、欧阳修、王安石他们都是位高权重的中央级官员,您怎么不介绍下他们的身份呢?”钱钟书认真地说:“官职是一回事,诗文是另一回事。我要编的是诗选,这和诗人们的官职大小没关系。在诗文面前,没有身份地位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一切与诗无关的东西在诗选中都是没意义的。”

正是由于钱钟书坚持原则,勇于创新,才让《宋诗选注》成为独具特色的诗选著作。

(编辑/北原)

文章来源于:做人与处世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6 17:50:01
上一篇:叶广岑擦暗号
下一篇:名士逸事
网友评论《钱钟书的“六不选”》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