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新调”能让昆曲变年轻吗

本报记者邢晓婧

一个多月前,中国“昆曲王子”、原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现任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张军公布了5月8日“水磨新调”新昆曲万人演唱会计划,很多人说他“疯了”。昆曲的万人演唱会谁会去看?不料4月23日演唱会开票首日,第一轮的5000张票被瞬间秒杀。新昆曲到底新在哪?它会让昆曲变年轻吗?日前,这位曾获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联合国促进昆剧发展大奖”等殊荣的昆曲艺术家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如何吸引年轻人关注昆曲以及他未来20年的梦想。

加入其他音乐元素,还能叫昆曲吗

上海梅赛德斯奔驰艺术中心,张学友、王菲、周杰伦等大牌歌星都曾在这里举行万人演唱会。十几天后,张军将成为这里的主角,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昆曲“万人演唱会”。为什么选在这里?张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昆曲也可以尝试演唱会的视听技术和舞美服装,用一种年轻人喜欢的视听感受,吸引他们感知昆曲。为打造这场昆曲盛宴,张军请来很多重量级主创,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响总监金少刚、曾为周杰伦演唱会担任导演的陈明和、台湾灯光设计师车克谦等。

“水磨新调”是张军几年前创造的一种音乐形式,他和作曲家彭程一起,将昆曲音乐的“水磨腔”与各种音乐风格相融合,包含电音、摇滚、爵士等风格迥异的音乐元素,并将这种独创的新音乐曲风起名为“水磨新调·Kuplu”。“5·8万人新昆曲演唱会”,则是将“水磨新调”全面升级为现场乐队演出的大胆尝试。加入其他音乐元素的昆曲还能叫昆曲吗?是否会丢失其原有的阳春白雪般的风格变得不伦不类?张军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回应外界质疑:“‘水磨新调和其他音乐风格融合的前提是保留了昆曲的内核,比如文字不能改,旋律不能改,演唱方式也不能改,这些是昆曲传承与发展中最重要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融合其他音乐风格会让昆曲呈现出新的面貌,可以深入挖掘背后的情感。”他举例称,像570年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创作的《玉簪记·琴挑》中的《懒画眉》,恰恰因为新音乐形式的加入,把主人公潘必正唱这首曲子的情景全面深化,舒展而出。这种创作方式可以理解成“创新型转化”。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并不熟悉《懒画眉》等作品,他们听的就是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保留昆曲本质,再通过新音乐找到这种情感共鸣,为什么不呢?”他表示,一定要学习符合时代特点的传播方式,因为其背后的传播逻辑在发生变化。但无论何时,都要永远坚持昆曲的个性,传承她的古汉语、曲牌体以及内涵,在此基础上利用好新的传播媒介,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一些业内人士并不看好新昆曲万人演唱会,毕竟昆曲太小众了。而且“隔行如隔山”,对戏剧表演驾轻就熟的张军来说,开演唱会完全是一项全新挑战。“这是自讨苦吃迫使自己努力的过程,真的是甘苦和冷暖自知。但我坚信这件事情是值得的,这个过程是我想要的。”张军说,“万人并不是终极目标,最吸引我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影响、鼓舞0万人或者更多人知道昆曲,然后有万人走进剧场,就够了。”

你不走近年轻人,他们也不会走近你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迄今已拥有5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然而,全国0278个剧团,只有9个昆剧团;全国8754个民营团体,只有上海张军昆剧艺术中心个民营昆剧团。这组数字常常让张军感到无奈,他感叹道,“传统艺术以及昆曲,在面对大众和社会的认知基础时,是非常残酷的,大家对昆曲一无所知的情况比比皆是。”998年,张军和他的同学在食不果腹、没有观众的情况下,“冲”进同济大学礼堂,以一台“昆剧走进青年”的互动演出,开启了昆剧艺术走向年轻观众的普及之路。20年来,张军讲遍了全上海的学校,还讲到了美国哈佛大学。200年5月8日,昆曲全票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张军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次之所以选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举办新昆曲万人演唱会,是因为今年是“昆剧走进青年”20周年,也应该在5·8这个特殊的日子有所致敬。还有一个原因,20年前普及、分享昆曲的“套路”现在已经不够用了。张军反复强调“时代的变化”,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和20年前不一样了,他们用手机看视频,上B站,玩抖音。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占领这些阵地,让年轻人对昆曲产生兴趣。”

实际上,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昆曲,张军及其团队绞尽脑汁尝试各种活动。他去大学里寻找“最美杜丽娘”,帮助组建校园昆曲社团,推出昆曲H5游戏……他甚至不放过年轻群体颇多的健身房,给健身教练做昆曲分享会。接下来,张军还打算搞昆曲直播,在抖音上表演昆曲,毕竟“传播佛学的都在画漫画了”。有一次张军团队在剧场门口搞问卷调查,惊喜地发现在观看昆曲演出的观众中,“8至35岁的高学历年轻人” 占 比666%,其中70%因为张军的高校昆曲分享会才接触到昆曲。这让张军备受鼓舞,“你不走近年轻人,他们也不会走近你”。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不过,年轻化真的有必要吗?有人认为,昆曲本来就是有一定人生阅历和文化层次才能懂的艺术。“不应用年龄区分艺术。在传播昆曲的20年中,无论是几十人的分享会、几百人的小剧场、几千人的大学讲堂,年轻朋友的反响都非常热烈,是他们激励我们往前走。这说明我们的传播方式和音乐形式跟年轻人产生了共鸣,让我们彼此成就。”张军希望,“00岁的越剧是妈妈在看,200岁的京剧是爸爸在看,而近600岁的昆剧是年轻人在看。”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这是张军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对《环球时报》记者感慨,他已经从艺32年,算是老艺术家了。尽管过去20年,他始终致力于昆曲的推广和传播,可昆曲依然很难。去听昆曲的观众似乎多了不少,但距离像流行音乐那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相差甚远。张军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期,肯尼基演奏的萨克斯曲《回家》大行其道,他的老师蔡正仁先生首次在昆曲《白蛇传》中加入萨克斯曲风,让他印象深刻。“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艺术都在尝试创新,日本歌舞伎也曾试图与二次元相结合。让传统艺术适合当下审美需求,产生共鸣,创新本身是势在必行的,这是艺术家必须要有的态度。在传统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用不同方式带着同样的精神往前走。当然,创新是非常艰难的过程,需要时间试错。”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张军向《环球时报》记者表达了他的宏愿——让昆曲走进教育。他希望与教育机构、老师、学生一路同行,将昆曲和教育紧密结合。张军说,“这是我对未来20年的期望,也是我未来20年的梦想。”▲

文章来源于:环球时报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6 17:39:10
上一篇: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下一篇:跳槽越多,混得越差
网友评论《“水磨新调”能让昆曲变年轻吗》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