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动员”的合理引导

王佩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带动民间社会动员发展,微动员成为社会动员新形式。它在改变原有空间秩序的同时,也在重构新的社会秩序,对社会既造成威胁挑战,也能起到维护完善建设作用。国家对微动员要做有针对性地引导、整合、协调、服务,将微动员引入国家建设体系,使其成为重要的社会有生力量。

【关键词】网络时代微动员引导治理作用体现【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社会动员新形式——网络微动员

网络的普及使社会组织动员形式多元化、常态化,网民参与热情日趋活跃,网络不仅是动员传递工具也是动员现场。微动员就是借助网络空间动员应运而生,曾席卷全球的“冰桶挑战”就是典型事例,通过网络不断发起挑战迅速在全球各地引发连锁反应,使世界各国不同种族、阶层人士进行慈善接力,展现出微动员强大的社会影响和动员力。微动员在我国网络空间也逐渐盛行,其发展来源于社会现实需求,特别是随着经济转型和自主生活空间的拓展使公民个体意识逐渐觉醒。一直以来我国民间社会动员组织结构松散、组织化程度低,公民个体诉求和权利主张难以通过组织力量实现,互联网的出现正好为广大公民个体提供了实现组织集合力的契机。网络组织力量借助互联网形成微动员将松散的网民力量汇集,形成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微动力带给网络社会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已成为大众网民网络社会集体行动的主要形式。

当前,微动员的常态化已经被社会所接受,微动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动员的最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动员通过网络赋予网民认知自身能力价值的机会,同时互联网也让微动员的动员对象参与没有严格限制,这体现了微动员不排斥网络社会中每一个弱小个体力量,动员目标和发展沿袭自始至终没有预设。从现实发展情况而言,动员者目的很简单,大多希望他人支持自己观点,这在新媒体时代微动员中较为普遍,网络中需要点赞、人肉搜索、投票等微动员形式都属于此类。但随着微动员发展过程中新情况的呈现,特别是参与者经过彼此互动发现差异从而调整行为。微动员对网络治理产生的影响

在全民网络时代,微动员的议题范围丰富宽泛,既包含道德、慈善、爱国等正面议题,也有社会冲突矛盾等负面议题,其中涉及社会民生领域较多。这种议题容易导致微动力发展复杂多元化,且很多微动员议题具有隐蔽性,给网络舆情监测带来难度。网络微动员利用网络弥散传播特性,能够在网络空间形成广泛又强大的聚化社会效应,消除了物理距离带来的障碍,在网络微动员交互作用下能实现少数人在空间组织大规模媒体联动,为人们打开了另一种集体互动空间,这种空间互动没有阶级限制,实现了社会总动员效果。

网络技术使网民在网络空间能够实现完成现实社会功能和目标,已经形成一个无限宽广的新领域,实现了少数人影响、驱动多数人的政治目标。微动员影响灵活多变,最能体现其自由开放性。从参与关系上主要存在“共意性运动”和“冲突性运动”两类。“共意性运动”能够体现最大化的群众意见趋同享有广泛支持,如大量社会公益活动。而“冲突性运动”大多发生社会矛盾激化,由少数人操控进行的有组织的反对行为。网络微动员中的“共意性动员”体现了参与者对微动员议题的高度认可,有着思想趋同性,这类网络微动员行动执行阻力较小,因此,“共意性”的网络微动员行动有更好的调整建设良性发展影响。

而“冲突性”网络微动员大多情况下对社会秩序带来挑战,通常有着破坏、重置因素在内。但在科学合理引导下,网络微动员完全可以成为鼓励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由于网络微动员的影响具有流动延展性,使它在改变原有网络空间秩序的同时,也在重新构筑新的空间秩序,它可以对国家社会安全带来威胁,也能通过动员维护并完善原有秩序体系。微动员的网络治理策略

网络微动员来自微小的民间个体,一旦统一行动“聚沙成塔”将对政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对微动员给予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国家现代化建设也包括网络空间治理,网络所体现出的功能和作用已超出传统国家治理层面,为有效应对网络微动员,需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不断深化,从多方面进行治理建设。

加强制度规范能力建设。微动员的不确定因素给网络微动员管理带来难度,只有规范微动员发展才能有效引导公民参与,一旦失去管理,微动员将失去约束给社会带来混乱和危害。当前,我国社会集体行动要实现制度化,微动员也要纳入体制框架内,但在实施过程中现有制度明显存在现实发展上的滞后和缺失,不能满足社会动员要求。社会环境不断更新变化,相关社会动员法律滞后愈发明显,虽然我国制定了如《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针对社会运动的法律规制,但面对现实问题大多规定过于笼统化、原则化,特别是现代网络微动员社会行动,更缺乏相关法律约束和指导。为此,政府部门要对网络微动员做有针对性的规范指导细则,加强规范微动员制度建设。

增强引导应对能力。社会带给公众的需求程度决定了个人参与社会运动的投入程度,当网络成为便捷的信息平台,让社会集体活动变得更易。面对网络越发呈现出的影响力,政府要承认微动员存在的必然性,要认知研究微动员带来的社会影响,不能因管理缺失而将其视为社会治理的威胁。同时要认清微动员发展机理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发现微动员发展轨迹,从而为实现监控引导赢得主动。政府要加强对网络监管力度,通过宣传把握网络话语权,有效引导公众文明有序参与网络活动,对微动员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差异化应对策略。

强化政府对微动员整合、协调作用。当前,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生活体验,在现实生活中作用愈发明显。网络微动员影响力与日俱增,政府要加强对其治理疏导,引导网民理性参与社会动员活动,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微动员在网络中的开展,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民间力量意识的觉醒,政府要认可并重视民间力量,如果将其有效整合则成为一股正能量为我所用,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和政治健康发展。

微动员是网络发展的产物,网络通信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在信息快速传递过程中无法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一些未经证实信息和违反道德行为在网络空间屡见不鲜,并最终服务于极化的观点,导致一些微动员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引发对抗冲突。由于现阶段微动员所做出的对抗行为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政府发挥协调作用,完全可将对抗导向对话合作,要彼此尊重化解协调,强化对话机能建设,以协商对话妥善解决。

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化解微动员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作为政治领导者要体现服务社会功能,微动员的发展对国家政治秩序带来影响,政府就应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从深层次化解微动员带来的负面效应,有利于政权巩固社会稳定。为此,政府各级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要更新观念,懂得倾听民声诉求,培育积极主动为普通民众服务意识。利用网络渠道与网民沟通交流,确保民情民意能得到及时传递、回馈,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对群众诉求做到及时处理有效解决,以维护社会发展稳定。

(作者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7年度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开放基金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DXS207000)成果】

【参考文献】

①唐庆鹏、郝宇青:《网络时代的微动员现象及其治理》,《探索》,208年第3期。

②唐庆鹏:《网络协商民主的成长轨迹及障碍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5年第5期。

③吴强:《互联网时代的政治涨落:新媒体政治前沿》,《国外理论动态》,205年第期。

责编/张蕾美编/杨玲玲史航(见习)

文章来源于:人民论坛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8-20 22:49:05
上一篇:人民币不具备长期再贬值 基础
下一篇:社区治理现代化呼唤多元共治
网友评论《网络“微动员”的合理引导》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