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票房终抵不过市场检验

含辰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一直以来,影视文化市场中粗制滥造的影片并不在少数,特别是影视制作后期技术的空前提升,在为剧情的氛围效果增色的同时,也少了点儿制作诚意,演员抠图、剪辑混乱、票房造假……一些带有诚意的、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实在凤毛麟角,所谓“经典”更是难以称之。影视文化市场的注水现象逐渐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特点,正如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在这个热闹的“档期”里,电影《后来的我们》就身陷“票房造假门”事件。

据悉,电影局已约谈影片出品方、制片方,而涉事主体的声明也接踵而至,但不管怎样,撇清关系、推卸责任都不是舆论应该关注的重点,影片是否精良、制作是否良心才是市场的最终检验,过早地忙于解释,急于澄清,反而欲盖弥彰。但不容忽视的是,对于偷票房、买收视率等一系列数字造假的现象必须严打,需依靠作品赢得市场而非依靠背后操纵。

有句很贴切的话用来形容影视圈的现象:在影视圈人人都有话语权,唯独观众没有。但遗憾的是,观众却是影视作品的唯一投放者。那么,观众在影视圈的话语权该怎么表达?舆论场过于散化,三言两语不能集中或明显地反映受众倾向,唯独通过收视率、票房的“数字化”呈现“可视化”的态度倾向,在制作方眼中,所谓的“市场口碑”,更多是通过“数字”来呈现。

评判一部作品如此重要的指标竟也可以进行操纵,那么,检验影片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影片《后来的我们》制片方刘若英工作室也已发声,但似乎并未赢得更多的理解。同时,售票平台猫眼也连发两份声明,把此次退票事件归结为用户改签和黄牛刷票的问题,但舆论质疑之声并未减少,有人质疑,为何会在同一晚不约而同地“退票”,过于巧合难免刻意。但需要明确的是,现在影视文化作品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特点,资本的高速运转决定了制片、平台、宣传、上映各个环节之间的粘合度较低,环节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衔接,这也是“退票门”事件的问题之一。

其实,早在205年0月4日《港囧》宣布"上映0天以28亿元成为2D国产电影单片票房冠军"以来,社交平台就涌现了"这是用幽灵场票房造假"的声音,而此次的“退票”事件中问题仍然出现在“数据”上,这暴露了两个问题,一是多年的票房数据造假背后的防火墙仍未完善,二是以票房、收视率赢口碑的宣传噱头还在继续。以为观众呈现更好的作品之名,背后却依靠技术漏洞的数据操纵,这不免太没诚意。如若缺乏对制片、平台、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细则,那么最终只能是为造假提供便利。

文章来源于:中国网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10 10:53:31
上一篇: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该怎么做(大势)
下一篇:美媒称特朗普贸易政策损害美国及全球经济
网友评论《造假票房终抵不过市场检验》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