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支点撬动世界杯

刘轶政

阵型更为灵活

足球阵型是战术的载体,不同的时代有各自代表性的阵型。20世纪60年代有424,快速通过中场,呈现鲜明的对攻态势。70年代433成为主流,攻防更有层次感。80年代流行352或532阵型,三后卫与五后卫伴随着攻防转换相互调整。20世纪末2世纪初,442被不少球队推崇,尤其是那些习惯边中结合打法的球队。之后的0年间,灵活而富有冲击力的边前卫在进攻中更被重视,很多时候等同于边锋的角色。在200年南非世界杯中,拥有优秀边前卫的球队多次在比赛中占据上风。

在204年巴西世界杯上,很难在各支参赛队中发现主流阵型,因为伴随着场上的形势变化,球队阵型的转换更加灵活多变,不拘泥于固定的套路。足球阵型不再是以不变应万变,而是见招拆招、临阵易阵,这是巴西世界杯展现的新潮流。

智利与澳大利亚一战最为典型。赛前,从官方公布的首发来看,智利排出442阵型,但是比赛中,智利队后防线经常只有两名中卫在支撑。在对西班牙、荷兰与巴西时,智利队多次变阵,人们几乎无法对智利此次世界杯之旅的基本阵型做笼统概括。

最终夺冠的德国同样如此,他们依照压迫防守的战术重心随机应变,采用过多种阵型,甚至在7比横扫巴西一仗中完全依靠球员之间的灵活跑位而自然变阵,大局已定后实现了对场面的控制。乌拉圭队在将罗瑟洛列入首发后,为了便于队员非对称的跑位和前插上抢,在多种阵型之间灵活调整。美国队更多时候是一前一后的菱形中场。当然,还是有部分球队整体上保持了阵型的稳定,比如厄瓜多尔、克罗地亚和比利时等。后防体系多样

阵型的灵活多变,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后防线的变化上。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四后卫体系一直是世界足坛的主流,一字排开、整体移动是惯用套路。巴西世界杯引领了后防线体系的变化,打破了四后卫的线型排布,三后卫、五后卫的平兵布阵多次得到展现,不少球队不再有意识地保持一条直线,防守球员之间没有固定的联络链条。

在采用三后卫的球队中,依然是智利队最具代表性,后场两端的防守球员经常脱离三后卫体系,根据场上形势不断插上,或者回撤时盯人防守。即便在球远离后场时,三名后衛也不会保持同一水平线,而是与前方球员的跑位紧密联系,在其身后做好区域防守。

涉及五后卫防线,荷兰队的开放防守姿态是一个典型。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荷兰队防守球员不顾整条防线,积极压上盯人防守,即便在无球区域同样如此。所以,荷兰队常在五后卫和三后卫之间不停转换,中后场协同防守的痕迹更为明显,边后卫大幅度上前逼抢,同侧的中场球员会主动回撤弥补空当,后卫线的被动防守压力更多分解到中场,换来了边后卫积极上抢的主动性。

涉及五后卫防线,荷兰队的开放防守姿态是一个典型。

采用五后卫的球队中,哥斯达黎加给人们的印象更为深刻。后卫之间保持了很高的一致性,令旁观者更好辨别。只是哥斯达黎加由于实力的局限,后防线更为保守,五名后卫相互之间还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除非迫不得已,否则边后卫不会单独地过分压上。如果某一侧的边后卫脱离了后卫线的主体线条,那么其他四名后卫会迅速向失位的边后卫位置靠近,弥补身后空当,重新捏合出距离相对稳定的后防线。经典配置途穷

近两届世界杯,在进攻线上最大的改变或许是非典型进攻球员成为主旋律,传统的中锋几乎被搁置。范佩西、内马尔、本泽马、梅西这些进攻线上流动的杀手挑起了大梁。结合目前团队足球的发展趋势,整体性、多样性的进攻串联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进攻的发起者与终结者,很少有球员能以单一又不可或缺的角色独立存在,包括梅西这样的球员。因此,传统意义上只负责进球的9号球员越来越少,更多的前锋要不断跑位串联,参与进攻组织,为队友制造机会,或者是拉扯对方防线,疏通进攻空间。

巴西前锋弗雷德遭到质疑,原因就在于此,人们希望他能多为身后的内马尔传球,但他做得远远不够。南美的另一支豪门阿根廷队中,伊瓜因承担着支撑梅西的作用。J·罗德里格斯在巴西世界杯上风生水起,哥伦比亚队的进攻显得高效流畅,或许归因于中锋法尔考因伤缺席了世界杯。当然,巴西世界杯冠军德国队同样如此,尽管年逾36岁的克洛泽仍然可以进球,但淘汰赛派他首发,主要目的是起到梳理进攻以及前场战术支点的作用。

除了锋线,中场的进攻体系中已经很少能看到双核的印迹,这可能也是巴西世界杯和南非世界杯的不同。南非世界杯四强西班牙、荷兰、德国和乌拉圭保持着双核,稳住中场,加快攻防转换的节奏,为前场三到四名球员策划进攻,接近于424的进攻阵型。随着各支球队对反击的注重,中场双核在面对对方快速反击时就显得单薄。英格兰队在巴西世界杯依旧采用双核配置,遭到了《每日电讯报》的批评:“将一名前锋扔到最前面,身后放三人的做法是有问题的。”成败皆因传控

记得2年前的德国世界杯上,除了几场酣畅淋漓的进球大战,多数比赛给人保守之感。的确,那时西班牙传控足球尚未炉火纯青,世界足坛还没刮起传控风暴,强队想的是如何扎好篱笆、稳住中场,反击不像今天这样讲求高效,而是以不失球为前提的后续方案。这种现象多少受到了998年世界杯的影响,那时的法国队尽管被认为“锋无力”,但仍旧依靠相对保守的阵型夺得了冠军。

如果2006年世界杯的风格延续下去,吸引力注定会大幅下降。然而南非世界杯上,西班牙队用传控踢法征服了足坛,让世界杯呈现崭新的面貌。其实,在2008年欧洲杯上,西班牙就用传控足球树立了标杆。决赛后,德国队主教练勒夫预言:“对方的打法很可能成为国际足坛的新趋势,德国队将好好学习。”何止德国队,法国、比利时、克罗地亚、葡萄牙、意大利甚至英格兰,在战术打法上都或多或少能看到传控足球的影子。

整体而言,原来粗犷保守的踢法在不同程度上被中前场的阵地传控配合所取代,攻势足球的痕迹也随之不断加强,攻防融为一体且层次整体前移的团队足球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西班牙队引发了全世界对足球理念的研究热忱,呆板的功利足球沦为弃儿,在赢得比赛的同时,如何将球踢得漂亮成了风尚。西班牙队连夺三个重量级冠军,开创了一个时代。

204年巴西世界杯,西班牙在小组赛的出局又引发了人们对传控足球新的审视,很多人突然意識到传控足球走下了神坛。其实,传控并没有一下子被淘汰,那一届世界杯并非西班牙一支球队有明显的传控痕迹,只是他们的旗帜更鲜明,对传控的依赖性更强,压缩了回旋的空间。加上对手对西班牙的研究不断加深,制定了相应战术,西班牙的传控打法进入了得势不得分的死胡同,再想利用科斯塔追求更便捷的足球,为时已晚。反击悄然升温

没有哪种足球风格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足球永远是克制与反克制的竞逐。就整体战术而言,单一的传控足球不再包打天下,却成为不可或缺的砝码。正因为西班牙多年来对传控足球得心应手,只顾拓展这种打法的深度,没有顾及与其他战术的融合,进而深陷其中。其他球队一方面有意融入传控足球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在寻找克制传控的方法。在巴西世界杯上,反击与传控相融合的战术更显突出,在德国2比2平加纳和比利时2比胜美国的比赛中都有体现,冠军德国依靠冲击型的反击与传控相结合,走到了最后。

200年世界杯之后,快速直接的反击战术在国家队层面悄然升温。英国《天空体育》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200年世界杯上,控球率低于45%的队伍胜率仅有3%,那时传控是主流。204年世界杯,这一控球率的胜率达到了25%,反击的效果明显提高,传控足球已不再是获胜的主流方式。到了206年欧洲杯,在控球率低于45%的球队中,反击战术带来的胜率竟高达30%,但不可忽视传控足球在这些球队中仍然占据着可观的比例。

两年前的欧洲杯上,反击战术给人的印象甚至超出了传控足球。在意大利2比0战胜比利时的比赛中,拥有565%控球率的比利时队陷入了倒脚怪圈,被意大利两次便捷有效的进攻击败,第二个进球堪称快速反击的范例。尽管比利时在对方禁区前的传球高达80多次,是意大利的两倍还多,但传控倒脚的单一进攻方式显得苍白无力。人们清晰地记得202年欧洲杯决赛,意大利的防守反击遭遇了西班牙无懈可击的传控,0比4的比分印证了传控足球的巅峰。然而时过境迁,206年夏天,西班牙同样的攻势足球面对同样的对手竟毫无胜算,最终意大利2比0得胜。这场比赛有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击,佩莱中场接球后用脚后跟迅速将球过渡给前插的埃德尔,意大利转瞬间获得单刀机会。尽管没有将球打进,但这次成功的反击让对手毫无招架之力。

可以预见,208年世界杯上,传控足球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很难再次成为主流,有效的反击或将占据更大的战术空间。诸如法国、巴西、葡萄牙、德国等热门夺冠球队,在快速反击方面都颇有心得。如何按照场上的形势,在反击与传控两种战术之间更好地调整,在变化中谋得生存空间,避免单调的战术走进死胡同,或许将是本届世界杯的新课题。

文章来源于:新体育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9 19:06:18
上一篇:末位替补
下一篇:智能拳王 加西亚
网友评论《战术支点撬动世界杯》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